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被冤枉了的林如海
作者:昭华灼灼不见青山   穿越红楼:开局成为贾府第一人最新章节     
    贾敏不理会他,他便在那里苦思冥想,只可惜,一直到马车回到了家他都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贾敏和林如海回家,黛玉自然来迎接,于是她便见着了一副魂不守舍模样的林如海,心内好奇不已,不知出门一次到底发生了什么。
    又见贾敏面上挂着不明的笑意,只随着林如海这般的样子,黛玉便拉过了跟着他们一起去荣国府的周文音到一边小声问道。
    “周妈妈,我爹这是怎么了?”
    周文音不在马车内,却也是跟着走的,距离马车极近,也约么听到了几句贾敏和林如海讨论之事,只是事关姑娘家的大事,她不知如何与黛玉开口说。
    老爷和太太说的事情事关姑娘,可是姑娘如今才多大,讲这些事给姑娘听,这合适吗?
    可是她又知道黛玉的性子,遇见了这样的情形,便是必然要知晓的,犹豫之间,便听黛玉又问道。
    “不仅是我爹,我娘瞅着也不怎么对劲儿,此番去外祖母家到底发生了何事,周妈妈,你可不能瞒着我,不让我知道!”
    黛玉越想越觉得不对,于是在与周文音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连她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威严。
    黛玉尚不觉如何,周文音倒是察觉了,心中暗道:“老爷和太太看着竟是还没有大姑娘靠谱。”
    于是,她便也不再隐瞒,将她听到的贾敏与林如海的对话,与黛玉小声地说了,黛玉听了果然一脸的无奈。
    她小声地对周文音说道:“别管我爹,他这也不知道从哪得来的毛病,这几年越发不靠谱了。”
    对于黛玉之言,周文音觉得很是在理,便不再去想此事,待听了贾敏与她说着装一事,她先是惊讶,随即笑了起来说道。
    “娘担心这些是不是早了些,我觉得我这些东西都极好,往日也做了许多,不用太过在意这些。
    而且,外祖母也和我们说过,打扮是对自己的尊重,贵精不贵多。
    若是一味素静不打扮,便是失礼,也是让人看轻自己。
    可若是不管什么都戴在身上,那便与骤然大富之家无异,便是说不好听的,看着就像是房里被人胡乱堆砌的晾衣架子一般。”
    贾敏见黛玉心中已有成算,也都在理,她没什么可教的,便笑着将史溁所赠的那块玉佩拿出,对黛玉说道。
    “说是这么说,我知你不爱那些俗气之物,今日恰巧得了此物,便将它予了你,你出入佩戴,却是极好。”
    黛玉见了心中纳闷,不知贾敏从何处得来,又思及林如海总是给她找各种各样的玉石,便以为是林如海找到的,心中暗道一声,果然不能让我爹手里有钱,这东西一看就知道花费必然不小。
    黛玉口中答应下来,晚间却悄悄使人查账,翻看了几个月的册子,却没见林如海在府里支取银子,只当林如海是用的自己私藏起来的体己。
    对林如海藏了这么多体己钱,没有给贾敏保管一事,黛玉在心里给林如海记了一笔。
    对此林如海浑然不知,他还沉浸在对四年后黛玉有可能定亲,或者成亲一事的惊恐之中,不能回转。
    他心中有事,自然便睡不着觉,辗转反侧的好一会子,将已经睡着的贾敏都给吵醒了,见几番劝说无果,贾敏直接将林如海赶去了书房,自己则是重新歇下,倒是睡了一个好觉。
    话说妙玉回到她与邢岫烟一起住的院子里的时候,就发现诸姊妹都到了,只待她一人。
    贾瑶与妙玉的关系更好一些,笑着上前言道:“妙玉姐姐要回乡怎么也不先和我们说一声,还是宝二哥哥回来说与我们听才知道。”
    妙玉笑道:“离别之事总是伤感的,我知你们因为史大姑娘回家去,都觉得闷闷不乐,便不想招了你们几个伤心,所以才瞒着。”
    妙玉见几人都盯着她瞧,便无奈解释道:“我今儿回了老祖宗,便是要请人去告诉你们的,咱们在一处待了这么些时日,若是我一声不吭地不辞而别了,岂不是辜负了我与你们之间的情谊。”
    听她如此说,几人这才罢休,因着得到的消息晚,几人也没有时间准备,便一合计,将各自房中备着的一些丸药取了来。
    妙玉自己也注意到了来回路上,怕是要面临换季,总有所感,见诸位姊妹的心意,她不禁微微红了眼眶。
    只是她乃是个要强的人,将自己心内涌动的情感压下,面上依旧笑着与几人交谈,直到所有人都齐了,宝玉这才发现妙玉说要回乡,邢岫烟竟是看着比妙玉自己都要紧张。
    不仅亲自上手和妙玉一起打点,更是一直都跟在妙玉身边,宝玉看在眼里,却未曾说出来,上次黛玉和史湘云还在的时候,柳嫂子的女儿来送点心,穿着和邢岫烟身上穿的裙子相差不多的颜色。
    史湘云最快笑着说看着两人的裙子像是一样的,惹了黛玉好一番冷脸,在他们散去后,拉着史湘云说了好一会子的话,他怕黛玉和史湘云再争执起来,便悄悄地躲在门外,便听到黛玉和史湘云说话要想好了再说。
    那时他便记住了,以后时时刻刻留心,因而他只坐在旁边喝茶,并不多说话。
    妙玉这里的茶叶极好,不知是她打发丫鬟出去买的茶叶好,还是泡茶的方式独特,这里的茶喝起来,总有一种清幽的感觉。
    贾瑶每每在心里想的不行,便拉着他来,借着他的名义蹭茶喝,他知妙玉早就看出其中故事,只是佯装不知。
    “哎哟!”
