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给君父发一份闭门羹
作者:芷汀   清穿:读我心后,康熙九龙齐心了最新章节     
    原本四阿哥还会忌惮些,唯恐那俩翻旧账。想起雍正,就恨不得送他去死一死。
    但现在他想明白了!
    嚣张妄为也好,伏小做低也罢。
    横竖不管他什么态度,原本的历史线上他登基成了雍正这事儿都改变不了,那他做什么还要委屈自己呢?
    干好份内事,除了十三弟与小十八,其余谁都不惯着。
    包括汗阿玛跟太子二哥!
    就赌他们再如何咬牙切齿,也无法忽视历史线上自己的辛劳与贡献,再不至于直接咔嚓了他。
    如十八弟那句俚语似的──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
    爱咋咋地!
    不想破罐子破摔之后,世界竟然安静多了。
    那四阿哥还有什么可顾忌的?
    接着奏乐接着舞。
    愉快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为了自家江山不落入洋奴之手,治下百姓再被盘剥凌虐而肝到飞起。一半跟亲爱的十八弟鱼雁频传,各种点评世界。
    讲到嗨处,连汗阿玛都要被拿出来议论议论。
    得知小十八为了维护科举公平,警惕文字狱可能会给大清带来的诸多伤害频频奔走、积极发声。结果还被太子、十三跟保泰联手嘲弄,他当场就气懵了。
    怒气顺着笔尖倾泻,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生平第一次,他甚至还写信责备了十三弟几句。
    后来此信被一张张裱好,妥善珍藏。
    就为了留存实据:虽然棠棣情深,雍雍怡怡,但十八阿哥才是雍正最喜欢的弟弟!
    当然,此时此刻,胤祄还不知道自己一番暴风输出能带来如此惊人效果。
    那日出了乾清宫后,他就直接往黄履庄那儿去了。
    随即扎根那里,连着数日都没挪窝儿。
    皇宫都没回。
    康熙亲自去接,都被拍在了门板上。
    小禄子抖着腿儿,颤抖着声音磕磕巴巴回话:“启,启禀万岁。我……我……我们爷说了,他正……正与黄先生进行个注定会影响整个大清的伟大发明。就……”
    “就算天皇老子来了,也得给他往后稍稍。不然影响了实验,他……他就让所有人好看!”
    其实原话还缀了句包括他汗阿玛,但小禄子没敢说。
    但知子莫若父,自家臭小子有多能耐别人不知道,康熙还能不知道?
    他啊!
    又馋结果,又想儿子。
    所以巴巴来哄,盼着小家伙消气,跟他涛声依旧。哪想着小破孩人不大,脾气不小,竟连捡笑的也一并埋怨上了。
    还胆大包天地给君父发闭门羹。
    自己宠出来的,他又舍不得怪。只好怒火转移,冲始作俑者开炮呗!
    太子可怜巴巴地看着他:“终究是新人胜旧人,汗阿玛有了更可爱乖巧的弟弟,就忘了儿子这昨日黄花呗?”
    什么乱七八糟的!
    康熙头大,但想到这孩子在原本的历史线上被两立两废,生生被憋屈至死。他这到了嘴边的怒骂又生生咽了下去,目光转向十三跟保泰。
    那哥俩双双无语:“咱不带这样的吧?主犯都轻轻放下,倒来追究咱们两个捧哏么!”
    十三更表示若说有愧,汗阿玛也该对儿子愧一点才是。
    胤祥绝非勤学忠孝之人。
    终整个康熙朝,十三阿哥胤祥没有得到任何封爵。
    真·连个安慰奖都没有。
    旁人揽脏活儿、分权柄,或者可说罪有应得,十三阿哥可没有半点恶行记录于史册。
    有个会帮忙删除聊天记录的护短亲哥,十三心里可有底了。
    但事实告诉他:帝王办事,从不讲道理,只看心情。
    说踹你就踹你。
    只是踹完人后,帝王火气更足了,起底赵熊诏来更不留情面了。
    几天功夫,其从父亲赵申乔处旁敲侧击,推测出殿试试题而后专门找人捉刀写文,熟读背诵后再行临摹欺君的事儿就被曝光了出来。
    包括但不限于他还利用乃父权柄,威逼利诱刑部相关官员对戴名世严刑逼供,甚至意图将之坑死在牢里。
    好家伙!
    作弊、欺君加上滥用职权。
    从会试第二到力压戴名世成为状元,再到罪行累累阶下囚。
    反转一波波,话本子都不敢那么写。
    但大清报敢。
    三阿哥胤祉亲自撰文,引用康熙金口──不论何人,不论何身份,只要试图或者影响了科举公平,都将受到国法严厉惩处。
    从这个事中,皇上还发现了朝廷上下在科举中的不到之处。
    为抓出更多赵熊诏,防止跟戴名世一样的考生受害。朝廷特意组织成立信访衙门,专门用于对此等事的实名或者匿名揭发检举。
    只要能交代清楚起因经过,有相关证人证据,信访衙门定然受理且严惩不贷。
    除非诬告,否则即便越级,也不再受杀威棒或鞭笞。
    消息一出朝野哗然,各种议论纷纷。
    有说皇上圣明,为民谋福的。
    更多人嗤笑鞑子皇帝又在收买人心。
    不论何身份,不论何人?
    说着好听罢了,不信犯事儿的是个旗人试试?
    好巧不巧,正议论纷纷时候,江南科场舞弊案发。许多平时才名在外的秀才公名落孙山,倒是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子们纷纷高中举人。
    愤怒的学子们集会,拟将财神相抬进官学。
    把事情闹大些,豁出一身剐,也要直达天听,引起皇上重视。
    关键时刻,有人拿出大清报。
    高声朗读其上内容,然后提议实名举报试试。
    万一呢?
    万一有用呢!
    横竖他们最初的目的也只是要直达天听,如今有更好的方式又何乐而不为呢?
    众人举手表决,几乎全票通过。
    原地执笔,洋洋洒洒写起来。
    雪片似的举报信飞向京城,胤祄都呆了:[江南科考弊案竟又如期发生了?噶礼跟张伯行互参案是不是也要拉开序幕了?不对啊!]
    小盲生迅速发现华点:[十哥到了江南没多久就参张伯行清廉有余、能力不足,康熙爸爸不是把他调任了么?]
    [大贪官噶礼也被参倒,跟他勾连一处的官员也都被查的被查,人人自危的人人自危。就算是乌龟,这风口浪尖也该缩起来了,竟还有人敢顶风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