第624章 明瓦被应用于建筑和工艺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作者:江山不夜   带空间穿越,助王爷老公搞建设最新章节     
    岛上的居民不但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了,还多了一个新营生——制作蚌壳瓦,也叫明瓦。
    家家户户不出海的妇人和老少,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将平日里日积月累下来、已经没什么用处的大海蚌壳重新利用起来,通过精心加工,制成一片片薄薄的明瓦。
    萧云嫣看到这种情况后,便向大家提议,可以将这些成品积攒起来。每隔一段时间,他们的商船就会回来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
    到时候,商队在返航时就可以顺便将这些制作好的明瓦收购走,并运往其他地方销售。
    由于明瓦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且耗时较长,因此,萧云嫣给出的收购价格非常诱人。
    百姓们都认为这是一条不错的谋生之路。于是,家家户户除了男人们出海捕鱼捞取海蚌外,其余的男女老少只要一有空闲,都会参与到明瓦的加工作业之中。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岛上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蒸蒸日上,变得越来越富足。
    与此同时,许多地方也因为有了明瓦的出现,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在那个使用蜡烛来补充自然光线的古老时代,当窗户开始采用明瓦后,屋子里的采光度得到了显着提升。
    无论是皇宫还是王公大臣的府邸,人们纷纷将窗户的窗纱和窗棂纸替换为贝壳瓦。
    到了夏季,为了保持通风,还可以在明瓦窗的内部再添加一层纱窗。
    这样一来,打开窗户时,不仅能够实现透气、降温的效果,还能有效防止蚊蝇的侵扰;而关闭窗户时,则可以阻挡雨水、沙尘和夜晚的冷风。
    这种新奇的发明深受公子小姐们的喜爱。心灵手巧的工匠们更是别出心裁,将窗户制作成鱼鳞状或是小巧的方格窗。
    半透明的蚌壳瓦在阳光照耀下会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为建筑物增添了不少美感。相比之前的窗帘纸和窗绫纱,确实更受人青睐。
    渐渐地,世家贵族和富商巨贾们也对这薄薄的明瓦趋之若鹜。
    它不仅具有工艺观赏性,还具备更多实用功能。于是,用蚌壳制成的明瓦一时间风靡起来。
    海边的百姓们慢慢地也从萧云嫣他们的商队那里学会了明瓦的制作方法。于是,这种原本价格高昂的材料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用蚌壳瓦在屋子的南面窗户上做出一扇这样的窗子,整个房间都会变得异常明亮。
    女人们在做针线活时的效率比以往提高了不少。
    夏天可以开着窗户,但到了冬天就不能开窗了。
    而有了明瓦制成的窗户后,妇女们坐在窗前做针线活时,由于光线充足,她们的眼睛不再像以前那样因刺痛和迎风流泪而难受了。
    受益的不仅是妇女们,还有那些读书人。白天,他们在读书时因为有足够的光线,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疲劳。
    此外,明瓦还被聪明的工匠们用来制作灯笼。
    半透明的明瓦特意留出了一定的弧度,使得灯光透过明瓦折射出来,既明亮又显得柔和而温馨。
    这些明瓦灯笼不仅为夜晚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无论是走夜路还是在户外活动,明瓦灯笼都能提供清晰的照明。它们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给人们带来了光明与安心。
    明瓦可以做成球形的灯笼或者是鼓形的灯笼。也有各种其它造型的工艺灯笼。
    有那心灵手巧的工艺师傅们,在薄薄的瓦片上绘画出各种图案。令灯笼的公益性更加提高了,自然价格卖的也要贵上许多。
    不过有钱的公子小姐们可是不在乎多出那几两银子,自然是灯笼做得越精致,他们越喜欢。
    用蚌壳瓦制作的灯笼既可以防止灯笼在行走的过程当中被风吹灭。又可以防止里面燃烧的蜡烛将灯笼外面的纸或者是纱烧毁。
    即使在下雨的夜晚,打着伞提着灯笼走路,也不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半透明的蚌壳薄片,令灯笼亮度也增加了许多。
    用明瓦制作的灯笼,成了民间又一个爆款的工艺品。同时也方便了百姓们的生活和夜间出行。
    萧云嫣的一个点子,改变了那个世界的生活方式。
    随着明瓦的普及,其用途愈发广泛。一些富贵人家甚至用它来装饰屏风,使室内更显明亮通透。
    而寺庙道观也开始采用明瓦,以增强庙堂的庄严感。此外,明瓦还被用于马车的车窗,让乘客在行车途中也能享受充足的光线。
    萧云嫣意识到明瓦的市场潜力巨大,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她请来更多的工匠,一起研究适用于各种用途的明瓦,改进制作工艺,提高明瓦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她还与各地的商人合作,将明瓦推广到更远的地区。
    在萧云嫣的努力下,明瓦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商品,代表着海岛的特色和繁荣。
    而她的名字,也随着明瓦的传播而远扬四方。人们称赞她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对她为改善民生所做的贡献表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