    妙玉看完了丫鬟整理的箱子,转身要去别处,就和跟在她身后的邢岫岩撞了一个满怀,两人站不稳就要摔倒,丫鬟们急忙去扶。
    贾瑛和贾瑶等都站起来,看着两人极为关心,贾瑛素来沉稳,她第一个出声询问。
    “快扶他们俩起来,看看可有扭到什么。”
    然后,她又唤妙玉和邢岫烟身边的丫鬟拿了软垫来,让两人坐下,见两人就要检查,宝玉急忙避了出去。
    上上下下一检查,见妙玉无事,只是邢岫烟擦红了脚腕,几人方放下心来,贾瑶一抬头见宝玉已经躲出去了,便笑着让丫鬟将宝玉叫进来。
    妙玉这会子也不收拾东西了,看着满脸通红的邢岫烟问道:“好端端的,你跟在我后面不吭声作甚,幸而我没压着你,不然可如何是好?”
    邢岫烟也知道刚才是自己跟得太近,才导致的意外,她不好意思道:“我就是想看看她们准备的怎么样,你这次一走几月,我心里担心得很。”
    邢岫烟还是第一次说出这样关心之语,妙玉先是愣了一下,随后见说这话的人反倒先脸红了,便也笑了起来。
    思及自己此番远行,这偌大的院子里便只有邢岫烟一人居住,未免冷清,也怕邢岫烟性子软和,管不了下面的人,于是,便托诸姊妹照应邢岫烟。
    妙玉所请,众人哪有不答应的,好一番计量,最后众人一致决定,让邢岫烟搬到贾瑛的住处去同住。
    她们如今算是正经的表姊妹,邢岫烟搬过去再合适不过。
    待众人告辞散去后,妙玉又安慰了邢岫烟一阵子,见邢岫烟好了一些,这才歇下。
    不想第二日一早,妙玉就见门口有丫鬟来报,说是林姑娘遣人来了,妙玉与黛玉之间总觉得异常亲近,见是黛玉的人,便急忙叫人请进来,来的人,妙玉自然认得,便是黛玉身边的丹羽。
    丹羽笑着进来,问了妙玉好,随后将黛玉的一封信,与使她送来一物拿了出来,妙玉收了信,没有立刻就看,却先看了黛玉送来的东西。
    是一对护膝,上面用的是全真的样式,不奢华,却极为精致,妙玉认得这是黛玉的手法,惊讶地去看丹羽,却见丹羽笑道。
    “这件护膝本是我们姑娘给姑娘您准备的生辰礼,可巧今年姑娘不在京城,我们姑娘想着,本就快做完了,这东西不比别的,在路上赶路总能用上,便加急赶了一宿,可算是赶了出来,便遣了我送来,还望姑娘不要嫌弃。”
    妙玉拿着这对护膝,脑海中便浮现出黛玉夜里点着灯熬夜的样子,心中感激非常。
    “替我谢谢你们姑娘,劳她挂心了,等我回来,一定去拜见。”
    丹羽笑着应了,妙玉留她多待一会儿,她笑说还有话要带给贾瑶,妙玉这才放她去了。
    妙玉整顿好了行囊,便带着人离开了,因着史溁担心路上有什么山匪等劫路的,便将从那次宫变后,府里训练出的一些有武艺的小厮派了过去,又嘱咐驾车的管事,只许走官路,不许走小路。
    且每到一处,必然要先去府衙拿荣国府的帖子请了当地差役护送,不许怕麻烦,而闷头赶路。
    史溁一直送到门口,这才回来,忽闻贾政与王氏一起上门,急忙赶回荣庆堂,不知二人一起到来所为何事,毕竟自从分家之后,只有贾政回来过几次,王氏这还是第一次。
    他们二人如此,毕竟要说的事情不小,自己得好生应对,思量间便回到了荣庆堂,果然见了贾政与王氏在此等候。
    史溁落座便问及贾政与王氏二人此来有何事,贾政略一沉吟,开口向史溁说道。
    “母亲,眼下有这样一件事,我心里拿不定注意,便过来问问母亲的意思。”
    史溁见他说的含糊便问道:“是什么样的事,如何拿不定注意?”
