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察觉到了南海子大工的不对劲,但毕自严很聪明的没有选择多问。
没花几个钱,先看着吧。
毕竟,南海子现在刨土的那些人,都是占用的城建营兵额,也就是原来的京营编制,支出走的都是军饷。
他心中有种预感,南海子动的大工,肯定是皇帝那奇怪构想中的一个。
他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顺天府打黑除恶上。
然后,他就惊奇的发现。
随着顺天府打黑,连带着周边的几个府,尤其是永平、保定、河间三府的行政汇报速率,也快速的提升了上来。
稍微的一琢磨其中的含义,毕自严就明白了过来。
肯定是下面府城的大户们,看到顺天府这边闹腾起来,害怕自己也被拉进严打的清单之内,安分了下来,不敢再掣肘官府。
对于这个现象,毕自严是很乐意看到的。
正好,他也可以借此机会,对北直隶的八府进行人事调动,提拔一些可用之才。
顺便的,顺天府新政,可以往外推广一下了。
不过,在此之前,他们要先将刘时敏给打发了。
文华殿内,毕自严与六部九寺的主官,此刻都在这里。
“诸位大人写的条陈,陛下已经看过了,但很是不满。”
看着眼前的内阁首辅毕自严、吏部尚书周应秋、户部尚书袁世振、礼部尚书孙如游,兵部尚书黄克瓒、工部尚书徐光启等人,刘时敏手中拿着备忘录,看着众人道。
“皇爷说,诸位大人在写六部纲要之时,要对六部的职责,有一个叙述,要尽量用简洁明了且通俗的语言,对将来的政务,对大明的权责,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进行一个叙述。”
刘时敏的话,让在场几人听的都是一怔一怔的。
平日里,他们没少见皇帝,不论嘴上说的,还是奏本上写的,都很齐全。
尤其是前些天各部联名上的大明会典纲要,更是觉得写齐全了。
看到几人都愣神,刘时敏一挥手,就有小条件按衙门,将皇帝已经批完的六部联名奏本还了回来。
“诸位大人慢慢想,我就在门外候着,诸位待到诸位写完了,杂家就带回去给皇爷。”
对这众人拱了拱手,刘时敏转身就离开了大堂。
尽管不明白皇帝要做什么,但众人还是凑在一起,翻开了皇帝的批阅。
看了没几行,在场众人的眼神就都变了。
整本奏章,都充满了皇帝的批阅。
含胡不清,权责不明。
为什么做、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职责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以及,分量最重的来两个字:越权。
“不如,这次我们六部先各写各的,然后在商议一番。”
转头看了眼吏部尚书周应秋,毕自严开口提议道。
他写的是度支司的那块,权责勉强能论的清,但也和户部有冲突。
而其他的更不用多说了,吏部和都察院、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礼部和翰林院。
大明的各衙门间,到处都存在着扯皮。
“可。”
闻言,周应秋吸了口气,点头道。
见状,其他各部主官对视一眼后,纷纷转身,在空桌子上坐下,开始写奏本。
但没过多久,作为内阁首辅的毕自严,就将一张已经写好的宣纸捏成了一团,扔进了一旁的垃圾桶中。
接着,是周应秋,越写眉头就越是紧锁,没多久也将身前的宣纸揉成了一团,扔进了垃圾桶。
而孙如游、徐光启等人也是相继如此。
“诸公,我算是明白了陛下为何让我们写了。”
最终,还是毕自严抬头苦笑一声,看着其他人道。
“这些政务,平日里我们处理起来是条理分明,轻而易举,但若是细细的回忆起来,却发现是杂乱不堪,无从下笔啊。”
听到毕自严的话,其他众人也是无奈点头。
六部九寺,九寺好说些,权责比较小,且大多在京城,就算是京外的,也多是地方代管,他们监督。
而六部就不同了,六部在大明承担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担着整个大明的权力。
这就导致了,六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想要理清楚,根本不是一时办会儿可以做到的。
“陛下的意思,我大概能猜到一二。”
沉吟片刻后,周应秋开口到。
“陛下希望,六部可以彻底的清理政务,理清权责,而后才有能力去推动大明的变法。”
“那,周尚书,这个我们该如何着笔?”
