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民权之本
作者:画凌烟   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最新章节     
    李衡笑起来,笑得很和善,声音却带着几分嘲讽:“阁下之意,大汉收复雍、并、荆、扬、陇,是曹魏投降献给我们的?”
    “这……这自然不是。”
    樊建若敢说是,在场的武将,恐怕要联合起来抽他了。
    而且关中、陇右和并州,都是在丞相的统筹下收复的。
    岂不是说丞相无功?
    李衡正面质问道:“那阁下方才说的到底是何意?”
    “并无他意,只是为了加快收复中原。”
    “阁下的意思是,只要我们不再推行均田,就能加快收复中原?”
    “可以让中原士族知道我们的诚意!”
    “夏侯将军!”
    李衡的目光一瞬间落到一直喝酒不说话的夏侯霸身上。
    夏侯霸愣了一下,连忙说道:“大将军。”
    “朝廷的诚意可还好?”
    “陛下乃是仁君,丞相是当世贤者,大将军又举世无双,百姓安居乐业,我在曹魏未曾有见过此等景象,我本在战场上杀过汉军,但陛下与丞相不弃,许我荣华,我感激不尽!大汉以诚意待我,我必舍身报国!”
    李衡又道:“镇西将军!”
    张虎立刻出列:“大将军!”
    “朝廷诚意如何?”
    “朝廷真诚待我,我愿舍身报国!”
    李衡目光再一扫文钦、丘俭、朱据、王广、诸葛恪等人。
    众人立刻表态:“朝廷不弃,我等愿为大汉赴汤蹈火。”
    李衡的目光落到樊建和陈祗身上,说道:“我猜两位是想说要行仁义,以德服天下?”
    樊建立刻把脑袋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
    陈祗也说道:“大将军说得在理。”
    “陛下!”李衡却不理会樊建和陈祗了,他直接站起来,走到中间,行了一个礼,很严肃地说道,“臣觉得樊尚书和陈尚书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可以让他们去一趟洛阳,对魏主晓之仁义,说不定魏主就愿意自缚归汉!”
    听到这话,诸葛亮差点一口酒喷出来。
    其他武将却忍不住笑了出来,连魏延都笑出声来。
    刘禅一时间也张大嘴巴,不知如何回答李衡这个请求。
    至于樊建和陈祗,则惊慌失色,又尴尬不已,全身上下仿佛有虫子在爬一样。
    刘禅忍不住苦笑道:“两位以为如何?”
    “陛下……臣人微言轻,恐怕难以胜任。”陈祗立刻道。
    “臣也是。”
    “大将军,这恐怕不行。”刘禅笑道。
    李衡又行了一个礼,说道:“那请陛下容臣问一问,在场,还有谁能以仁义而使魏主归汉?”
    刘禅点了点头。
    李衡便转过身,问道:“诸位皆是大汉忠良,现在有人说行仁义可使中原复归,不知哪位能担此重任呢?”
    他从九卿身上一一扫过。
    目光所过之处,人们闪避还来不及,还有敢回复他的?
    李衡疑惑道:“如此好的一个机会,诸位为何不好好把握?”
    文钦、丘俭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是第一次看到大将军在朝堂上的样子。
    与平日在军中做战略部署的时候,完全两个人。
    行军打仗之时,大将军冷静、沉稳中带着一股力量感,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安心。
    而此时在朝堂上,总给人一种贱贱的感觉。
    就是那种能把离谱的事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出来,且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嘴脸。
    大殿内一片死寂。
    片刻后,诸葛亮才说道:“治国当以仁义,消灭曹贼,收复中原,依靠的是军纪严明的精锐之师,和愿意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军,以及在后方勤勤恳恳的官员,还有无数百姓的支持。绝非仁义这么简单。”
    众人这才点了点头。
    诸葛亮继续说道:“陛下,既然均田的第一个问题能解决,臣觉得第二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复归汉土,若能均天下之田,朝廷应该再耐心一些。”
    刘禅道:“相父所言有理,均田一事,便不再讨论,一切如常。”
    众人这才道:“陛下圣明!”
    酒宴继续,欢声笑语继续。
    但欢声笑语中多多少少有些怪异。
    等这场酒宴结束后,众人也就散去了。
    李衡与诸葛亮同车。
    诸葛亮问道:“你上一次说的,政令发布之前,要先从民间收集意见,听从大多数人的。”
    “下官确实有提过。”
    “我这两年在关中尝试过,效果很好,尤其是颁布《雍州房契法》之前,雍州官府上下是各执一词,我就派人去询问了许多商人,还有民间百姓,倒是得出了一个结论。但我有一个疑惑。”
    “丞相有何疑惑?”
    “如果听大多数人的,那权力的来源就不是朝廷了。”诸葛亮语气平静,眼神也很平静,他注视着李衡。
    “丞相,下官斗胆直言。”
    “你但说无妨。”
    “董仲舒错了!”
    “董仲舒错了?”
    “是的,他说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但假设,若天下无民,君纵使有神赐予权力,权力将实施给谁?”
    “天下岂会无民?”
    “天下有十三州之民,如今大汉有益、荆、扬、雍、并五州,天子有治五州民之权,而无治豫州、冀州、青州、徐州等各州之权。”李衡道,“权决定于民在否,否则无权治其民,在则有权治其民。”
    诸葛亮倒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理论。
    这个理论其实通俗易懂。
    即刘禅有五州之权,而无天下之权。
    无天下之权,与他是不是皇帝无关,而在于民不在治下。
    也就是说,权力如果没有实施对象,等于无权。
    诸葛亮微微蹙眉道:“说下去。”
    “民不在则无权,为何?”李衡道,“因为权是双方共同的认可,朝廷认可,而豫州之民不认可,则无权。”
    这个理论也很好理解,就像益州百姓现在也不认可曹魏一样。
    甚至更通俗的说,上司命令下属去办事,下属不认可上司的命令,不去办。
    这个时候,上司的权力对下属没有发挥到作用。
    对于上司来说,他认为自己的权力受到了挑战。
    这种挑战就是否认!
    单方面的否认并且付出实际行动,权力就暂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