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二月初八这天卯时,也就是早上五点,各营同时响起急促而尖锐的紧急集合哨声。
    朱植掏出沈庄送他的机械表计时。
    张石一营首先在十分钟之内列队完毕,其他三营也在十二到十五分钟之内列队完毕。
    受前一天演讲成功的启发,朱植走到队伍前面,准备就这次野营拉练再作一次动员。
    后世的年轻人们都喜欢打鸡血。
    你看那历史上推翻满清的七十二烈士,率先在京城广场上抵制巴黎和约的学生,最先长征到达陕北的三千老虎军,不都是年轻人嘛!
    当然,那搞传销坑爹、坑老婆、坑老乡的,被创业导师忽悠得底裤当了拿来投资的,为了出名,脱光了走秀、当网红、陪睡的,也都是年轻人!
    只要鸡血够,大家都会当赌徒。无论是非对错,年轻人总是会给你干得轰轰烈烈。
    但朱植选择的是前者,决定先效仿后来的少年国际师,用这批娃娃成立一个少年辽东师。
    他觉得,方向不对,必定南辕北辙。民智不可欺,民力也不可滥用。
    等四支队伍集合完毕,朱植开始给比他还大几岁的娃娃们打上一针浓缩的鸡血:“大家记住,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是本王十二周岁生日。本王准备在莱州城过生日。谁想成为本王麾下的勇士,必须在这一天太阳落山之前到达莱州城。”
    紧接着,随着辽王一声令下“出发”,这六千多人马竟头也不回地朝着莱州城方向前进。
    十名老兵作为尖刀班骑马在前开路,设置路标,规劝行人避让,其余将士百人一旗,十人一火把,一律步行。
    一时之间车辚辚、马萧萧,人人弓箭别在腰。
    辽王要求,每天卯时也就是五点钟必须起床出发,辰时也就是七点必须用完早饭,稍事休息再出发,到午时必须走完六十里,才能吃午饭。下午未时也就是一点钟出发走完六十里才能吃晚饭。起床、吃饭、睡觉均以铜哨为令。
    一路上自是号令严明,令行禁止,秋毫无犯。
    明代一里比现代一里略长,一天下来一百二十里的路程相当后世的一百三十里。按照这个速度推算,到达莱州本来只需要六天半的时间。
    考虑到中间可能会刮风下雨,遇河架桥渡船,朱植给了新兵们八天的时间。
    但是,辽王还是小看了这些新兵。
    他们个头不大,却有着农村人自小练就的一双铁脚板,一天两顿米饭,尚能走百里,何况现在一天吃三顿,到了晚上辽王还专门安排老兵给大家烧水烫脚哩!几乎每天都是按规定的速度向东推进。
    一路无雨,也没有那么多废话。
    到了二月十三傍晚,居然已有百余新兵提前两日率先到达莱州城外。
    莱州知府和卫指挥使得知辽王殿下在后面,连忙西迎五十里迎接辽王乘马入城。
    莱州知府和卫指挥使其实早已接到了辽王将从莱州渡海之国的消息。
    先是正月二十以来,驸马都尉郭镇率领一帮随从,从济南府一路向北,逢牛便买,逢骡便购。
    农具、种子、海盐……象小山似地堆积在莱州码头旁边,几乎把济南府以北各县的物价抬高了一半,耕牛和骡子的价格甚至翻了一倍。
    接着,又有钦差带着圣旨和一众礼品在莱州候着。
    原来老朱在宁贵妃的提醒下,发现儿子还没过十二周岁生日就之国了,内心也觉得十分的亏欠,差人带着宁贵妃精心挑选的生日礼物快马赶到莱州卫候着。
    到了二月十二日,安陆侯吴杰又带领三艘大船靠在了莱州码头边,告知当地父母官们,辽王殿下将亲率大军在此中转渡海之国辽东。
    莱州父母官也是竭尽所能,腾挪营房,挖灶搭锅,准备食材,以尽地主之谊。
    让莱州父母官没想到的是,自己西迎五十里,那辽王却不领情,坚持就地休息一晚后,才和士兵们共同入城。
    二月十四日中午,朱植和一千五百多人共同步行到达莱州城,郭镇和三个老社长已在此等候多时。
    朱植对这四人慰勉一番,问了问物资采购情况,知道耕牛已经采购两千头,其他农具、种子基本办齐,只是骡子实在紧张,只采购了四百来头。
    等到日落时分,又有三千五百多人陆续到达了莱州城。
    莱州府下辖五县,城池并不是太大,是南粮北运和南兵北调的重要中转港口,同时兼顾防御倭寇的重要职能,是一所高度军事化的城市,紧靠莱州湾,港府卫合一。
    辽王军队一到,莱州城一时人喊马嘶,好不热闹。
    到了晚上,海边天气格外阴冷潮湿。
    朱植也不等待后面八百多的后进分子,就让杨文、张石、平安各自整顿队伍,再三申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才整齐入城,尽量借有房子的地方暂住。
    随后,他又让平安留营值守,安排食宿,自己带着杨文、郭镇、张石等一干大将来到莱州知府衙门,先见了京城来的太监,收了生日礼物,又和莱州文武要员见了面,相互寒暄客气一番。
    莱州文武对这支突然到来的娃娃军的表现倒是十分佩服的,训练有素、令行禁止、秋毫无犯,很有兵样。
    但是,要说是眼前这个十二岁不到的娃娃就能把六千娃娃训练得如此地步,又不免让人怀疑,恐怕是沙场宿将杨文将军的功劳。
    如果看这小王爷安排行军、宿营从容淡定、神态自若的样,好像又可以信那么几分……
    不一会,知府请辽王就坐,准备开席,为辽王接风。
    朱植却推辞说:“谢了啊,本王答应过兄弟们,要回去和他们同吃同住。”
    前来作陪的莱州卫指挥使李威和指挥同知白忠一下子就不高兴了,吹胡子、瞪眼睛道:“皇帝陛下口口声声说我色目人愿为臣民,与华夏之人无异,辽王殿下却连吃饭都不愿意和我等坐在一起。这不是瞧不起我们色目人么!”