闻言,作为大明的礼部尚书,孙如游开口问道。
皇帝对礼部,对翰林院一系的官员,早就是个不耐烦的态度了。
这次皇帝重修大明会典,他们必须要有所表示。
礼法是什么,是天下的纪律纲宪。
国初之时,六部以礼部为首,后来有了内阁,首辅也多是挂礼部尚书,而不是吏部尚书或者其他哪部的尚书入阁。
不挂吏部尚书原因很简单,权力平衡,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行政权加上人事任命权一个人掌握,打算造反么。
而让挂礼部尚书也很简单,两百年下来,礼部这衙门,是越来越轻贵了。
说轻贵都是好听的,说难听点儿那就是不务正业。
如今六部排序,吏户兵刑四衙门都是实权衙门,而礼部也就能压工部一头了。
工部因为儒家礼法的原因,地位一直都是倒数第一,如果朝廷不动大工,工部就是个清水衙门。
但现在,礼部已经有种隐隐压不住工部的趋势,因为京城的矿场,都是工部在监督,若是将来监督了天下矿场,地位肯定要上调。
而若是皇帝如今再让皇帝轻视礼部下去,恐怕礼部就要顶替工部,成为倒一了。
孙如游的话音一落,在场众人都抬头看向了周应秋。
环顾四周一圈,周应秋思索了一会儿后,开口道。
“这样,我们先朝廷,这个全局的角度来写各部,而后各部门商议,对权责进行一个划分,写出可能要进行的变法。”
“待到陛下看过批示后,我们回去再着急各部详议,经过商讨后,给陛下一道满意的奏本。”
周应秋的意思很简单,先写简略,搭框架,划分权责,更细致的东西可以回去之后慢慢填补。
闻言,众人都赞同,简单说了几句后,又各自低头开始写了起来。
不过,即便是这样,在场的众人也是写的颇为吃力。
毕竟,这算是一次系统性的对各部权责的梳理,若是没有前番给皇帝上大明会典纲要的初稿,他们一天之内根本就写不完。
从六部到京城,再到各地省府,同时还要考虑到宫里,以及六部之间相互扯皮的内容。没多久,一群人就从各写各的,变成了集中一起商议。
商议没多久,就又从商议变成了争论。
若不是顾及到这是在紫禁城内,恐怕有的人都能在这里来上一场全武行。
大明的官场争论,那可是武德很充沛的。
坐在内阁外的椅子上,刘时敏手中拿个茶杯,时不时的呲溜一口。
听着里面传出的商议声,他心中默默思索。
他知道,皇帝对大明的官政体制,一直都有进行大规模梳理的想法。
这次让这些人上联名奏本,其本意也是要各衙门确定自己的权责,使得政务都清晰明了,不给他们推脱、人浮于事的机会。
足足闹哄哄了有两个多时辰,众人才算是勉强拿出了一份能让各方都满意的初稿。
毕自严、周应秋等人,聚集在一张桌子后,看着手中提着毛笔,在早就准备好的奏章上奋笔疾书、誊抄润色的韩爌。
此刻,“大学士”这个职务,才算是回到了他本应处的位置上。
本应是个起草圣旨的职位,却能让掌了行政权,也是大明特色了。
待到诸部主官轮番用印后,刘时敏从毕自严的手中接过奏章,对众人微笑道。
“那杂家就回去了。”
见状,其他众人也都客气的回礼。
虽说现在的司礼府经过一轮整顿后,已经没有了曾经内相的内相的威势,但刘时敏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一号人物,皇帝的近侍,没那个脑子有坑的人轻易去得罪这么一个从不多言的大珰。
当刘时敏带着一本厚厚的奏本,回到南海子时,却得知皇帝正在与人开会。
“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啊。”
手中翻着兵马名册,朱由校的抬起头看了眼面前的两个人。
一个蓟镇总督王在晋,一个龙骧卫中郎将赵率教。
“喀喇沁人,不愿意往后退?”
