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敕曰:宜乘鼎业,允膺守器!
皇帝的这句问话,让朱景洪非常意外。
这个问题看起来平常,但其实一点儿都不简单,所以朱景洪没忙着回答。
但在他思索之间,朱咸铭接着说道:“这次城中流言,是老六想把水搅浑,想来也你也是知道!”
皇帝猜得没错,这事朱景洪确实知道,毕竟如今厂卫他都有人。
更确切的说,他父子二人是共用一套班子,二人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事。
所以老六想继续争,就不能选择正面对抗,而是把老五和朱慕椿推出去,把水搅浑后再浑水摸鱼。
老六这人聪明,他把朝局看得很透,知道朱景洪虽然势力大,但仍未得文官士大夫支持,只要有人折腾这些人就愿意帮忙。
同时根据过往经验,两个权力核心无法相融,所以他认为只要时间足够,老头子和朱景洪还是会猜忌,那才是他真正发力的时候。
这样的想法不能说错,但其实可能性非常之低,老六是有执念所以转不过弯,才会一门心思继续折腾。
“儿子知道,六哥是心有不甘!”朱景洪坦然道。
停下脚步,朱咸铭回过头,问道:“所以往后,你们如何相处?”
朱景洪答道:“六哥才情冠绝天下,儿子以为……令其寄情诗词山水,逍遥快活一生也就是了!”
“他若不愿逍遥快活,又该如何?”朱咸铭凝神问道。
看着眼前的皇帝,朱景洪郑重道:“为保社稷之安,儿子也只能……”
此时朱咸铭的心悬了起来,他怕小儿子会对老六不利,对此他竟没有制衡之法。
只因如今这天下,已是非传这位不可,否则局面必将崩坏。
“将其禁锢!”朱景洪说出了最后四个字。
此时,朱咸铭的心落下了。
这四个字虽然不好听,但好在真实显得可靠。
若朱景洪说什么以德报怨,说什么感化说什么讲理,朱咸铭反而会担忧其用心。
只听朱咸铭叹道:“让他富贵一生,就不算亏待他了!”
二人又聊了一阵,朱景洪才告辞离开,太子的归属他二人并未讨论。
转眼又是十来天过去,京城流言越传越凶,但也开始有不同的声音传出。
而最多声音,就是当立襄王为太子。
这可没有朱景洪去推动,完全是勋贵和士兵的自发行为,这些人多关联的人更多,比起朱景渊和一帮官员们发力,掀起的声势可就大多了。
京城靠南,贾府。
这个贾府,非国公贾府,而是贾雨村的贾府。
此刻,贾雨村坐在书房内,面前摆放着一份奏表,且已被完全展开。
这份奏表,早在三个月前就已写好,就是在太子过世的第二天。
奏表内容也很简单,说国本不可久虚,请立朱景洪为太子。
只不过,因当日实际不成熟,所以贾雨村没着急递上去,后面他就一直在等待。
这一等,就是三个月时间过去,如今民间已有议立朱景洪的声音,在贾雨村看来时机已到了。
拥立之功,其含金量,是一等一的强。
“老爷,坐这么久了,看的什么?”
说话的是娇杏,当初甄家一个婢女,如今也成侍郎夫人了,可见她是得天之幸。
但在贾雨村看来,自他当年遭受贬谪之后,娶娇杏后便一路极顺,从出任之府到位列封疆,如今还得以升至部院。
这其中当然是跟对了,可他还是觉得娇杏旺他,这才能与朱景洪牵上关系。
所以在府中,贾雨村对娇杏格外尊重,丝毫没看不起她出身低微。
当然娇杏也很给力,已给贾雨村诞下两子一女。
“夫人,看的是仕途!”
“仕途?老爷已为侍郎,依着您此前话说,是当年从未敢想的地步,这才多久……怎么又在展望仕途了!”
“此一时彼一时嘛!”贾雨村微微笑道。
“侍郎再往上……那就是……六部堂官了,依照老爷以前的话说,便到了为官之极致!”
