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半个小时左右,石通所在的主车队终于来到了阳关路与北京路的路口之处。石通当即下令右转,进军北京路,而这条路对应的正是一水桥。其余十支小队随之响应,整只伞的朝向由南北转向东西。但就在他们刚转入北京路的同时,一声刺耳的长唳自天空中响起,在外的士兵纷纷抬头,只见一只庞大的阴影自头顶飞过,遮蔽了太阳,那竟然是一只老鹰。
但那只老鹰并不是普通的老鹰,它的体型实在太大了,如果按照比例来算的话,它的长度应该在十米左右。有一名士兵打开长筒望远镜,观察到那老鹰身上的毛发已脱落大半,暴露在外的,全是一节节密闭的骨头,有的放到外边成为骨翅,有的包住身子当做铠甲。
再往上看,他竟看到两只发着红光的眼睛,在第一眼的时候,他还以为看错了,毕竟鸟类生物的双眼,左右各一只,彼此分开。但他又仔细一看,发现自己确实没看错。
那只老鹰长着两个头。
士兵当即大喊道:“注意天上,那是只变异的老鹰!”
其余士兵纷纷侧目,整支车队的行进速度当即缓了下来。坐在车内的石通见状,发出命令:“给我把那只老鹰打下来!”
士兵们纷纷举起枪支,对着老鹰瞄准,一时间子弹齐射。但老鹰的速度实在太快,尽管一开始打出了几发子弹,击中了它。但它随后大翅一展,身形再次飞高,直至在众人眼中只剩一只黑点时,子弹击中的概率就很小了。
而且看那老鹰矫健的身形,恐怕那几枚子弹也没对它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这时在后方坦克内传来消息:请求使用高精度狙击枪。
石通说道:“批准。”于是在后方的坦克群中,有一辆坦克的顶盖打开,一个人爬到了坦克顶上,架起狙击枪,往天空中瞄准。
此人所持的狙击枪正是华夏国最新研制的雷神三号狙击枪,能够实现超远距离狙杀,有效射程为一千米。在整个隔离区内,这种狙击枪只有一把,而使用这个狙击枪的人,也是被称为东部战区第一狙击手,他的名字叫雷毅。只见一身防弹衣、防弹头盔、战斗服的雷毅,在来到坦克顶部时,利用跪姿进行瞄准。在狙击镜中,那名老鹰飞在五百米的高空左右,不断左右摇晃,试图干扰他的视线。但他在瞄准了一分钟左右,计算好车速、风度、老鹰飞行的速度、距离等因素之后,当机立断扣动扳机。
雷神狙击枪轰的一声,发出一种类似于炮弹轰击的声音。那枚子弹摩擦空气,爆出刺耳的音爆,仿佛瞬移一般,在下一秒钟便来到老鹰的身侧,打爆了它的一只头颅。
变异老鹰发出刺耳的怪叫,叫声十分凄厉,这声音一传来。所有将士都知道雷毅将它击中了,当即欢呼起来。
石通夸赞道:“好样的。”雷毅收起狙击枪,朝周围比了个手势,又回到了坦克中。
但这欢呼的气氛犹未散去,众人头顶却又被巨大的阴影遮蔽,却见那只断了一只头的变异老鹰竟然又回来了。这次不用发命令,所有士兵全部举起枪支,进行瞄准打击。
变异老鹰翅膀一挥,粘在翅膀上的毛发,竟如一根根利针,纷纷向士兵射去。这利针多如雨,又速度极快,只是片刻就有十几人中招。虽然所有人都穿着防弹衣,戴着防弹头盔,但是利刃的穿透性非常大,打到人身上直接就能穿透而过,防弹衣起不到任何防护效果。在这短短几秒钟。这支主干道上就有十几人因此丧命,几十人受伤。
但老鹰发动攻击,它自身的速度也因此迟钝下来。在它发出羽毛的同时,它也被密密麻麻的子弹从各个方向击中。当它将毛发射完之后,它自己也被射成了筛子。在半空摇摇晃晃,还试图逃走,但翅膀没扇几下便跌落下来,摔在了地上,一动不动了。
老鹰掉落的位置,正是在这宽阔道路车队的正前方。车队停止下来,石通收到了通讯兵传来的战损报告。虽然面无表情,但内心已十分沉重。这么说来,他们在人数上虽然占据优势,但仅仅一个变异双头老鹰,就能制造出这种麻烦,这很明显是出师不利。石通又下令派人去前方对老鹰进行检查,看看是否确定死亡,如果死了,就将它拖到一边,如果没死,就把它打死,再拖到一边。
又过了十分钟左右,通讯兵传来消息,挡住路的老鹰确定死亡,目前已被拖至路旁。石通下令道:“继续前进。”
车队继续开动,不过这次速度降到了每小时十千米。随后他又接连收到了其余小队的报告,发现其余这十支队伍,竟然每一支队伍都有一只变异老鹰在其旁骚扰,有的队伍运气好,能把老鹰打下来,但更多的队伍还是被老鹰骚扰一番,死伤了数十人。不过这个时候,骚扰的老鹰也全都飞走了。
一直沉默的紫蝎,此时终于忍不住开口道:“石队,我总感觉这就像一个警告,就像是里面的异种在提醒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一般。”
石通说道:“我也看出来了,它们想给我们一个下马威,看来异种那边确实有长了脑子的领导者。不过这样的话,我的兴趣反而更大了。”
石通又下命令,将这把伞稍微合拢一些,队伍之间的距离彼此拉近到二点五千米。一方面为了消灭北京路两旁的骚扰丧尸,另一方面是为之后的一场大仗做准备。车队又行进了大约五千米之后,前方侦查直升机传来报告,有大批丧尸正在临近,距离车队大约十公里。
石通下令,将队伍再度收拢,距离降低至一点五千米。这样十一支队伍就像十一支线头一样齐头并进,范围正好覆盖了北京路的南北两侧。就这样又行进了一会儿,前方传来了报告,有大批丧尸正在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