    贾政犹豫着说道:“今日我下衙的时候,给国子监讲经的于翰林找到了我,说听闻宝玉天资聪慧,想收了他做学生。”
    王氏也跟着说道:“于翰林还说,若是宝玉拜入他门下,宝玉便也可以去国子监读书了,不必费心寻找名额。”
    王氏觉得当初贾珠就是在国子监里面读书,十三岁便中了秀才,那国子监必定是个极好的去处,因而有了这样的机会,她不想放过,又怕史溁不知其中利益,直接拒绝,便将可以从中得到的好处赶快说出。
    史溁听了便是一皱眉,她先不问那突然冒出来想要收徒的于翰林是什么人物,而是问贾政把宝玉天资聪慧一事是如何传出去的,现在又有多少人知晓。
    “听着倒是一件好事,不过,咱们家与那位什么于翰林没什么来往,他是如何得知宝玉之事。
    我见先生收徒都是先见了面,亲自考校一番,见果然有天资,这才会收下。
    宝玉整日在家里学堂读书,他们二人也没见过面,怎么就敢这么笃定地上门提出收徒一事?”
    贾政被史溁问住,他和于翰林见面,于翰林首先就是对着宝玉一顿猛夸,说什么宝玉大才,不该被埋没在家中学堂里,应该到英才云集的国子监,那才是有才之人该去的地方。
    言语之间又多谈及到国子监读书的好处,贾政便不可避免地动了心,一直到回到家中,都反复念叨此事。
    不过,他因为宝玉之事与史溁详谈过,知道史溁的打算,又见宝玉在周先生的教导下,果然进步神速,便又不怎么确定。
    他苦思了一夜,不曾做出决断,便将此事与讲给了王氏听,又将自己的考虑告诉给了王氏,王氏衡量半日,便说她心里赞同宝玉去国子监,贾政心中仍有犹豫,便带着王氏一起过来,好商议此事。
    不想史溁一语中的,贾政没想那么多,也回答不出。
    “这......于翰林倒是没和我说过......”
    史溁见贾政这副样子,多半是被人一说,他脑子一热就过来了,便叫人去荣禧堂将躲在屋里不知道在搞什么的贾赦叫来。
    贾赦总上朝,应当知道这于翰林到底是怎么回事,期间史溁只问及贾瑜、贾琚几个孩子,对王氏急切的眼神,只作看不见。
    没一会儿,在自己书房里面不知做什么的贾赦,就被史溁派去的碧玺唤了过来,一来他便开口说道。
    “母亲换我来何事?我正在找书呢,不想听着丫头说是急事,我这就赶来了。”
    史溁因将贾政方才所说的事情与贾赦说了,直言问贾赦可听说过那于翰林是什么人。
    “确是有要紧事要问你,你二弟说,朝中有一位姓于的翰林找到他想要将宝玉收入门下,你对此人可有印象?”
    贾政如今见着贾赦那种别扭的感觉少了许多,这件事又事关宝玉的前程,他不去想其他,也跟着问道。
    “大哥,那于翰林学问如何,我离京几年,并不怎么认得他。”
    贾赦也皱眉思索起来,他打交道的多是六部之人,也多有宗室勋贵,不过,管人读书这回事,他也总共就是在做大学士那个时候,看了几眼,也不怎么熟悉,可是全家人现在都指着他,他只好挖肠搜肚一般,想自己有没有听谁说过于翰林什么。
    贾赦皱眉想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他在从行宫回来后,好似听去查三皇子母家的陈裕说过那么一次,这位于翰林好似在给三皇子做老师。
    “呃......我想起一件事,那于翰林应该是当今指派给三皇子讲经的,他除了翰林院和国子监之外,便只做这个了。”
    “三皇子?你确定么?”
