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再起波澜
作者:梦农   苟在边疆当藩王最新章节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春天总是给人无限的希望,特别是北方的春天,经历的一冬天风霜,经历几个月的蛰伏,终于又展现出无限的勃勃生机。
    春耕在襄平大地火热的展开了,更火热的是,新分到土地的佃农和被收回多占土地地主之间打的火热,短短3天,就有60名农民被打死,几百人被打残。杨竞大怒,直接让刑厅派员把打人的地主全部抓了起来。又派出3000神策军巡视9县,发现敢打农民的地主就地处决,这才堪堪制止住这个风气。
    由于宣传司关于减免人头税的宣传,加上分地、限租的政策,杨竞在襄平县几十万农民心中的地位堪比神明,很多农民家里都供奉了杨竞的长生牌位。连带着神策军也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由于神策军的披风上有一条象征着亲王的黄色丝带,百姓看见巡视的神策军,就知道是辽王杨竞的亲军,甚至都跪在路边下拜,这一幕让很多神策军心生震撼。
    就在半年前,这神策军还是关内的一群流民,杨竞收留了他们,给了他们身份地位、给了他们每年6两的军饷,有些人还升为小队长,个别的还升任边军的百户,仅仅半边的光景,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人对杨竞的忠心也达到了新高度。这些人也是杨竞敢于推行土地改革的最重要依靠。
    在杨竞的铁血政策下,春耕得以顺利开展,杨竞微服私访到襄平郡城周边看了看,到处都是火热的春耕景象,杨竞心情大好。襄平的气候一年只能耕种一季,到了冬天千里冰封的,没有粮食过冬,说不上要饿死多少百姓。
    襄平本地地主联名状告杨竞的告状信也像雪片一样的飞到长安,也有襄平籍的官僚,准备上折子参杨竞。
    距离朝廷派30万大军北上已经一个月了,梁帝也几乎天天守在枢密院,调度前方及后勤事务。大部分行政上的事务都由内阁处置,大朝会都很少开了,朝廷的中枢机构都在为对突厥的战争服务。这天,梁帝终于召开了大朝会,六部九卿,在长安的从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出席。
    大朝会的核心议题就是一个,如何保证朝廷30万大军的后勤,任何一个朝代,支撑朝廷30万大军作战都是一个严重的负担。
    “陛下,国库存粮及存银在不考虑其他开支的情况下,可支撑一年。臣担心,与突厥的战争持续日久,还是要把明年的军费考虑进去”户部尚书、赵国公萧炎首先出班说
    战争一旦开打,如何结束就不是单独某一方说的算的了。30万大军作战,打的是后勤,打的是粮饷,一旦后勤不济,那纯纯的灾难。
    “陛下,可否加征剿饷?”萧炎又开口说道
    “陛下,现在农民的赋税太高了,田赋已经到了收入的五成,这还算好的。很多耕种地主土地的农民赋税甚至到了收入的七成,再加上人头税,农民一年收入的八九成都得交税,果腹都困难,再加征剿饷,恐激起民变啊”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元立刻出班奏道。
    “不加征剿饷,这30万大军的后勤你负责?”萧炎不阴不阳的说了一句。
    眼看气氛越来越紧张,这时,大理寺少卿王越出列了,“陛下,臣有本奏”
    “奏来”
    “臣弹劾辽王在封地内横征暴敛、强征土地,这时襄平郡72大户联名的控告信,臣代为转交”这王越是襄平郡的天才,从小读书就好,中进士后累迁至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由于出生襄平郡,所以襄平郡的大户就拜请王越代奏。
    “细细奏来”
    “是,陛下。辽王竞在封国,以清查土地为名,没收大户土地,经粗略统计,竟达60万亩之多,还强制规定,大户地租不能超过农民收成的6成,并且免去襄平郡百姓的人头税。如此暴行,臣恳请陛下严处”王越一一把杨竞的所作所为说了出来。
    “王大人言过其实了吧?户部黄册所载,襄平郡全部耕地不过28万亩,辽王殿下怎么能强征60万亩?就是辽王殿下把襄平郡全部土地都占了,也不够60万亩啊?”户部侍郎赵石站出来提出疑问了
    赵石从州县属官出身,当过县令、郡同知、太守,一路升至户部侍郎,对大地主隐匿土地的事情太清楚。这事谁都心知肚明,但是这事不能拿到台面上去说,不然赵石首当其冲的会被问责,毕竟他是分管全国的土地的户部左侍郎。
