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斩断朱棣之气焰
作者:娱乐模式   大明:我穿越成了朱元璋的孙子最新章节     
    在朱元璋与朱允熥一番深入计议之后,对于北方的高丽国仍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
    尽管高丽国的李成桂在面对大明的压力下很快低头求饶,然而此事如若就此不了了之,无疑将极大地损害大明的威仪。
    假若不对李成桂予以惩戒,恐怕他会误以为大明已然对其无可奈何。
    久而久之,只会助涨李成桂嚣张跋扈的气焰。
    正因如此,朱允熥和朱元璋达成共识,决定对李成桂施以一定的惩罚。
    必须给李成桂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明白大明依然强大如昔,绝非区区一个高丽国敢于挑战的存在。
    哪怕他高丽国纠集再多兵马,也无法撼动大明边陲寸土分毫。
    在指令下达之际,戍守边陲已久的修炼新锐傅友德瞬间热血沸腾。
    虽是遵照朱允熥仙令来到北境以牵制朱棣,执掌本应属于朱棣的那一支修真兵马,然长久以来,终究使人略感乏味。
    现如今,终于能够一展拳脚,傅友德便立刻率领麾下的二十万修士大军,直指那遥远的边陲要塞——黑冥城。
    而镇守边关的李成桂统率的十万修士大军,此刻紧张不已,察觉到燕王朱棣对他们设下了骗局,方知此番竟是充当了炮灰的命运。
    即便朱棣仙王焦急地催促他们撤离,然而若如此轻易退去,实乃有悖修真界的规矩与颜面。
    于是他们找了一个极为勉强的借口——替大明天帝贺寿,借此为自己寻得一个体面的退路。
    然而,李成桂显然是过于乐观了。数日之后,傅友德统帅的二十万修士大军直捣黑冥城外,与李成桂的十万修士大军形成对峙之势。
    目睹此景,李成桂脸色铁青,他怎敢逆天行事,对抗大明仙庭?如今失去了朱棣仙王的支持,亦未曾盼到传说中前来支援的兵马。
    仅剩孤军面对大明仙军的威势,李成桂心中自是畏惧万分。
    然而为时已晚,在傅友德这位修为深不可测的将领引领下,二十万修士大军对李成桂的十万修士大军发起猛烈追击,使得敌军闻风丧胆,溃不成军,连反抗之力皆无。
    论及双方的实力对比,大明仙军即便派出同等数量的修士,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因其修行者之战斗力冠绝天下。相比之下,高丽国的修士队伍战斗力薄弱,且无一流将领统御。
    故而高丽国的将士们根本无法抵挡傅友德大军的冲击,加之傅友德本人即是一位战力惊人的大将,其麾下二十万修士大军几乎毫发无损,一路追杀那十万修士大军。
    那十万败军只求保命,虽然伤亡尚轻,但却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士气,颜面尽失。战场之上,有时并不需屠戮殆尽才能威慑敌人,有时仅仅追杀敌军至绝望边缘,那种持续不断的恐惧更为恐怖。
    那些幸存下来的士兵并未立刻死去,但他们时刻感受着死亡的威胁,如同影随形般尾随其后,随时随地可能取其性命。
    此种刻骨铭心的恐惧延续不断,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令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对大明仙军唯恐避之不及,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
    历经整整三日的追击,高丽国的士兵最终狼狈逃回国内,并接连丢失了几座城池。大明仙军并未穷追不舍,那些从死亡阴影中逃生的士兵纷纷庆幸之余,内心更是惶恐不安。
    这劫后余生的经历,让他们胆寒至极,从此以后,想要对大明有任何不轨之意,无疑是痴人说梦。他们只会选择继续向大明俯首称臣,尤其是李成桂……
    他在修行之路上见识到了自己门派驻守边界的修士与大明仙军间的鸿沟,简直是云泥之别。若想凭借这样的修为境界去挑战大明仙域,无疑是痴人说梦。
    他倾尽全国之力,聚集起十万修士大军,然而即便如此,相较于大明仅仅一方北方边境的守卫修士,依旧相形见绌。
    何况大明境内的精锐仙军更是数不胜数。
    实力的悬殊,道行的差距,乃至统帅修为的高低,一切的一切皆注定李成桂无法染指大明仙土。
    自此以后,高丽国那位曾自诩强者的君主李成桂,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大明面前微不足道,犹如一只妄图撼树的蝼蚁般无力。
    高丽国上下,无论是君王、臣僚,还是修士与凡民,此刻都已深切认识到自身的定位与实力。
    于是李成桂回到皇宫后,立即派遣使者携带着诸多天地灵物,前往大明赔礼道歉。
    北方高丽之事虽告一段落,但朱允熥却觉得有必要给朱棣一个深刻的教训。
    毕竟若非朱棣从中作梗,就不会有这场北方纷争。他为了满足个人野心,不顾黎民苍生的苦难,无视两国间长久维系的修炼者协定,挑拨离间高丽国,诱使其与大明产生冲突,此举实在过于自私。
    若不对这般行径加以严惩,日后必定愈发肆无忌惮。
    且此事不能再如以往般私下解决,必须公之于众,施以惩罚。
    亦要令天下修真之人知晓,朱棣究竟是何等人物。
    于是朱允熥静待时机,直至高丽国使节抵达大明境内,在金銮殿上,面对朱元璋及文武百官,他对使节正色言道:
    “高丽国既遣使认罪,则需详述其事由因果,究竟为何擅自侵犯我大明疆界?又是何方神圣赋予尔等这般狂妄之心,以至于尔等一时间忘乎所以,犯下此等大错?”
    闻此言语,朱元璋略感惊讶,但他并未多言。虽知朱允熥有意惩戒朱棣,但他心中并无异议,反倒认为教训朱棣乃理所应当。
    而文武百官对此并不知情,皆目光聚焦在高丽国来的使节身上。
    这位肩负重任,前来大明的高丽国使节,伏地颤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禀大明太孙殿下,此事我高丽国乃是受人唆摆。”
    早在启程赴大明之前,李成桂便告诫过他,如有机会,务必将真相告知大明。
    其意在于澄清,高丽国本不敢轻易挑衅大明,皆因遭逢邪佞小人煽动,才误入歧途,做出这般愚行。
    这般辩解,或许能在大明朝廷面前减轻些许责罚,同时也展示出高丽国的无辜之处。
    至于此番事件的真实缘由,却不能轻易主动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