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过年唱戏
作者:苏家老三   南风紧最新章节     
    大年初六,崇武县城内的戏台后台,霜儿忍着笑的在安慰戏团的几个男演员。戏团已经连着演了三天的戏,今天是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收场后就要赶往清溪。
    如今戏团除了仍在广东演出的那队人之外,泉州这边共有三队,负责府城和另外五县的演出。还有五队前往宝岛,分别在三府和国民军中演出。
    过年期间,民众比较清闲,得知有戏团演戏,不仅县城里的百姓,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纷纷赶来看热闹。每一场都挤满了人,站在后面的百姓压根听不到演员说的什么,只能是凑热闹。尽管如此,演戏还时常被前面那些百姓打断,反倒成了更大的热闹。
    原来戏团出外表演经历的多了,戏的内容时常引起百姓的公愤,戏团内大多数成员已经习以为常。只是这一次演的戏,比较遭人恨,这才让演员们有点害怕。
    这不,第三场戏刚演完,就有几个男演员比较“受伤”,被百姓丢上来的东西猛砸一通,霜儿这才赶紧安慰一下他们,接下去还要连着到好几个地方演戏呢。
    经过近一个月的编剧和排练,戏团对之前演的戏进行了一些修改。比如说在崇武县城演的戏,第一场主要是讲苏圣平的事迹。讲他担任崇武县令的时候,组建民团抗击海盗,还有带领崇武民众发家致富的事迹。同是泉州府的,戏团以前也曾经来演过戏,加上崇武的百姓确实富了不少,事实摆在眼前,百姓对这样的戏只会叫好。
    还有就是担任福建靖海使的时候,创建海军剿灭海盗的事情。这是以前演戏的内容,现在增加的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苏圣平在担任县令和靖海使的过程中,从泉州到福建,再到朝廷的各级衙门,先是百般刁难,要苏圣平给好处,搞得民团和海军不仅装备简陋,还时常吃不饱饭。尽管如此,海军上下还是为了保家卫国,奋勇作战,最终剿灭了海盗。但是到这里,戏还没完。
    苏圣平立功后,因为太能干了,衬托其他人的无能,被上面的官员嫉妒,朝廷不仅不加以褒奖,反倒把苏圣平抓捕入狱,受尽折磨但仍旧初心不改,始终放不下海盗有没有消灭,百姓有没有过上好日子。这戏里面虚虚实实的,百姓看了无不热泪盈眶。
    过年期间,大家本来就比较空,看了戏之后就会讨论,加上还有众多在物流行、工业园做工的人宣讲,一传十、十传百的,别的地方不敢说,在泉州府地域内,苏圣平的名声又上升了一个档次,是一个无所不能,又被君臣嫉妒,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大能人。
    第二场戏讲的就是朝廷的。上半场演的是朝廷南迁的历史。当时,朝廷上下腐败不堪,军队欺压百姓有力、抵御外敌无能,朝廷君臣怕死,在还没战败的时候,就纷纷南逃,军中一些将领有样学样,最终导致洛阳战败。汉家河山尽入元人之手,千万百姓沦为元人奴仆,受尽了苦难。
    下半场演的是如今的朝廷。比之洛阳战败前更加腐败无能,随即渲染了元朝即将南侵,再以朝廷官军无力抵抗海盗这一点证明,元朝南侵时朝廷毫无抵抗之力,到时所有百姓就要沦为元朝的四等人,家财都是元人的,妻女都是元人的,所有的一切都会被剥削干净。虚虚实实之间,看的很多百姓沉默了下来,不由的开始害怕、思考。
    接下来就是第三场了,很“俗”的一场戏。讲的是某个县下面一个山村里,有一个叫李二的农户,全家四口人,夫妻两个和一儿一女。夫妻两年近四十岁,女儿十四岁,儿子才九岁。李二身体不好,没办法外出做工,只能靠租种的十亩田为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去年崇武遭了灾,收成大幅减少,李二又生了一场病,家里顿时就揭不开锅了。如果只是这样,那还好说。关键是李二租种的田地还要向地主缴纳田租,还要向官府缴纳赋税。一家人砸锅卖铁的就算能够补上这个窟窿,可李二的病就麻烦了。
    这时候,地主出场了。地主姓吴,已经年近六十,仗着家里有一个儿子在乾安县衙里当着吏员,平日里在村里作威作福,还通过不少阴损手段占据了大量的田地。他见李二家的情况,没想着要救助一番,反倒是提出了想娶李二女儿为妾,这样就能免除他们家三年的田租。
    演戏的时候,李二的女儿就是霜儿扮演的,模样自然十分好看,而吴地主却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演员化妆扮演的,两者的反差可想而知。戏中,吴地主竭尽言语的威逼李二一家。这样一来,底下看戏的百姓自然就不能同意了,纷纷跳脚大骂,有些脾气比较暴躁的,练过几下把式的,还想跳上台去揍吴地主。好在戏团早已习惯了这种场面,过年期间也聘请了物流行的伙计维持现场秩序。尽管如此,还是架不住百姓往台上扔东西啊,吃的东西还好,可你砸上来一块拳头大的石头算怎么回事。
    如果戏只到这边,大家或许会同情李二一家,痛恨吴地主。但下半场的转折来了,李二虽说只是一个农民,但还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推入火坑,决定砸锅卖铁的把田租和税赋缴纳了再说。
