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书生的文学
作者:冯远山   民间故事简短篇合集最新章节     
    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文正若的书生。这文正若生得眉清目秀,自幼便对诗词文章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日都沉浸在书海之中,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文正若的家境虽说不算富裕,但父母也都是通情达理之人,见儿子如此热爱读书,便倾尽全力供他求学,期望他能有所成就。文正若也很是争气,小小年纪便熟读各类经典,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镇子里时常会举办一些文人墨客的聚会,大家聚在一起谈诗论文,互相切磋。文正若每次都会积极参加,他渴望能从这些聚会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也希望能得到前辈们的指点。
    有一次,镇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究组织了一场诗词会,邀请了众多年轻书生前来。文正若自然也在受邀之列,他满心欢喜地准备了自己新近创作的几首诗词,想着能在会上一展风采。
    诗词会上,众人先是互相寒暄了一番,而后便开始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书生写的诗词意境深远,用词精妙,引得众人纷纷称赞;有的则别出心裁,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世间万物,让人眼前一亮。
    轮到文正若时,他站起身来,微微作揖,然后清了清嗓子,开始诵读自己的诗词。他的诗词格律严谨,用词也算典雅,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场的不少人都点头认可,老学究也捋着胡须,笑着说:“正若这诗词,颇有几分功底啊,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
    文正若听了,心中很是得意,他心想:“看来我这些日子的苦读没有白费呀,连老学究都夸赞我了,日后我定要更加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从那以后,文正若越发勤奋了,整日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翻阅古籍,冥思苦想,只为创作出更出色的诗词文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正若渐渐陷入了一种困境。他太过于追求作品的华丽和他人的夸赞,心思变得浮躁起来,写出来的东西虽然看上去辞藻堆砌,十分华丽,但却缺少了那份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
    有一回,镇上又举办了一场文学比试,获胜者能得到一份珍贵的古籍作为奖励,这对于爱书如命的文正若来说,吸引力极大。
    他精心准备了一篇文章,在文中用了大量生僻的字词,复杂的句式,满篇都是华丽的辞藻,自己读起来都觉得晦涩难懂,但他却想着,这样高深的文章定能让众人折服。
    比试当日,众人围坐在一起,听着参赛者们依次诵读自己的作品。当文正若诵读他那篇文章时,在场的不少人都听得皱起了眉头,面露疑惑之色。
    一位书生忍不住小声嘀咕道:“这文章,看着倒是华丽,可这意思怎么如此难懂呀,感觉就是把那些好词好句硬凑在一起,没什么实在的内容呢。”
    另一位书生也附和着说:“是啊,以前觉得文正若的文章还挺有韵味的,如今怎么变成这样了,华而不实啊。”
    文正若诵读完毕后,满心期待地看着众人,可等来的却不是夸赞,而是一片沉默和些许质疑的目光。
    老学究微微皱眉,说道:“正若啊,你这文章,老夫读来着实有些吃力呀,虽说用词华丽,可这真情实意却少了许多,就如同那狗尾续貂一般,好好的一篇文章,被这些繁杂的修饰给掩盖了原本的韵味啊。”
    文正若听了,心中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十分失落,他争辩道:“先生,我这是想着让文章更有深度,更显文采,才用了这些词句呀,怎会是狗尾续貂呢?”
    老学究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正若啊,文章之道,贵在以情动人,以意取胜,并非是靠这些华丽辞藻的堆砌呀。你如今本末倒置,只追求表面的华丽,却忽略了文章的根本,这可不是做学问的正途啊。”
    文正若听了老学究的话,心中虽有些不服气,但也知道自己确实有些问题,他默默地坐了下来,陷入了沉思。
    回到家后,文正若心情十分低落,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想着老学究的话。他看着自己以前写的那些虽然质朴却饱含情感的文章,再对比现在这些华而不实的作品,心中满是懊悔:“我这是怎么了呀,为何要为了那虚无的夸赞,把自己的初心都丢了呢?我原本是想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想法,传递真挚的情感,如今却变成了这般模样,真是太不该了。”
    从那以后,文正若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找回曾经的那份初心。他不再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静下心来,走出书房,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他会在清晨去小镇的集市上,观察那些来来往往的百姓,看他们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听他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感受着人间烟火气;他也会在傍晚时分,漫步在小镇的郊外,欣赏那落日余晖下的田野风光,聆听鸟儿归巢的鸣叫声,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有一天,文正若在郊外看到一位老农正辛苦地在田里劳作,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他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文正若心中一动,走上前去,与老农攀谈起来。
    “老伯,您这般辛苦劳作,为何还如此开心呀?”文正若好奇地问道。
    老农擦了擦汗,笑着说:“小伙子呀,这田地就是咱的命根子,看着庄稼一点点长大,心里就踏实,等收成好了,一家人都能吃饱穿暖,这日子不就有盼头了嘛,辛苦点算啥呀。”
    文正若听了老农的话,心中感慨万千,他仿佛从老农的话语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写作的灵感。
    回到家后,他文思泉涌,挥笔写下了一篇关于农夫辛勤劳作、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用的都是平实易懂的话语,却将农夫的那份质朴和对生活的热爱描绘得淋漓尽致。
    当他把这篇文章拿给老学究看时,老学究看完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正若啊,这才是好文章呀!你看,文字虽质朴,但情真意切,让人读来仿佛能看到那田间劳作的场景,感受到农夫的那份心境,这可比你之前那些堆砌辞藻的文章强多了呀。”
    文正若听了,心中十分高兴,他说:“先生,多亏您之前的教导,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我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好文章是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呀。”
    后来,文正若继续保持着这种写作风格,他写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写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写世间百态,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深受大家的喜爱。
    镇里的人们读到他的文章,都会夸赞说:“这文正若啊,如今的文章真是越写越好了,写的都是咱身边的事儿,读着亲切又有意思呢。”
    而文正若也凭借着这些优秀的作品,在文坛上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虽然他最终没有考取那高高在上的功名,但他用文字传递出的温暖与美好,却影响了很多人,让大家明白了,文学创作不能只追求表面的华丽,更要注重内在的情感与对生活的体悟,就如同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不忘初心,才能收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文正若的故事也在周边的地方流传开来,成为了许多年轻书生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用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