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章 捷传天下,崇祯深谋
作者:老牛俊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最新章节     
    四月二十日从辽东送来的捷报奏折,使得大明监国太子朱慈烺欣喜若狂,满朝文武官员上下,也是欢腾一片。
    在都察院都御史李邦华、礼部尚书倪元璐、兵部右侍郎张伯鲸等人的建议下,朱慈烺下旨犒赏威武军,并命曹化淳奉旨前往辽东,核查具体的战果。
    同时,朱慈烺还亲自告捷太庙,向老朱家的列祖列宗告知这个好消息。
    满朝文武官员自内阁首辅陈新甲起,再到五品以上的京官,也同样献来贺表,庆祝着大明的大胜。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辽东大捷的消息,也很快的传遍了京畿各地,传到了各个地方官府。
    如潮水般的贺表纷纷送往了京师,每日策马疾驰在京师官道之上的信使,都是络绎不绝。
    待得辽东大捷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天下之后,更是引起了一片沸腾,整个大明的军民百姓们宛如过年一样,到处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大明苦东虏久矣,今日终是消灭了东虏,自是使得军民百姓们欢腾一片。
    自奴酋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先后发起了萨尔浒之战、广宁之战、宁远之战等战役,不知杀害了多少明军将士。
    还有努尔哈赤颁布‘杀富户’、‘杀穷鬼’等一系列的政策,更是屠杀了不知多少军民百姓。
    万历二十八年时的辽东都司,人口数量达二百五十万以上,巅峰时的人口数量更是高达三百万之多。
    可在历经了奴酋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残暴统治后,人口数量暴跌至不足百万。
    由此而知,死伤在东虏手中的辽东百姓,会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量。
    另外还有东虏寇关劫掠时,更是不知掳掠屠杀了多少大明百姓,至少百万之多也是毫不夸张。
    可以说,大明与东虏之间已经成为了死敌,不是大明灭亡就是东虏灭亡,只能存活一个下来。
    如今,大明榆国公率军收复了辽阳,收复了沈阳,生擒了奴酋多尔衮,并斩获清军首级数万颗。
    这可是泼天大功啊!
    当然了,这也可以说得上是覆灭了满清,为大明死难的军民百姓们报得大仇。
    ........
    辽东大捷的消息传到延绥镇后,同样引得无数的军民百姓们欢欣鼓舞,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彻夜不息。
    幕府之下的一众官将们,纷纷来到榆国公府,向太国公夫人、国公夫人祝贺。
    陕西、山西、宁夏、河南等归属幕府统治的地方官员,也纷纷送来贺表,祝贺榆国公再次取得大捷,并又再次表达了自己对榆国公的忠心。
    这些地方官员已经可以清楚的预见,只要榆国公继续的发展壮大,日后的实力必然超过朝廷。
    一旦榆国公起兵造反的话,那么以朝廷逐渐衰败的国力,根本就抵挡不住天下第一军威武军的进攻。
    只要这些地方官员追随着榆国公一起,效忠于榆国公,那么日后肯定是少不了一个从龙之功。
    这可是多么值得投资的未来!
    ........
    辽东大捷的消息,持续的在京师城内发酵。
    短短数日之间,不知多少茶楼酒肆生意火爆,许多说书先生连夜紧急的构思,自编自撰出上百个说书版本。
    虽然有些自编自撰的说书版本,实在是脱离了现实,但每日听书者依旧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毕竟,这可是取得国战的大胜,使得二十多年来对东虏的劣势,彻底的一扫而空。
    军民百姓们扬眉吐气,书生士子们高谈阔论,满朝文武们摆酒庆贺,整个大明上下全都沉醉在这场大胜之中。
    可在紫禁城内的乾清宫中,却是一副凝重且安静的场面。
    此时的崇祯皇帝正靠躺在床榻之上,苍白的面色上看不到一点红润之色,仿佛像是病入膏肓的模样。
    事实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崇祯皇帝已经能够清楚的感觉到,他的大限之日快要来临。
    而有关于传闻崇祯皇帝龙体安康的消息,也是崇祯皇帝特意命人散播出去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当前的朝堂局势与辽东局势。
    身为大明皇太子的朱慈烺,根本没有半点处理朝政的经验,如果没有崇祯皇帝坐镇教导的话,朱慈烺必然无法稳住整个朝堂。
    况且还有一片糜烂的辽东局势,朱慈烺更是不知如何应对。
    因此,当崇祯皇帝于四月五日那天清醒了过来之后,便是一直强撑着病重的身体,教导朱慈烺如何处理朝政。
    也正是因为崇祯皇帝强撑着病重的身体,这才导致他的病情更加严重,距离大限之日已是不久矣。
    “哎!朕真是没有料到,刘博源竟然率军收复了失陷多年的沈阳,而且还生擒了奴酋多尔衮。”
    “如此不世之功,朕该如何赏赐啊!”
    崇祯皇帝长叹了一口气,苍白的面色上满是复杂的神情。
    过了片刻后,崇祯皇帝转头看向站在床榻之旁的朱慈烺,问道:“烺儿,以你之见来看,朝廷应该如何赏赐榆国公?”
    “这......”
    朱慈烺愣了愣神,不知应该如何回答。
    其实,在收到辽东大捷的奏折当天,朱慈烺就已召集了一众内阁大臣们,商议如何赏赐榆国公。
    可在商议了一个多时辰后,还是没有什么结果。
    要说以刘博源如今的功劳,赐封郡王之位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放眼在整个大明境内,有谁能够立下如此大的功劳。
    可太祖皇帝曾经有言,异姓不可封王,这又使得朱慈烺与一众阁臣们不能破坏祖制。
    于是,在这两种相互矛盾之下,朱慈烺与一众阁臣们根本商议不出什么结果。
    因为谁也不敢谏言,要求赐封刘博源为郡王,这可是破坏祖制的大罪。
    哪怕是当着崇祯皇帝的面前,朱慈烺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语。
    在犹豫了片刻后,朱慈烺低首回道:“父皇,儿臣曾与一众阁臣们商议过赐封之事,但还是不知如何赐封榆国公。”
    听得朱慈烺的回答,崇祯皇帝沉默了下来,双眼也缓缓的闭上。
    在崇祯皇帝的心里,岂会不知朱慈烺与一众阁臣们商议的情况,只是因为有着祖制所在,才会使得朱慈烺不敢回答。
    也不知过了多久时间,崇祯皇帝突然开口问道:“烺儿,长平公主今年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