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成弘之治
作者:凤凰北斗   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     
    接连几个人选被否决,群臣对接下来提出的人选,更加慎重起来。
    朱由检也很慎重,因为他知道下一个人选不但要功勋卓著,还需要是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人――
    王骥等文臣武将的功劳虽然不小,却大多声名不显。如果紫阁功臣中大多数是这样的人,有可能得不到认可。
    所以他下决心,要选一个名人。
    不过群臣提出的人选,却不合他的心意。
    内阁大学士李国普道:
    “弘治年间,时人语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刘文靖公、李文正公、谢文正公,当为紫阁功臣!”
    好家伙,一连出现了两个文正,另一个谥号文靖的,还排在两人前面。
    如果以谥号排功臣,三人绝对会入选。
    但是朱由检实在想不起来,三人有什么大功绩,询问群臣道:
    “他们三人有什么特别大的功绩吗?”
    “朕怎么听说民间有诗曰: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范仲淹在前宋尚且没有列入昭勋阁,本朝难道要选两个不如他的人?”
    群臣听闻此言,恨不得以袖掩面。
    因为李东阳和谢迁的文正谥号,他们也认为当不起。
    这两人因为谥号被嘲笑后,文正这个谥号在本朝还没有再用过――
    可以说李东阳和谢迁两人,把文正的名声给坏了,显得不那么崇高。
    如今从皇帝嘴里说出这番话,群臣都知道三人想成为紫阁功臣,算是没希望了。
    内阁大学士郑以伟还想为他们辩解一下,说道:
    “弘治之时,治理之盛,超轶往代,岂非三人之功耶?”
    “如此中兴盛世,焉能没有功臣?”
    朱由检闻言皱眉,对弘治中兴这个说法很不感冒。因为他记得廷推内阁大学士就从明孝宗开始的,弘治年间还废除了开中法,坏了大明的盐政和边事。所以他询问道:
    “说了这么多,弘治年间到底有什么大功绩呢?”
    “是打败了蒙古人,还是扫荡了女真人?”
    “朕怎么听说,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在弘治年间达到极盛。”
    “所以武宗刚登极,小王子就来寇边。”
    对于孝宗皇帝,朱由检很看不上,认为和仁宗、宣宗一样懈怠边事,遗祸给了后人。
    这几位皇帝自己在位时清净了,显得天下太平,仿佛是个盛世。但是边疆的外族,却在休养生息后、迅速恢复元气――
    以这个时代的战争水平,只要有粮有人,就能拉出军队。甚至外族连粮食都可能不需要,直接带人来中原劫掠。
    在大明放松对边疆的压力后,只需要十几年时间、新一代长大成人,边疆的外族就会复苏,进而侵犯大明。
    武宗皇帝就倒楣在这个地方,在经过弘治十八年的武备废弛后,大明迎来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敌人――统一蒙古的达延汗。
    这个被大明称为小王子的人,在武宗刚登极六天时,就派人马进犯,让大明遭受了土木堡之变后、当时最大的失败。
    然而朝堂上的大臣,却仍像没事人一样,仍旧维持弘治年间那一套。让武宗忍无可忍,任用刘瑾等人,把他们几乎全部赶出去。
    之后武宗皇帝整修武备,甚至亲自上阵,挡住了完全统一蒙古的达延汗。达延汗在应州大战后英年早逝,没成为大明的大敌。
    但是他的孙子俺答汗,只靠右翼蒙古,就成了嘉靖皇帝的噩梦。直到隆庆和议接受册封,成为大明的顺义王。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弘治年间留下的祸根。如果弘治皇帝像成化皇帝那样一直对蒙古部落积极干涉,大明边疆的形势绝不会那么恶劣。
    这些事情,大明的臣子以前未必清楚。但是林丹汗臣服之后,朱由检已经让孔贞运等人梳理草原上的历史,把达延汗中兴蒙古的事情向群臣讲解。
    群臣听到之后,再也没脸说弘治中兴。因为有见识的人都认识到,若非达延汗英年早逝,大明和蒙古的战争,还会更加激烈。
    甚至一些人对正德皇帝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武宗虽然胡闹,却真的是有武功――挡住了大明开国以来,最强盛的敌人。
    不过大部分人的观点,仍旧是弘治皇帝更好。相比成化、正德年间,更加和平安定。
    朱由检懒得和他们争论,他决定和先前把成祖、仁宗、宣宗连起来称为成宣之治一样,把成化、弘治年间同样连起来,称为成弘之治:
    “宪宗皇帝的庙号,本就有中兴之意。”
    “惜乎未能尽美,文治稍有不足。”
    “弘治十八年,补文治之不足,却又疏于武事,实在令人惋惜。”
    “朕以为成化之武功、弘治之文治,连起来可称为成弘之治,诸卿以为如何?”
    这是在成宣之治后,皇帝又一次定调子。通过把成化、弘治年间连在一起,抬高宪宗皇帝的地位。
    群臣和对成宣之治的观感一样,对成弘之治的提法颇为不适。尤其是成化年间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让他们心怀戒惧。
    所以他们挑着成化皇帝的缺点说事,认为成化年间有妇寺之祸,实在称不上治世。
    朱由检对此也有说道,向群臣道:
    “成化年间的妇寺之祸,难道比得上弘治、正德年间吗?”
    “孝宗皇帝的张皇后亲属,才是大明作恶最多的外戚啊!”
    “正德年间的刘瑾等八虎,是魏逆之前作恶最多的宦官。”
    “成化年间的妇寺之祸,怎么比得上这些?”
    群臣哑口无言,只能捏着鼻子,把成化皇帝排在弘治皇帝前面,把这一段时期称为成弘之治。
    《国朝纪事》这部史书,同样要按这个基调编撰。
    争论一番之后,还是没有选出来新的紫阁功臣。但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朝堂大臣,算是排除出去了。因为弘治年间的疏于边事,明显有他们的过失。正德皇帝的胡闹,他们也没有尽到匡正的责任。
    所以群臣思索来思索去,终于提出了一个名字――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