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为探路,
战略合作开大幕。
八家产业多密布,
缔结盟约事田亩。
基于以上思想,方寸之间集团和众多战略合作联盟企业群,在很多方面都将秉持不抬价、不压价,而是以平抑物价为目标。
对于采购或收购过程中的任何刻意为难或操纵的价格行为,甚至过分的博弈或赌博思维,我们会断然放弃,另寻他路。
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维持平稳物价的局面,只有稳定的物价,才会让人不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以上操作,相信通过五到十年的发展,会让大家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希望和成果。
很快,方寸之间集团在大农业领域内与八家战略合作方签定了框架协议。
其中包括与大理段氏集团合资公司的产品品牌“义满天下”。
与西北西京集团的合资公司品牌“情溢四海”。
与华东西湖集团的合资公司品牌“西子望古”。
与华中岳麓集团的合资公司品牌“湘江中流”。
与东北辽沈集团的合资公司品牌“金米粮缘”。
与华北北方集团的合资公司品牌“江山北望” 。
与中原中州集团的合资公司品牌“问鼎中原”。
与西南川渝集团的合资公司品牌“川流不息”。
这些信息很快就被发布到了方寸之间集团的网站上,并被cctv1和众多省份的新闻频道于当天晚间予以播报。
一时之间,人们奔走相告,热议纷纷。
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又在很多在外打工的亿万游子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思乡的涟漪。
自从第一批战略合作联盟企业群的八家集团消息,一经集团网站发布和新闻报道后。
全国各地的上千家农业公司,以及近千个县级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都纷纷预约前来方寸之间集团或另外八家集团总部洽谈合作事宜。
按照二十五年为一代人计算,从建国后,1925年出生的第一代农民,1950年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已基本作古,1975年出生的第三代农民,目前已经75岁了,也基本退出了农业生产的大舞台。
2000年以后出生的第四代农民,还在种田,还会种田的人已经不足3%。
2025年出生的第五代农民可能绝大多数都已经不认识一些最常见的农作物了。
2050年刚出生几年的第六代农民,大多数已经早早地随父母离开了农村、乡镇,甚至县城,或读书,或生活在全国的各个大中小城市了。
中国已经从农村、乡镇的人口空心化,在向部分县城的人口空心化演变。
经过三十多年的土地流转,许多省份的广大乡村的土地,被几百亩、几千亩、上万亩地流转到了一些大、中、小型的农业公司或者个体农业主手里。
尽管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普遍缺少宏观规划和统筹,更缺少优秀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
所以,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仍然像一盘散沙,盲目地耕种,或者一窝蜂似的跟风扩大种植或者急剧减少某些种植。
从而导致许许多多的农产品的价格每年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农业生产就像蜂农跟着花期走、牧民跟着水草走一样。
忽高忽低的市场需求,以及高昂的物流运输环节和成本,不断推高着大城市的农副产品和蔬菜瓜果的价格。
但是,广大的大、中、小型农业公司却又很少真正盈利,或者说就是一伙伙人群实际上就是在自己给自己打工而已,根本没有大的发展可言。
我国的农业经济陷入到了一个上不上,下不下的鸡肋一般的尴尬境地。
虽然在国家的各种种田补贴政策下,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尚还算不严重,但国家因此付出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已是天价。
半个多世纪不断发展的优质种业、优质化肥,还有比较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却没有能够明显地提高整体的农业产量或者起到平抑生活物资物价的作用。
田间地头的农作物收购价,以及大城市商场、菜场、水果店的零售价常常相差好几倍。
每一轮物价上涨,农民几乎很少受到实惠,而大城市的终端消费者更是一轮一轮在承受着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
段泽华出身于农村,他知道,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前,农业领域除了极少数人在从事着高精尖的科研之外。
其它工作其实是最简单的行业,也是最适合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和管理的行业。
就是缺少了以全国或以省为单位的计划和统筹。
但凡全国农业或一个个省的农业,让一些非常优秀的公司去管理,绝对可以保证总产量增加20%以上。
而且各种各样的供需也会计算周密,调控周全,到了终端消费者手中的物价绝对可以稳降不升。
一线粮农、果农、菜农和药农还能赚到钱,不至于出现今年白菜八毛一斤,明年一斤白菜只卖八分钱。
对于大农业这一块,第一批战略合作联盟企业群的八家集团,段泽华打算先打造一支精干的农业团队参与其中,先试点、考察一年。
然后开始大刀阔斧地发展,逐步达到以省为单位来统一计划和统筹发展,进而用五年左右时间,把全国农业这盘棋下活、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