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的
作者:木允锋   我有一个聚宝盆最新章节     
    第235章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不过前浪的确已经没有拯救的必要了,毕竟卫所体系已经烂透了。
    重建成本太高。
    同样标准的官军体系也已经烂透了。
    重建成本也很高啊!
    还不如统统踢开,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时间迅速形成新的武力体系,事实已经证明,在比烂的时代里,团练就是成本最低形成速度最快的,尽管这种体系后患比较严重,但只要把目标放的足够低,那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毕竟我大清都能靠着团练撑半个世纪。
    如果不是遭到降维打击,其实团练还能撑的更久。
    老佛爷英明啊!
    而杨丰现在要的,也仅仅是在短期内苟住而已。
    当然,主要还是成本低。
    一支真正意义上现代化军队的建立需要巨额的财政做保障,戚家军为什么被抛弃?就是没钱啊,不是说财政扛不住,大明财政真要用好了,维持几十万戚家军化的国防军还是可以,但经过层层贪墨之后,剩下真正用到军队的钱就扛不住了。而现在真正建立一支事实上的国防军成本就更高了,因为首先得解决税收问题,而解决税收问题又得确保对地方豪强的镇压,这种镇压同样需要大量有战斗力的军队。
    没钱建立新式国防军,那就得加强税收,但加强税收首先需要武力。
    很麻烦的。
    甚至有可能引发内乱。
    对于以苟为原则的杨丰来说现在这种方式成本真的微不足道。
    毕竟朝廷连军饷都不掏。
    同样也不需要加强税收,以至于引发地方豪强抵抗。
    至于以后……
    以后再说以后吧!杨郡王又不是朱家天子。
    他才是大明目前最大的地方豪强好不好。
    别人都是跟他学的。
    北伐军就这样完成初步组建,目前已经到达的有一万五千人,南直隶各府还在监国朝廷手中的,基本上都是一营,一千人,装备自带,军饷自己发……
    当然,也可以委托杨郡王。
    但银子还是得各地耆老会自己掏的。
    杨郡王只是保证不会贪墨他们的而已。
    但军功赏赐由朝廷发,准确说是从缴获里面发,缴获越多,发的越多,不过缴获制度依照杨郡王,就是他那个大家一起抢,然后交给他分配的原则,各自抢各自的是坚决不行。一支军队可以烧杀抢掠,但内部纪律必须严明,好在杨郡王在这方面招牌属于金子的,大家对他还是信赖的,毕竟他有足够的记录可以证明其公正廉明。
    营以上设旅。
    但旅只是个架子,也就是维持一个旅统制和下属部分辅助单位。
    重炮,医疗,工兵,骑兵等。
    另外还有参谋团队也是必须的。
    核心的步兵营临时搭配,根据情况加入,数量也不固定。
    这也是这种体系下最优解。
    毕竟步兵营背后都是地域性的,不过肯定会给旅统制们调配他们便于指挥的,更不会给吴语区的团练们配個官话区的统制。
    至于杨丰直属的,当然就是他的三千扈从了,这可是三千精锐骑兵,战场上绝对的主力,他这种模式其实和过去明军一样,最大的问题还是大兵团野战能力,也就是拉出几万人,在野战中互相配合与敌人进行持续交战的能力,所以他同样需要一支类似家丁那样的决胜力量。
    这支北伐军将在南京进行为期半年的整训,同时等待其他团练到达。
    标准就是一府一营。
    不过实际上肯定达不到。
    南直隶能达到是因为这些府其实都很有钱。
    江南各府穷的也就宁国,但造纸业可是独步天下。
    再说府以外还有几个州,这些州可以和小的府合并出一个营,比如广德就是跟宁国合伙出一个营,太平跟和州也是合伙出一个营。
    而南直以外浙江也能做到,江西就够呛了,毕竟江西让瑞州府,南安府也出一个营还是有点强人所难,但可以联合起来,比如南安可以和赣州,瑞州可以和袁州这样。而更远的两广,云贵川这些,就以省为单位吧,每个省出几个营,另外还有就是流亡分子,这些也是要代表其所在省份,比如河南,北直隶还有山西。
    这是北伐。
    是他们打回去收复家乡,他们当然也要出力了。
    话说流亡士子还不少呢!
