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考疯李白、杜甫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下午,除了解缙以外,其他四十六人又在广宁中护卫的军营里参加第四场考核:语文写作。
    这下总算让这些进士和秀才们长长舒了口气,心道:“读书人学的就是道德文章,不会写文章,还叫什么读书人?”
    不过众人打开试卷一看,又是一肚子气:
    “这题目不多,却是花里胡哨。”
    “这和科举考试关于如何用圣人之道治国平天下的策论根本不沾边。”
    “就是李白、杜甫在世,也要被烤疯、被烤糊。”
    原来,辽王出的第一道题是请大家帮辽王府炮兵团征集一个战斗口号,第二道题是替辽王爷给帖木儿汗国下封战书。
    这两道题要求简明扼要,字数控制在十个字以内。
    第三道题目是根据神农传人李喜旺的种菜心得,写一篇《土豆栽培技术指南》,要求每个关内移民都听得懂。
    第四道题是根据一次前线战报,帮军中文书给某位立功将士家里写一封喜报,要求家长听了后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马上把第二个儿子送到军营去。
    一个时辰后,大家开始陆陆续续交卷,铁炫老先生把卷子一收,说是要分别请炮兵团的将士、农民和军士家属当评委,帮忙批改卷子!
    考生们一听,又是垂头丧气,好不容易搜肠刮肚写了点总算与文章有关、能够展现个人才华的东西,却要让一帮没读过书的兵卒子、泥腿子和大老粗去评判优劣。
    这主考官铁炫老先生好像也跟着变态的辽王学坏了,怎么辽东都不是好人?好多人想离开辽东了。
    很快,中护卫的军营内几面黑板上写满了考生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战斗口号。
    一队炮兵在黑板前评头论足,充当评委。
    “这个扯犊子吧,要我们炮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中护卫的长枪兵都快绝种了,你咋不送给皇帝的金吾卫呢?”
    “这个呆逼,要我们炮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大炮那么重,怎么跑得快呢?”
    “嗯,这个声如霹雳、威如雷电,好像很符合我们炮兵的气势。”
    “嗯,这个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听起来更加霸气!”
    “……”
    可是当主考官铁炫宣布前三名作者亮相时,却发现写出“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这句最霸气的战斗口号的书生没有落款,也迟迟没有站出来。
    又过了一会,军士们也评出了送给帖木儿的最佳三封战书,分别依次为:打瘸帖木儿;你要战、我便战;明犯强汉、虽远必诛。
    但是到了后面两道题,一帮农民评委们给来自京城的礼部官员们个个判了死刑,说他们写的《土豆栽培技术指南》一大堆之乎者也,根本听不懂,写的喜报根本听不出来喜庆来。
    只有几个在辽东历练过的秀才写的指南勉强让人听得懂,写的喜报象是在夸奖人,让家属脸上露出了些许笑容。
    辽王和新王带着方孝孺和嘴唇肿得老高的解大才子也在人群后面欣赏。
    他就问方孝孺道:“正学先生,本王读书不多,但听白乐天先生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有没有这回事?”
    方孝孺答道:“辽王殿下博古通今,我等都惊为天人,白乐天所言极是,为后世文人争相效仿。”
    辽王又说道:
    “我这辽东的时事有两大项,一是种田,二是打仗。”
    “如果让你这些进士老爷们给辽东百姓劝导农桑,说的话连老百姓都听不懂,那怎么劝导?”
    “农夫把土豆当黄豆种,把麦子泡在水里,把稻谷种在山上,又如何确保五谷丰登?”
    “将士们辛辛苦苦在前线打了胜仗,传回后方正好可以安慰日日夜夜牵挂的家人,鼓舞后方民众踊跃应征。这喜报快写成了丧报,让本王如何鼓舞士气,继续打胜仗?”
    方孝孺终于感受到了辽王此次考核的用意,满头大汗地答道:“殿下说得极是。如果不能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那都是假学问,草包功夫。”
    见有了号称江南士林第一领袖的方孝孺给自己吹喇叭,辽王似乎有了信心,开始挑战解缙起来:“解大才子,听说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本王今天请教一下,这知和行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解缙的嘴还没有好,还是嘟囔道:“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已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此间距离远于辽东。但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辽王嘴角不由一抽。
    这个解大才子总是能随时出口成章,嘴巴受伤,他妈的还这么能说,滔滔不绝。
    他突然想到清人汇集的《格言联璧》中好像有这么几句经典格言,自己后世给领导写文章时也经常引用这几句应付差事。难道这版权竟是解大才子的?
