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追讨欠银
作者:昭华灼灼不见青山   穿越红楼:开局成为贾府第一人最新章节     
    对此,当今早有预料,他没让吏部推选,而是自己亲自下旨指派了许多人过去。
    有心之人仔细查看这些人的名单便知道,这些人一多半都是当今自己手下的人,还有上一次恩科上选出来的人。
    这一举动,与以往太上皇所在之时大为不同,太上皇会先让吏部选了候补职缺的名单上来,呈交给太上皇审阅。
    太上皇也大多会从吏部上奏的这些人选中,决定由谁来补缺,各家也会趁此机会,将各家想要拉拔,举荐之人,送到上面来。
    只是这次,当今动作雷厉风行,不给其他人喘息之机,便将一应职位安排好了人,实在是让许多瞄着这块肥差的人措手不及。
    故而,许多朝臣上奏,请当今依照太上皇所行之法,擢选人才。
    万不可独断专行,坏了朝纲善行之风。
    可是当今对整顿朝政准备已久,终于没了太上皇的桎梏,怎么会向这些别有心思的朝臣妥协。
    他冷笑几声,将这些大臣给吏部的名单上的人做出来的成绩,拿出来与他所指派之人对比。
    这些大臣们举荐的人,在朝中起伏多年,在任上的功绩,竟与当今指派那些人几乎持平,甚至还有几人,因为任上失误,被降职不久。
    当今将这个结果,摆在了早朝上,直言:“若是将差事交给他们所举荐之人,便是误了大徒天下!”
    众人羞愧不已,不过当今并未对他们表示什么,只是又扔出一个让他们不得不重视的消息。
    那就是,当今深感国库空虚,仔细一查竟有还有许多人家欠国库几十万,上百万两银子不还。
    命剩下的那些人家,尽快将所欠之银两上还国库。
    还钱之事一出,这些人的心思便都转移到了这上面来,没有几人接着对当今直接指派人去任职表示异议了。
    可笑,甄家亏空的例子摆在前面,他们又不是瞎子,少安排几个人对他们来说可没有什么。
    可若是还不上钱,保不齐会落得和甄家一个下场,自顾不暇之时,哪还有心思去管别人的前程。
    许多人家觉得大事不妙,便开始清点起家中的财物来,意图算出自己家中的银钱可还够换上国库的欠银。
    不少人家也都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他们手里没有现银,若是用家中的什么古董字画抵债,那户部的人来的时候,便是要压价的。
    价值总会比他们将这些东西折变了获得的银钱少两成。
    古董字画,那都是珍贵之物,两成的利也是许多银子,户部之人嘴皮子一开一合便消失了,谁不心痛。
    于是,便只好自己卖掉,只是大家都是这样的心思,一时之间,在外说要卖这些东西的消息,比比皆是。
    古董字画的价格,竟然跌了不少,不过这些人急着将东西折变,面对压价他们也只能咬着牙认了,低一成的价钱,总比户部的人压价两三成的要好的多。
    这个时候,有的人家着急,自然就有的人家过得平稳安泰。
    荣国府便是如此,贾家的欠银早就还清了,这道旨意管不到他们,被分家出去的贾政,在当今下旨追讨欠银的时候,终于回到了荣国府一次。
    他当初就觉得没有必要还国库的钱,不过是史溁和贾赦二人都死心塌地地要还钱,他不得不听从,可是这一回,甄家之事,还有那明文下发的诏书则是让他在听说的时候额头直冒冷汗。
    幸亏当初荣国府将欠银还了,不然,若是一直仗着自家的功劳到现在,他们也会像那些人一样,各处急着卖东西。
    贾政在思过以后,已经去工部上衙了,他听说四王八公十二侯的人家,那些急着还钱的,这些时候,已经亏了好几万两的银子出去。
    那可不是十两、百两、千两,那可是数万两白银啊!