    “这...”王越说不出话来了,王越也反应过来问题的关键了,“即使辽王殿下没有强征土地,那么限制赋税上限也不是很合理,藩王不得干政。”
    “王大人真得觉得农民把收入的八成以上交税很合理?况且辽王殿下就藩前,朝廷已有明令,襄平郡税收抵王俸,这相当于辽王殿下拿自己的钱补贴百姓,此举并无不妥”刑部侍郎温任出班说了一句。这个刑部侍郎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出发,这时候站出来替杨竞说句话。
    “陛下,臣弹劾辽王竞收买人心、意图不轨。雷霆雨露,俱是天恩。辽王擅自减免百姓赋税,已有收买人心之嫌疑,此非藩王应为之事”靖远侯冯异在太子的示意下,出班弹劾到
    “何知远,锦衣卫在襄平有千户所,你怎么说?”梁帝没理下面的人争吵,反而问向锦衣卫指挥使何知远。锦衣卫在全国81个郡城都设有千户所,负责掌握当地的民情,这是公开的制度。
    “陛下,辽王殿下就藩半年来,襄平郡政通人和”何知远恭敬的说
    “哼,政通人和?难道减轻赋税就是政通人和?”太子这时出声了
    众臣听了太子的话,都有些惊讶:减轻赋税难道不是政通人和的一种体现?哪怕心里不这么想,嘴上也不能这么说啊?你可是储君啊,必须仁爱、爱民。
    何知远心里暗骂了一句白痴,并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的向太子行了一礼,就退回班列。
    作为正一品的锦衣卫指挥使,何知远也很超然。
    “依太子之见,此事该何如处置?”梁帝问道
    “依儿臣之见,九弟也是年轻。父皇下诏申斥一番也就是了,取消赋税上限,赔偿大户损失即可。实在不行,把九弟召回长安,罚他在太庙闭门思过一个月也就是了”太子情真意切的说
    梁帝也有些惊讶,太子手段提升了,这招以退为进不错,既让杨竞颜面尽失,又让杨竞出钱赔偿,杨竞里子面子都失去了。
    “太子所言甚是,臣等附议”赵国公萧炎自不必说,萧炎一系的,也就是太子一系的官员立即附议。而难得的是,王素的一众前朝官员也附议太子的意见。这帮前朝官员平时是最支持杨竞的,此时也支持对杨竞的处置。理由很简单:杨竞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大地主的利益,而这些前朝官员,恰恰就是大地主的代表。
    梁帝制止住想要说话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元,“就按太子的意见拟诏吧”
    张元寒门出身,对底层百姓的疾苦很是关心,他并不觉得杨竞的做法有问题。
    现在新的问题出现了,谁去襄平郡宣诏成了新的问题,吴晋杀掉传旨的锦衣卫的事情,朝中大员隐隐约约知道一些。去边疆一位手握兵权的藩王封地,把藩王召回长安,这个活不好干。
    梁帝看了一周,并没有人自告奋勇的去宣诏。连何知远都把头低下了,他心里明镜似的,杨竞不可能回长安,谁去宣旨谁就是死。
    “陛下,老臣去吧”这时,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元出列了。
    梁帝和众大臣眼前一亮,这张元是翰林院从一品的掌院学士,天下读书人的领袖,资历足够老,他去宣旨最为合适。
    “好”梁帝赞赏的点头
    “陛下,臣还有一请,老臣老了,臣请去襄平郡宣完旨意之后,申请致仕了,臣回家乡养老了”张元突然语出惊人的说
    “准。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元宣旨后,以原品致仕”梁帝不悦的声音传来。
    一般高级官员致仕,都会在原品级上官升一品。像张元已经是翰林院掌院学士了,从一品,致仕的时候一般都会给挂个太傅、太师或太尉的正一品虚衔。而梁帝并没有给张元这个待遇,说明梁帝对张元不满了。
    “臣谢陛下,万岁万万岁”张元行礼。
    “何知远,安排100名锦衣卫随张元去襄平宣旨,兵部派1000禁军随行”
    众大臣都明白了,锦衣卫是监视张元的,禁军是准备在杨竞不奉诏的情况下,强行带杨竞走的。
    “张元明日出发,现在退下吧。我们接着议事”梁帝又恢复了不喜不怒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