    他还是有点不服气,试着说道:“知和行的距离,不仅远于辽东,还难于蜀道。这之间不是应天府和辽东的距离,也不是成都和洛阳的距离。志向重要,方向也很重要,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南辕北辙。人须在事上磨,做功夫,才有益,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辽王心想,这可是他从后来阳明大师的作品中抄袭过来的啊,如果这解大才子也能对答如流,自己可就黔驴计穷、举手投降了,以后很难靠海兰察那一套野蛮手段驯服这个大明妖孽。
    不料解缙还是答了一句:“臣知道了,干实事方有本源,舍事功更无学问。”
    解大才子还是那么才思机敏。
    不过他此时也不敢小觑了这位也能时不时拽几句之乎者也的年轻王爷了,答话时语气恭敬了许多,短腰板似乎也微微弯了些。
    辽王带着众人继续向前,指着黑板上写的那几句战书,说道:
    “正学先生,想当年,你老师宋老先生替陛下给北元写的檄文也就是战书,工整对仗,气势磅礴,文采飞扬。本王现在读起来还有些心潮澎湃。”
    “但是,这历朝历代的檄文战书都有一个通病,动辄洋洋洒洒数千文,甚至上万文,像老太太的裹脚,又臭又长。有时候使者前去宣读战书,连檄文还没念完,脑袋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己方士兵还没听明白,战斗都结束了。”
    “这样的战书文采再好有什么用呢?真正能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的往往就是画龙点睛的那么几个字。”
    听着辽王埋汰自己的恩师,方孝孺这位被洪武皇帝和太子都夸赞的江南士林领袖不仅没敢反驳,反而有些为辽王折服,慢慢体会到了黄湜为什么会甘拜这个小毛孩子为师,为什么建议自己到辽东历练。
    这辽王看似荒唐,却字字珠玑,充满哲理。是啊,战书写得像老太太的裹脚,又臭又长,有什么用呢?
    看方孝孺没敢应答,辽王就继续装逼地指点江山:
    “其实成吉思汗给花刺子模国下的战书‘你要战、我便战’,陈汤给匈奴人下的战书‘明犯强汉、虽远必诛’,都堪称一时经典,至今让人读后荡气回肠。只不过这都用过了,没什么新意。”
    “你们这些读书人又吃了没有军营历练的亏,不知道前线的士兵们在想什么。”
    “这些评委们都是刚刚从西域回来的老兵,知道帖木儿的皇帝是个站不稳的瘸子,所以觉得这个‘打瘸帖木儿’这封战书对帖木儿汗国才最具有挑战性、侮辱性。”
    “对于士兵们来说,他们英明神武的辽王爷刚刚打残了帖木儿的二皇子,如果再打残帖木儿皇帝另一条腿,想想都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啊……”
    辽王说着着,便故态复萌,摆出一副臭屁的模样来。
    方孝孺和解缙连忙点头称是,在辽王面前,他们终于体会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含义。
    过了一会,辽王又问解缙道:“解大才子,你看看,这炮兵团的战斗口号如何?”
    解缙连忙说道:“殿下还是叫臣解缙好了,才子徒有虚名。臣以为,还是士兵们评选的‘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最佳,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不过,臣不知道这炮兵团是何物?”
    方孝孺连忙喝道:“解缙,辽王发明的神兵利器,都是我大明机密。今后不得随意打听。”
    辽王笑着说道:“你们也不是外人。你们要是愿意,一会就可以跟着海兰察亲眼见识一下我辽东炮兵团的威力,炮弹所至,无坚不摧,一切皆为齑粉。”
    辽王说到做到,很快让人带着这帮书生近距离观摩了一次炮兵射击训练,还真是炮弹所至,无坚不摧,一切皆为齑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经过大炮的刺激,这些书生中血液的尚武细胞开始活跃起来,也慢慢定下在辽东建功立业的决心。
    这时,铁炫跑来报告考核情况:“殿下,评委们评出几个比较让人满意的战斗口号和战书,但是却没有找到成绩最佳的两个作者。”
    辽王说道:“找不到就算了。如果本王没说错的话,这个战斗口号和战书应该都是征战西域老兵说的。没有行,哪有知?”
    海兰察事后才悄悄告诉铁炫,这都是辽王想出来的,让他塞进了考生试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