    朱植仔细一看,这才发现这二位将军竟是蓝眼睛、卷头发的归化色目人,也就是回回。
    后世对信仰回教的民族分得很细,但是时下对信回教的民众并没有细分,只要外表看起来像西域人士,又信回教,一律称为回回。
    明朝对回回也是礼遇有加,军中多有回回士兵,徐达在山海关练兵,常遇春进军北平时,都专门修建了供回回们做礼拜的清真寺。
    老朱甚至以猪与皇姓同音,禁食猪肉,其实是为了笼络军中大量的回回士兵,为大明征战。
    从后世来的辽王更知道官兵一致重要,民族团结重要,场面上的事也很重要,特别是以后还要经常经过这里,转送物资、人员,难免要麻烦人家,毕竟是人抬人高嘛。
    想到这里,他猛地打了自己一嘴巴,连忙作揖告罪,然后很有气场地一手牵了李威,一手牵了白忠径直入席。
    觥筹交错间,宾主尽欢,言归于好。
    次日,也就是辽王朱植十二岁生日这于上午,董兴又带领三艘大船驶进了莱州湾。平易也带着最后八百名新兵也连滚带爬地赶到了莱州城。
    朱植心里已经放弃了这八百名新兵,但还是让平易将他们单独编入补充营。
    辽东现在最缺人了,这八百人如果屯垦起来,搞不好就会发展起一个小镇,甚至是小城。
    莱州城内已经是拥挤不堪。
    幸亏杨文和张石等人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几天的干粮,迅速带上四千二百人挤上六条大船,跨海北上。
    中午,朱植以庆祝自己生日为由,宴请莱州文武要员,又提出了暂借五条两、三千料大船的请求。
    李威和白忠很是豪爽,满口答应,下午就帮忙辽王找到了三艘从天津卫返回的运粮船。
    朱大能很快又带领近两千人和部分物资上船去了辽东。朱植和郭镇继续留在莱州寻找渡海船只,顺便等等张信他们。
    又过了一天,张信终于驾着马车带着两位神仙妹妹姗姗来迟。
    朱植正忙得一头包,也懒得说他们。
    看样子,这几个货沿途没少公费旅游,超出规划路线旅游!
    到了中午的时候,李威和白忠又帮忙联系了八条运粮船。
    只是这最后要运的主要是畜牲。畜牲运输不比人员,既占地方,又要吃喝拉撒,偏那骡子又是爆脾气。
    辽王只好让人将牛骡混装,每两头骡子中间站头牛,这样八条船也只能勉强运走四百头骡子和四百头牛。
    那两个小丫头这几日也是玩疯了,想继续看看这海边风景,又嫌装畜牲的船臭,坚决不上船。
    朱植只好安排郭镇、张信还有那三个社长,留守搞好后运工作,继续采购海盐、牛羊等物资,自己先带着畜牲们启航了。
    他这臭屁王爷可不怕臭味。
    临走之前,朱植让郭镇和张信在莱州城南门外挂了两个高大尚的牌子,西边牌子叫“辽东屯垦招募处”,要求一人报名,全家迁移,不分农户、渔民、羊倌、马童,辽王府一律提供衣食住行,生计之便。
    这个招牌很受欢迎,傍晚就招到了七十来户人家,其中大部分是被那张信忽悠来的兖州农户。
    莱州城南门东边挂的牌子,叫“书生投笔从戎处”,报名的只有几个在历年科考中名落孙山的穷秀才。
    这些人实在是没有考试的本钱了,准备到辽东半工半读,先挣点钱养活自己再说。
    刚刚赶到莱州的鲁王府工匠们也来了,见居然没有人接收自己,又攘着要回去。
    张信一看,赶紧把大家带到书生投笔从戎处,保证大家到了待遇不低于小旗,这些工匠才安下心来。
    食盐采购最为十分顺利。前几天的告示贴出去后,附近的盐民灶户很快送货上门,凑足所需之数。
    牛羊的采购稍微麻烦一些,张信也有办法,大不了多给农户二文钱,让他们帮着赶到到莱州城。
    三、四天后,前面的船又从陆陆续续回来,郭镇和张信这才把后面买到的耕牛、羊群和海盐陆续送上船,然后收了招牌,带着最后一批人员、物资,驶往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