    比如杨丰就惦记让袁继咸把他学生弄来,带着山西营。
    傅青主啊!
    这样到最后全都凑齐,估计整个北伐军能有四到五万间。
    这就足够了。
    李自成还得出兵配合呢!
    我大清真正的入关八旗,到现在还有没有五万都难说呢!
    “十万,十万虎贲北伐中原,收复京城,迎天子还都!”
    杨郡王充满豪情壮志地喊道。
    他前方校场上,一个个营组成巨大的方阵,一面面已经装上旗杆的龙抱日月旗在天空猎猎,都穿着胸甲,戴着笠盔的士兵们肃立……
    当然,这场授旗仪式之后,大明持续的战乱却暂时平息了。
    包括北方。
    李自成所谓吴三桂南侵,就是个幌子而已,真实情况是双方在灵石周围就没停止交战,李自成对吴三桂的恨那是刻骨铭心的,他一直试图打进太原去把小吴碎尸万段。实际上反而是吴三桂满足于现状,在太原只想自保,然后只能在灵石一带死守,并不存在什么吴三桂南侵。
    李自成撤军回西安后,吴三桂吓得正惶恐不安中。
    还南侵?他哪有那个胆啊!不过李自成也没北上,毕竟李自成的主力其实还在湖广。
    和关中相比,湖广的农业条件好的多,哪怕只是承天一带,也比风沙满天的西北强,所以他其实留下军队在湖广屯田,顺便从士绅那里收税,以确保关中的粮食供应。
    多尔衮依然在凤阳,他同样也是为了粮食,毕竟他手下连投降的加起来有二十万清军,这部分一旦撤回北方,估计吃人都吃不饱,而陆路向北方运输也困难,还不如在淮西就食,同时用粮食遥控北方。而且他也在屯田,毕竟那些投降的绿旗军不用白不用,淮西荒地同样有的是,绿旗军屯田,收士绅税,养活二十万大军同时,还能匀出粮食向北方运输。
    当然,这样绿旗军不满。
    毕竟大清没来前他们甚至还不用种田,史可法还能让他们吃饱饭,可大清来了不但吃不饱饭,甚至还得开荒种田。这大清不是白来了?
    这喜迎王师明显是亏了。
    但多尔衮也没办法,他始终都解决不了粮食这个问题,现在也只能撑着。
    倒是淮西士绅们还算老实,这一点比北方强,北方那些士绅都已经豪强化了,交个税还叽叽歪歪,淮西士绅交税都老老实实,从这一点看,当初屠扬州还是管用的,他们也知道我大清不是大明……
    我大清真会屠城啊!
    老老实实交税吧!
    而此前一直没人关注的西南,战乱也平息了,不光张献忠和王应熊集团因为此前的合作放弃了交战,连云南那几个造反的土司都老实了。没了文官掣肘的沐家,收拾土司还是足够,尤其是因为利益问题,控制川南的杨展和沐家正在合作。
    他可是在泸州。
    无论川盐入滇,抑或滇货出山都得从他的地盘。
    杨展甚至出兵帮沐天波镇压搞事的土司。
    而且张献忠居然也通过蜀王在和沐家交往……
    他需要铜。
    外面的军事技术发展,让他已经感受到压力,迫切需要更多大炮,而铸炮肯定要有铜,目前最大的铜产地可是云南,而制约滇铜产量的很大因素就是局势不稳定。
    不镇压土司影响铜产量啊!而张献忠在西川,正用孙可望的计划,进行大规模的屯田,此前战乱中西川地主跑路,被杀很多,这些留下的田产,包括蜀王的田产。当然,蜀王的田产其实很多都是士绅诡寄,这些藩王那传说中抢了全省的田产,其实大部分都是士绅诡寄。而这些田产大部分也被张献忠控制,然后由他手下士兵和还在的佃户农奴继续耕种,采取更合理的征收方式。
    尤其重要的一点。
    他真收二分银子的火耗啊!