“回陛下,他们并不愿意。”
闻言,作为蓟州总督的王在晋当即开口道。
“自喀喇沁人南下后,整个大宁卫都被他们占据,那边水草丰盛,又处于山峦之地,是很好的避风之所,若是不用一些手段,他们肯定是不愿离开的。”
“娘的,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合上了手中的兵马名册,朱由校暗骂一声。
京城往北是什么地方,是原大宁卫属地。
但大宁这个行政名,在后世人耳朵中很生。
但换个名字,就很耳熟了。
热河,或者说,承德。
而承德地处燕山山脉之中,地貌有什么特点呢?
多山。
境内除了几条古道外,其他全都是连绵不绝的山峦、谷地、盆地。
整个燕山山脉,北高南低,有云雾山、雾灵山、都山、军都山等,而在山脉之中,零星分布着承德、平泉、滦平、兴隆、宽城等谷地,遵化、迁西等盆地。
那地方,别说是如今了,就是日后抗日时期,东北的各路抗日武装,打不过了最后很多都往热河跑,让倭国关东军评价热河是“满洲国治安上最后赘癌”。
地形复杂,推进难度太大,所以才有了崇祯年间黄台极绕道喜峰口入寇京师后,崇祯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京师北方防线,从延庆州的四海治所开始,潮河所、古北口、磨刀峪、将军石关、马兰峪关、汉儿庄、喜峰口、熊窝头、冷口、界岭口、义院口等等。。。
随便找个地方,只要破开长城防线到了关外,有长时间窝在热河的喀喇沁人和晋商带路,建奴随随便便都能通过燕山古道在燕山山脉中穿行。
而大明这边就不行了。
常年习惯于防守作战的明军,根本就没有出塞作战的能力,只能被动的挨打。
如今,他有意进行军区调整,将整个蓟州军镇北迁,与广宁军镇合成一镇,这样北防线就能外移,给整顿整个京畿地区的卫戍部队创造机会。
但现在的问题是,喀喇沁人不愿意北迁。
他们不走,那蓟州以北就不能随意动弹,因为动起来肯定会导致基层混乱。
这个时候若是有人起了歹心,和外面的人相互勾结,北方关口一破,到时候整个顺天府都得乱上一乱。
出了燕山山脉往东南,地形都是个一马平川,不好防守。
“现在不愿意走,将来就别走了。”
将手中的册子合上,朱由校冷哼一声,看向王在晋问道。
“朕将武略院的将官都抽调走,现在蓟镇的兵马你都可以控制住吧。”
“回陛下,可以。”
闻言,王在晋肯定的点了点头道。
“从延庆州到蓟州,再到抚宁卫,臣亲自巡视之后,将老弱病残都已挑拣出来,另立新营。”
“而精干之士也已重新编造名册,可供陛下驱使。”
“那就好。”
对于他说的能供自己驱动使,朱由校虽然表示怀疑,但没有多说,点了点头后道。
“你回去蓟州后,要严格训练士卒,若是有机会,就给朕出关去狠狠的教训喀喇沁人。”
“臣遵旨。”
闻言,王在晋拱手领命道。
点了点头后,朱由校转头看向赵率教道。
“你先跟着王在晋回蓟州,三月中,带龙骧卫回来,朕要看看你训练的如何了。”
“末将领命。”
眼睛一亮,赵率教连忙拱手到。
结合刚才皇帝对王在晋说的话,现在将龙骧卫调回来,这就是要进行修整,给打喀喇沁作准备了。
站在门外,看着离去的王在晋与赵率教,刘时敏经过通秉后,将朝臣们新写的纲要给了皇帝。
“这次总算是有个样子了。”
翻开奏本,看了几眼后,朱由校才算是稍微满意。
可算是用俗语,而不是通篇文言文了。
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
如果说单个字是图像,白话文是影像,那文言文就是压缩文件了。
没有经历过系统性学习的人,就很难理解文言文,这就导致一篇文章在解读时,经常性的会有人曲解含义乃至断章取义。
这个问题,绝对不能出现在大明会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