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葫芦公案——应生缘
作者:昭华灼灼不见青山   穿越红楼:开局成为贾府第一人最新章节     
    到了宝钗屋里的香菱,也知自己是回不去了,见宝钗也没叫她干什么就坐在屋外间小榻上垂泪出神。
    从她记事起就跟着那醉汉,只要她做不好事,那醉汉对她就是非打即骂,渐渐她也就不再想着违逆主人的心思。
    可是她是一个人啊,是个人就有复杂的感情,她忘不掉对她温柔极好的冯渊,自她被这薛家大爷强行从冯府带走,也不知道被打伤的冯渊怎么样了。
    泪水模糊间,她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冯渊一身红色的喜服正在对着她笑,可是这种鲜艳的红色似乎被人罩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罩,怎么也触不到也看不清楚,对视一下感觉心就会碎掉。
    薛蟠在自己屋子里越喝酒越气,他觉得一切都是那醉汉的过错,要不是他将这丫头卖了两家,自己也不会这般没脸。
    遂起身叫了一干小厮家丁等人出去寻那醉汉去了。
    *
    冯府大门朝着的街道上,急匆匆地走来了一僧一道,那带头的和尚说:“坏了,都怪你非要贪喝那万花之茗,来迟了,来迟了。”
    道人拄着拐,不满地道:“昨儿个,闲暇之时我掐算过天机,原本既定好的一段因果竟然出了变数,死气之中竟出现了一丝生机。
    你我早卡在这般境界这么多年,我想着这不在计算中的变数,或许是你我的一段大机缘也不定,这才不让你早来。”
    和尚一边叩门一边嘟哝道:“希望如此吧,若不是机缘,他们又没了却薄命司的公案,没完成这一遭世间苦难,怕不是会影响咱们的修行。”
    冯家老仆的儿子来开了门,一看是一个赖头和尚和一个拄着拐穿的破破烂烂的道士,只对二人掏了些铜板出来,放到赖头和尚手中举着的钵里。
    “府上如今忙得很,这些铜板你们拿好,也足够你们买几个素包子垫肚子了。”
    赖头和尚掂了掂钵,铜板与钵体相碰发出金属清脆地碰撞声,那和尚大笑一声,径直走进了冯府:“既然府上能施舍我们些铜板,如何不能予我们二人一些饭食,好生没理,我二人倒是要看看你们这主人家是谁,怎么教出如此糊涂的仆从来。”
    跛足道人也腿脚轻便地跟着和尚走进了冯府,冯家老仆的儿子竟然没拦住,只得跟着二人往院子里头去。
    不多时和尚和道士两个人就到了冯渊的床前,只见那道人从一个满是泥污的葫芦里面拿出一颗不知道是什么制成的药丸来,直接就给冯渊塞了进去,老仆阻止不及,等掰开冯渊的嘴细看时,药丸已经化了。
    待老仆要回身去找二人算账时,那一僧一道早没了踪迹,老仆只问他儿子:“那两人呢?”
    一旁立着的老仆的儿子恍若大梦初醒一般,回答道:“啊?什么?没看到啊,他们明明刚才还在这呢。”
    过了许久,床上的冯渊似乎是有了知觉,手指先动了动随即睁开了眼睛,声音沙哑地开了口。
    “我在哪?”
    老仆本来已经不抱希望了,此时见自家少爷转醒,喜的眼角的泪都没擦干净,直扑到冯渊床前。
    “少爷,少爷,你可算醒了,感觉怎么样。”
    冯渊像是在回忆什么,只回答老仆道:“福伯,我原本是从咱们府上出去的,不知走了多久,只到了一处烟雾缭绕的地方。
    那里有一处深不见底的水池,上面生着一株长着红蕊的莲花。
    可巧的是,一只虫子在荷叶上爬着,想要咬那莲花,却被水池不知怎地起的一道水柱给打落了,淹死在池子里。
    我正觉得稀奇,就将两道光辉冲我摄来,似乎是两个人影,我眼前一闪就回来了。”
    老仆一听,那两道人影必然是刚才那胡搅蛮缠的一僧一道了,当下将二人刚才来给他喂药的事细细说了。
    主仆两人又是一番感叹,感叹完冯渊只问错儿在何处,老仆支支吾吾说了半天才道明是薛家抢去了。
    又说儿子打听来的消息知道了那醉汉根本就不是错儿的干爹,而是一个拐子,错儿是他从小拐来的。
    当下就命老仆雇了些人来,因着自己动不了就让老仆的儿子带着家伙去找那拐子算账。
    话说那拐子酒醒之后,记起自己的糊涂事,吓出了一身冷汗,急忙带着自家老婆子跑了,他没出金陵城,只在金陵城的一处脏乱的小巷子里躲了起来。
    只想着避了风头去,再寻去处,他老婆也不是什么好脾气,埋怨他道:“你说你拐了那么多个,偏生留着这个,说什么得有了好人家来买才卖,现下得罪了人,可怎么收场?”
    醉汉也是一脸懊悔,但是他还是呵斥自己老婆道:“都是我的罪孽,我原想着就再干这一次就收手,哪里知道这个丫头竟然是恩人之女。
    这个丫头他爹当年在我被赌坊的人堵在巷子里的时候,替我平了账救了我一命,我原想着再干一次得了银钱,就拿着这银钱好生过日子的。
    谁料,我几日后上街才知道,她竟然是甄老爷的女儿,甄家放了话去,若是抓到了拐他们家小姐的人定要见官的。
    我哪里舍得你守寡,就只好对不住甄老爷了。”
    那拐子以为他藏的好,其实早就露了行迹,薛冯两家的人都找到了他,两家的人见面顾不得争辩,就一起将拐子打了一顿,那拐子不禁打,只说要退钱。
    可是薛蟠不愿意,带着人来的冯家老仆的儿子也得了冯渊的授意不愿意收银子,两家又互相殴斗起来。
    薛家的家丁下人平时吃得好,因着总在各省之间护着薛家的商队,身手不错,可老仆的儿子雇的也是金陵城里面,能找到的素来就爱斗狠的市井混混,两家打了一场各有损伤。
    薛蟠在混乱中束发的发带不知被谁给扯掉,身上也挨了好几脚,满是鞋印子,自知再打下去没什么结果,就带着小厮下人们撤了。
    等到了薛府薛王氏见儿子搞成了这个样子,也是一阵后怕,遂决定今日就启程上京,他家原本就是到了皇商采标之季,又逢宫中小选,早给自家女儿报了名,准备上京打点。
    如今薛蟠闯祸,薛王氏也顾不得没有打包完行李,只匆匆写了两封给自家二哥和大姐的书信,命人务必要送到二人手中,就带着一双儿女上了准备进京要乘的船只。
    夜色中,香菱跟着薛王氏和宝钗坐上了上京的船,在宝钗转过身的时候,打开了窗子对着冯府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眼中满是不舍遗憾。
    相悲各问年,孤灯照寒雨,深竹暗浮烟。
    前世生冤孽,今生乱应缘。
    更有明朝恨,晚对皆无言!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世人只晓神仙好,唯有真情忘不了,昨日置笏迭其上,今日四壁萧萧陋空堂。
    巧信择膏梁,哪知长命返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