    这个火耗是海瑞定的,他在江南推行一条鞭法时候,亲自经过科学的检验确定的白银重铸火耗就是百分之二。
    然后以应天巡抚身份,下令各地必须以这个标准收。
    当然,到明末已经是百分之三十以上甚至有到四十了,而为麻哥奠定官老爷心中圣主明君地位的比例则是百分之八十,但张献忠在孙可望主持下的改革,是真按照海瑞定的最合理标准收火耗。
    就是二分。
    一两银子征收二分火耗。
    两钱分厘,都是十进制。
    不得不说这也是个很魔幻的事情,我大明,大清两朝官老爷做不到,而大明朝也只有唯一青天能做到的事情,张献忠和孙可望这对流寇就做到了。
    他们就收二分火耗。
    事实上孙可望在后来跟着南明时候也是以这个标准。
    靠着他的改革,张献忠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拥戴,无论农民还是商人,至于士绅们,他另一个很神奇的行为是恢复了科举,虽然考进士不行,但四川可以乡试啊!按照时间算,明年八月就要乡试了,就算京城会试希望渺茫,但四川自己乡试可以,所以张献忠控制区最先恢复科举,各地儒生们欣喜若狂……
    都已经捏着鼻子给他解释之前的种种恶行了。
    直接上江西那套呗!
    皇帝昏庸无道,贪官污吏横行,都快被逼的饿死了,怎么还不让人家反抗求生了?
    民为贵!圣贤说的。
    所以他当年造反也只是被逼的。
    至于以后烧杀抢掠,甚至杀那些凤子龙孙,这个……
    乱世!
    乱世不就是杀来杀去?真要掰扯清楚,那官军烧杀抢掠也不比他们差,张献忠在湖广杀的多还是左良玉在湖广杀的多,这还真就很不好说呢!张献忠是洗劫武昌,可左良玉一样也洗劫过武昌,所以这就是乱世里的悲剧。
    人如浮萍,终究还是被这世道推着走。
    唉,他也是身不由己啊!
    安东卫。
    “所以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的。”
    终于返回家乡的杨郡王又在深沉了。
    或者说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稳定,他们都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式,在这个乱世里,谁都明白自己不能坐等着任人宰割,都得想办法发展,壮大,就算没有野心的,也得先让自己不会任人宰割才有讨价还价权力。
    这很好。
    而此时他面前已经是一片春天的景象。
    这里是安东卫北边一个小村庄,因为在山间筑坝,修了一个小水库,在冬天里积蓄了一些水,所以尽管没下雨但依然可以耕种,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水的流失,渠道都是石头的,而且用上了水泥……
    杨丰自己烧的。
    无非多试验几次而已。
    甚至因为需要跨越一道深沟,还把渡槽都用上了。
    总长五里的石渠,再加上向外延伸的陶管,把水引入农田。
    当然,普通农民肯定无法承受这些建设成本,这只是杨家的庄子。
    石头是自己的采石场,水泥是自己的水泥厂,就连施工队都是自己的,统统都是投奔他的流民,他们吃着鱼罐头和地瓜煎饼,没有工钱依旧感恩戴德的建设了这些,然后在这个没有下雨的春天,在灌溉过的农田里种着玉米,而且是现代种子,唯一遗憾的是肥料只能用自制的粪肥……
    “可我还不知道出路啊!”
    东海王紧接着一脸忧郁地看着不远处一个少女。
    后者正在杨秀和杨盈陪伴下,好奇地在田间走着,穿着跟环境不太相符的长裙,右手拿着个小团扇,左手拿着个花花绿绿的玉米种子包装袋在看着生产厂家……
    随便看。
    杨郡王又没空换包装。
    至于他的解释很简单,这是仙人从另一处世界弄来的,谁说只有一个世界的,佛教还有三千世界呢,桃花源记都记载了,那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所以另一个世界也有大明的地名,毕竟连秦朝都有。
    只不过那个世界没有战乱,所以发展的比大明更好。
    至于这些仙种就是神仙从他们那里弄来的。
    当然,这不重要。
    杨郡王信口开河编的故事无数,也不差这点。
    重要的是……
    这是他未婚妻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