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三易回河
作者:悲剧的小鹌鹑   我的餐馆通古代最新章节     
    “难道朕也要将黄河上游改为牧场才能挽救黄河?”
    赵匡胤听完之后皱着眉头喃喃说道。
    任小天失笑道:“那哪来得及啊。
    稳固水土那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不是说三五十年就能见到成效的。
    再说了,现在黄河上游也不是你们大宋的领土范围呢啊。
    起码你也得把西夏给平定了之后才能说改善黄河上游的水土吧?”
    现在的党项人虽然还没建立西夏,但却与一国别无二致。
    赵匡胤若是想将黄河上游种满植被,那也得问党项人同不同意。
    要知道党项人向来与宋朝不和。
    日后还与辽国组成联盟共同袭扰宋朝边境。
    赵匡胤苦涩道:“的确如小天你说的一般。
    那难道朕就只能坐视黄河水患不管了吗?
    将来若是水淹汴京朕又当如何呢?”
    任小天微微摇头道:“其实老赵你心里也早就动了迁都的心思了吧?”
    赵匡胤猛然抬头道:“小天你连这都知道?”
    赵匡胤承袭了后周的政治遗产,那就必然要在开封定都才能突显他的皇位合法性。
    但后晋被契丹攻破开封灭亡的过往历历在目。
    为了防备契丹,赵匡胤不得不在开封周围驻守几十万大军拱卫京师安全。
    因此还引出了给朝廷财政带来沉重负担的冗兵遗患。
    且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的事实赵匡胤也再清楚不过。
    这些年他也确实是动了不少次迁都的心思。
    长安虽是隋唐旧都,可如今河道荒废、漕运艰难早已不是京城的首选之地。
    相比之下洛阳虽漕运不如开封便利,但地势上更具有天险优势。
    南有嵩岳,东有虎牢、成皋,西控函谷。
    可谓是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
    为此赵匡胤不惜数次前往洛阳实地考察,就是想探究洛阳是否可为京师。
    然而这些都因为一个人的强烈拒绝而被迫没有成行。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自然是不想轻易的离开。
    况且他心中还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反对赵匡胤迁都的理由也十分的合理。
    洛阳毁于唐末乱世,若要迁都势必要劳民伤财重建都城。
    赵匡胤曾向他解释说是要借助洛阳的天险来消除冗兵之祸。
    不想赵光义直接援引一句在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有德行的人,不在于险要的地势)把赵匡胤给堵了回去。
    赵光义都把话说成这样了赵匡胤若还是执意迁都,那不就成了无德之人?
    再加上当时朝中百官的反对,迁都之事就这么搁置了。
    后来烛影斧声发生,赵光义登基为帝。
    他更是对迁都一事绝口不提。
    任小天说道:“其实迁都倒也没有那么重要。
    尤其是你现在决意与契丹一战。
    若是这样能被契丹打到都城之下,那你们大宋也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至于你担忧的冗兵一事,真与契丹打起来我怕你还嫌兵力不够用呢。
    迁都洛阳确实是劳民伤财,毕竟重建一座首都要花不少银钱。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即便你迁都了洛阳。
    那也还是在黄河附近,黄河决堤一样逃不掉。
    所以你即便打定主意要迁都,洛阳也未必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赵匡胤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说道:“迁都也迁不得,那朕当如何是好?”
    任小天笑道:“其实你现在倒不用过度担忧黄河的问题。
    黄河真正的为患还要到真宗、仁宗时期了。
    尤其是仁宗时办出了一件十分蠢的事情,这才让黄河对大宋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害。”
    赵匡胤等不知真相的人一脸的茫然。
    朱元璋和雍正、乾隆父子则是阴着脸。
    “小天。
    你说的是宋朝仁宗、神宗、哲宗三朝的回河之争吧?”
    朱元璋说完这话还狠狠剜了赵煦一眼。
    赵煦顿感莫名其妙。
    好端端的你瞪朕做甚?
    任小天点点头道:“不错,此事在我们后世又成为三易回河。
    所谓的三易回河就是说的宋时三次治理黄河的大工程。
    可这三次大工程太过想当然,罔顾了自然规律。
    不仅没有治理好黄河,反而是引发了黄河的反噬。
    甚至可以说北宋的灭亡与其有直接的关系。”
    赵匡胤瞠目结舌道:“后果居然如此严重?”
    任小天表情凝重的说道:“刚才我说过了。
    黄河改道是因为泥沙郁结导致河床变高之后的必然现象。
    仁宗庆历八年黄河在澶州决口,累及大名府、恩州、冀州等地。
    黄河在此伸出枝杈,另一支向北改道由乾宁军方向流入大海。
    至此黄河分出了东流和北流并行入海的局面。
    赵祯为了解决水患,于是与朝臣商议不止。
    朝臣也因此分为东流派和北流派。
    最终赵祯采纳了东流派李仲昌的意见。
    准备先疏浚六塔河的河道,由六塔河分黄河之水回归横陇河道。
    北流派代表欧阳修据理力争。
    他说六塔河不过是一小河,根本承担不了黄河如此湍急的水流。
    然而赵祯对他的意见根本不以为意。
    待到六塔河疏浚完毕接入黄河之后,事情果然如欧阳修所担忧的一般。
    狭窄的六塔河根本受不住黄河之水的冲击。
    霎时间河堤迅速垮塌,涌出的洪水将附近农田屋舍全部冲垮。
    宋史记载:溺兵夫,漂刍蒿,不可胜计。水死者数千万人。
    这里死亡数字或有夸大,但真实数字也绝对不在少数。
    赵祯悔不当初。
    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他也只能下诏尽快救济灾民以挽回损失。
    为此他发下罪己诏,还将参与此次工程的官员全部流放处置。
    但北宋的国力在此时已经开始被削弱了。
    这也是赵祯在位时期抹不去的污点之一。”
    赵匡胤倒吸了一口凉气。
    大宋全国人口才有多少。
    即便这数字只有十分之一为真,那也是伤筋动骨的损失啊。
    “或许是被滔天洪水吓到了,赵祯自那之后决口不提改流之事。
    他死之后宋神宗赵顼上位,他在王安石的建议下也关注上了黄河之事。
    赵顼和王安石都认为黄河改道工程大方向没错,只是实施的时候出现了失误。
    后经王安石亲自到黄河考察,他觉得找到了更为安稳的措施。
    为此他还专门发明出了浚川耙这种工具用以疏浚黄河河底的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