    史溁听到贾赦提起三皇子,脸色愈发严肃了,开口问贾赦,贾赦确定了陈裕确实是这么说的后,点了点头,说道。
    “可以确定的,这件事又不是秘密,只是咱们家之前没关注过这个,所以才觉得不确定。”
    史溁点头,见贾政的眉头已经皱了起来,便知他虽然迂腐,却也知道与皇子扯上关系的利害,于翰林的这般行为,已经引起了贾政的警觉。
    贾政已经反应过来,可是王氏却没有,她眼中焦急之色愈发明显,史溁不给她开口的机会,便对贾政说起宫里的元春的九皇子。
    “政儿,当今如今正值壮年,膝下皇子不少,除了将要成人的三皇子和四皇子之外,六皇子,八皇子还有咱们家娘娘所出的九皇子也都在。
    我上次进宫和娘娘也谈及宝玉的前程一事,娘娘说不急,须得一步一步稳抓稳打,我觉得娘娘极有眼光,你觉得如何?”
    贾政得知那于翰林与三皇子有这般联系之后,心中的那种担忧将喜色尽数冲散,又听史溁提起元春所出九皇子,更是心中一动。
    当今年岁不大不小,往后的事情谁都说不定,而且,太上皇新丧,这一朝算是才开始,行事更应该小心谨慎,这个时候与三皇子扯上一丝关系不是好事。
    而且,贾政思及九皇子正在健康长大,也没听说有什么缺陷,顽疾,将来也是有可能坐上那个位置的,因此便做出了决定。
    王氏原是看到了好处,她急于将宝玉培养成才,好彻底稳住自己的地位,不想差一点就落入别人的圈套之中,更是心头猛跳。
    她不由得想到,若是她和贾政没有来荣国府走上一遭,说不定在自己的劝说之下,贾政便答应了于翰林这件事,那才是真正的后悔莫及。
    宝玉投入于翰林门下,不就相当于选择了三皇子,连带着别人也会认为贾政是三皇子一派的人。
    贾政的行为势必要让人以为这是宫里元春的意思,就是她的好外孙,九皇子也会被人划入三皇子旗下,低人一头。
    元春是正一品贤妃,那三皇子的生母,不过是一个没有封号的妃子,哪有元春身份尊贵,一旦有了联系,三皇子将宝玉握在手中,三皇子的生母便可以借此要挟元春与她方便,她这便是叫元春在宫里难做。
    王氏心中暗道:“这三皇子看着不声不响,心中倒是好歹毒的算计,自己莫要遂了他的心意。
    而且,若是将来九皇子能......那自己岂不成了承恩侯夫人,那时自己是当朝太后之母,皇帝的亲外祖母,除了元春还有谁能比自己尊贵?”
    思及此处,王氏与贾政相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的意思,两人统一了意见,便由贾政开口说道。
    “娘娘慧眼,我等不及,宝玉在家里进学极好,至于于翰林......我便回绝了此事。”
    史溁念及宝玉身上的那宣扬的人尽皆知的祥瑞之兆,开口说道:“你也不必强硬地回绝,反倒是得罪了他,他门中学生必然不少,若是记恨在心,找你麻烦便不妥了。
    你只需对他说,家中祖母疼爱,不舍得宝玉出外进学,且宝玉还小,一切都等宝玉成年再说。”
    贾政听了觉得史溁这个说法极好,京中谁人不知,宝玉是其祖母的心头肉,说是家中老太太不舍得顺理成章,自己不会因此得罪了于翰林和三皇子。
    有了这样好的借口,于是,贾政满口答应下来,恰巧宝玉和水溶他们下学,来荣庆堂请安,宝玉并水溶、卫若兰以及贾家子弟们进来,几人都是生的极好模样。
    水溶身上有王爵,卫若兰更是卫伯府上的嫡长子,这么一论起来,宝玉的身份最低,不过此时看来,宝玉在两人之中,未曾逊色,贾政见了愈发满意。
    贾环虽然比宝玉差些,不过在一众贾氏子弟中,亦十分出挑,贾政十分欣慰,只叹自己后继有人。
    因着贾政和王氏在这里,水溶几人也没多待,史溁知王氏心疼宝玉,便叫王氏和宝玉去宝玉屋里,只留贾政在此说话。
    贾政本想多教导一下宝玉,奈何史溁这边不放人,只得作罢。
    王氏见了宝玉心中慈母之心爆发,到了宝玉屋里,只搂着宝玉说他高了瘦了,宝玉心中亦惦记着王氏,见王氏说着说着就要伤感,他急忙出言哄了起来。
    王氏这才笑了起来,见宝玉身后书童李贵手中提着书箱,便问及今日可有功课,得知了宝玉今日先生给留了不少功课。
    王氏急忙便推了宝玉出去,让他去寻水溶他们几个做功课,自己则是留在宝玉屋中,叫了宝玉屋内伺候的一干丫鬟小厮们过来,问及宝玉起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