    可得不到的人才是最好的,吴地主已经铁了心的要把李姑娘收入房中。就通过儿子买通了县衙的人,先是强行增加李家的税赋额度,后来又让地痞寻衅,寻衅过程中殴打了李二,害得本来就有病在身的李二一命呜呼。百姓看到这里,自然对地主和官员没有一点好感,一个个恨不得杀了贪官和地主,也就发生了往台上砸东西的事情。
    李二老婆和他女儿去县衙报官鸣冤,无耻的县令收了吴地主的钱后,不仅不帮着伸冤,反倒是帮着吴家索要田租。最后给李二治伤和办丧事已经花光了李家所有的钱财,此时哪还有钱可以交田租。县衙里的人却又暗示李二媳妇,可以卖了李姑娘给县令,就能有足够的钱了。走投无路的李二媳妇和李姑娘原本想就此认命时,救星出现了。一支印着“国民军”三个字的旗帜出现了,一个将军样的人得知事情经过后,怒而杀贪官和地主,给李二媳妇三人重新分了土地。
    百姓们看到这里不由的为国民军叫好,有些人还不知道国民军指的是何方神圣,被“有心人”一解释,才知道如今苏圣平手下的军队不叫民团了,统一改成叫国民军了,意指为国为民的军队。
    在各处演出的戏大体上就是这个套路,文化生活匮乏的时代,有戏可看本就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再是这样有意编排的戏,百姓看了会在潜意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圣平是好的,朝廷里有人要害他。朝廷是靠不住的,只有苏圣平才能带领他们挡住元人,给他们主持公道。
    要说泉州这边还是比较含蓄的,宝岛那边就很直接了,不仅对官员指名道姓的,直接就把皇帝抬出来,指出正是他自己荒淫无道,受人蛊惑想要谋害苏圣平。
    宝岛这边的百姓,无论是原住民、北地逃民,还是被海盗掳掠来的,甚至是海盗俘虏,对朝廷都没有任何的归属感,相反都感激苏圣平给他们带来了新生。他们对被海盗、地主、贪官压迫好似已经不大在意了,可一旦出现朝廷想要对苏圣平不利的情况时,百姓都会愤怒不已,习惯了看戏的他们还是忍不住往台上砸东西。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戏团编排的这些戏,内容百分之八十是真的,其余的百分之二十是有意渲染或加入对国民军有利的情节。朝廷落败南迁,北地汉人的遭遇,崇武百姓变得富裕,国民军抗击海盗,就连李二一家也是真正的事情。这事发生在泉州府清溪县,只是和实情不同的是,现实当中李姑娘是有一个叫陈顺的情郎,两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马。而这个陈顺当初加入了物流行,后来又加入了国民军。
    李姑娘在家里走投无路的时候,托人写信给陈顺。等到陈顺收到信,请好假回到清溪的时候,李二的悲剧已经发生了。陈顺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帮李家把佃租交了,还把赋税缴纳了,再把李姑娘他们送往宝岛,托自己的战友照顾。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的返回乡下,先是把欺负李二的地痞都断了手脚,又杀了始作俑者吴地主。好在县令并没有得逞,他也见好就收,在没人发现之前赶回了宝岛。不过,回到宝岛后,他却主动向军法官汇报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事涉及到律法,最后在宝岛内部还引起了一番争论,就是情理和律法谁为先的讨论。
    遇到这样的事情,军法官也无法决断了,最后官司打到了苏圣平那边。苏圣平更好,直接把事情推给司法院。司法院院长郑荣天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判定他擅自伤人和杀人不妥,决定行文让国民军开除军籍,并在宝岛服刑十年,进行“劳动改造”。
    对于这个结果,国民军上层分成了两派,一派觉得判的对,尽管是在清溪违法,但确实是杀人了,理应受到惩罚。另一派觉得,是对方害人在先,陈顺只是报仇雪恨而已。一个占着情理,一个占着律法,两派人吵吵闹闹的,最后占着情理的一帮人获得了普通军士的支持,慢慢的占了上风。但是,郑荣天已经判了,这事只能又回到苏圣平那边。
    说实话,遇到这种情理法的冲突,苏圣平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解决。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支持郑荣天的判决,但是考虑到陈顺进行“劳动改造”和参军杀敌本质上没有不同,就让他继续留在军队,但是军饷减半,并且十年内必须通过军功考核。如此算是遵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也维护了律法,平息了争论。这件事经过加工后,就成了戏曲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