    谁家再这么财大气粗,一下子折了这么多银子下去,也是不好受的。
    对于史溁和贾赦的这个“先见之明”,他还是表示出了敬佩。
    忙忙碌碌多时,便有那家底厚的人家,准备好了银子,请了户部的人过来清点财物,将欠银还上。
    有第一个人还了,便有下一个,许多凑齐了银子,还在观望的人家,便纷纷请了户部的人上门。
    户部作为平时就极为热门的一部,如今更受欢迎了,他们从上到下,都忙得不可开交,后来更是因为没了可用的人手,往朝中各部接了不少人去。
    贾政担任司库一职,也被户部的人给借走了,他全程参与了这些银两过秤,清点核对。
    不得不说,京中大富之家有许多,很多人家用来还钱的都是现成的银锭和金锭。
    成箱,成箱的银子,金子,被从库房里面抬出来,贾政一边记录,清点,眼睛都被晃的麻木了。
    那些金锭子,银锭子,好似都不是钱一般,贾政不停地在本子上记下各种金银的数目,累得手腕酸疼。
    不仅如此,因为他生长在荣国府自小就见过了不少好东西,更是多年以来,对名贵的古董字画研究颇深。
    所以,跟他一起被借过来的工部之人,遇见这类不能确实价钱的东西,就都往他跟前送。
    贾政只得一边记录,一边为他们鉴定价格,这可不是一个好差。
    说得多了,还钱的人愿意,户部的人不愿意。
    说得少了,户部的人愿意,还钱的人不愿意。
    怎么都不讨好,于是,贾政只好打起精神来,最好在中间给他们折中一下,也算是过得去了。
    京城上下,整整加班加点忙了两个多月,才将大半要还钱的人家的东西,基本上鉴定完毕。
    这些东西都被简单造册,抬回了户部的库房,接下来由户部的人慢慢清点,分类,最终写下明细,归于国库。
    在鉴定价格的时候,有许多人家为了让鉴定之人多说一点价格,便对鉴定之人行拉拢之事。
    贾政不免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在去一位子爵人家时,那家的家主亲自迎接了贾政,还与贾政称兄道弟。
    说两家祖辈的交情极好等语,贾政推脱不开,便去与这位热情的家主去了堂间喝茶。
    只是此喝茶,非彼“喝茶”。
    那家主凑到他身边,拉着贾政的手,将袖子里的一个纸筒就塞进了贾政的手里。
    贾政只是为人迂腐,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傻子,见他这般立刻就明白了这位家主是什么意思,当即便变了脸色。
    他一把将人推开,顺势将手中的东西,塞回了那家主的怀里。
    接着,他义正言辞地当着跟着他一起的人的面,说起了圣人的大道理。
    并且对接下来的清点核对之事极为认真,对鉴定出来的东西的价格也是极为折中,让人挑不出来毛病。
    贾政如此公事公办,让人没了主意,只得认了,他们家凑出来的东西价值其实是够的,不过也几乎是搜刮了他们家人的所有能动用的家当了。
    若是贾政能多算一些,他们也还能有些富裕,不过,贾政一切公办,他们也无可奈何。
    一家是这么办得,下一家也是如此,开了头,便不能两端对待。
    贾政这一队人,便是做事做得最公正的一队,没两日贾政的名声便传了出去,这让对贾政心有看轻的一些人,重新重视起了贾政。
    能做到这个地步的人不多,至少从开始清点这些银两,也就贾政一人做到了这一点。
    对此,当今喜闻乐见,下了口谕夸赞了贾政的做法。
    于是,那些参与清点之人,也都不敢太过于中饱私囊,纷纷给出了合适的价格,即便是有些东西给的价格略高一点,那也是因为那些东西确实极为珍贵。
    贾政在冷场了几月后,终于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有人对贾政有些忌惮,也有人对贾政起了兴趣。
    其中就不乏三皇子的母家,还有一些宗室。
    梅翰林暗中鼓动人想踩贾政上位不成,这次见贾政有复起之势,又思及最近当今总是去看贤妃所出的九皇子。
    便也重新和贾政来往起来,只是经过入狱,被贬,又分家被冷落后的贾政,已经看出了梅翰林的虚伪。
    他对梅翰林的几次示好,态度都淡淡的,于是梅翰林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转而去和已经取得了忠顺亲王信任的贾化,贾雨村来往。
    二人观念一致,几次交谈下来,宾主尽欢,于是,梅翰林也跟着贾雨村一起投到了忠顺亲王的门下。
    贾政虽然是被赶鸭子上架的,可是实打实地做出了功绩,当今总是思索再三,还是升了贾政的职位。
    正六品的工部主簿,贾政在谋划了几年后,又回到了原点。
    再一次坐到这个位置,贾政的心中五味杂陈,工部的人还是那些人,变化不大,也不过是几个人年老,换了新人顶替罢了。
    主簿要处理的事情,他都熟悉,每日上衙都能处理得差不多,日子逐渐平静下来,王氏这段时间也没有找麻烦,两人似乎是达成了什么协议,日子过得十分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