听到夫人这些话,贾雨村面露浅笑,心里却在畅想升列台阁,秉政治世的美好愿景。
没错,这些都是以往不敢想的事,但如今都已是近在咫尺。
“夫人,古人都讲出将入相,六部之上还有宰辅之任,为夫往后的路还长呢!”
说完这话,贾雨村便收起了桌上奏本,而后吩咐道:“叫她们准备好,我要更衣!”
“好!”
一番折腾后,贾雨村离府便往皇城去了,入了城便径直去了通政司。
大约一个时辰后,贾雨村的这份“请立太子疏”,便在各部院传开了,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关于议论立谁为太子的声音很多,但都是在非正式场合讨论,官方到今日贾雨村上疏之前,一直没有人触及这件事。
所以民间聊得火热,然而朝堂上却很安静,贾雨村这道疏打破了这份安宁。
文官士大夫普遍支持老六是事实,但存在一部分投机者也是事实。
所以当贾雨村带了头,第二天就有五名官员上书,请立朱景洪为太子。
到了第三天,直接就有三十多名官员上疏,一时间朝堂上只有这一道声音,朱景洪便显得众望所归。
到这个时候,朱景渊也沉不住气了,于是立刻指示自己铁杆,上奏请立自己这嫡长为太子。
虽然胜率不大,但朱景渊必须出手,不然太子就真没了。
“正统十八年,十月二十,帝御崇政门,议山东三府十七县减免钱粮事,议河北……议……议立太子事……”
翰林院学士担任的起居郎,此刻设案于丹陛之东,记录着今日常朝听政之事。
今日已议过三件事,而第四件便是议立储君。
辩论此刻已进入白热化,主要是有两个观点在斗争,分别支持朱景洪和朱景渊。
比较反常的是,有四十多名官员为朱景洪发声,而替朱景渊说话仅有十七人。
至于现场余下六十多名文官,在这关键时刻保持了沉默,至于在场武勋则全部一言未发。
辩论持续了半个多时辰,到现在明显已是支持朱景洪一方占优,把他说成是既有大功又有大德的至贤之人,反观支持朱景渊的一方则明显论据不足。
耍嘴皮子固然重要,可在实打实功劳和威望面前,朱景渊的支持者磨破了嘴皮子,却也讨不到便宜去。
“襄王暴虐,何以君天下?”
因被逼得太过窘迫,支持朱景渊的官员,冲动之下喊出了这一句,然后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喊话这人身上,此人是大理寺少卿郑轩。
持续半个时辰的辩论,双方都是在说各自支持的人,有多么适合储君的位置,往后能将大明治理得有多好。
从始至终,都未直接攻击过对方,而郑轩冲动的这句话,便打破了方才辩论的潜规则。
当然,打破规则不要紧,关键是直接攻讦朱景洪,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若说方才辩论是出于公心各抒己见,那么现在事情性质就变了。
所以在说出这句之后,郑轩整个人就僵住了,然后就腿有些打颤呼吸急促。
他知道,自己完了……
“陛下,此人狂悖,污蔑襄王,请严惩之!”户部侍郎郑显林跪下请旨。
这个时候他有两条路,一个是展现自己士大夫气节,犯颜直谏绝不改口。
当郑轩冒出这个想法,就意味着他不会走这条路,所以下一刻他很干脆的跪下,而后叩头道:“陛下,臣狂悖失言,辱及襄王,请陛下降罪!”
看着在场一众大臣,朱咸铭问道:“诸位臣工,朕当立何人?”
他需要的结果是,朱景洪得到普遍的支持,哪怕只是嘴上的支持。
“襄王仁孝勇武,请陛下立襄王!”
“臣附议!”
“臣附议!”
附议的人越来越多,当站出来支持朱景洪的文官附完后,此前保持沉默的官员也开始发声,这就一道分水岭出现了。
有新的投机者产生,就会引发更多人跟风,然后局面顿时一边倒。
“臣请立襄王!”
文华殿大学士赵玉山的这一句,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大势已经很明显了。
成为少数派的朱景渊一党,此刻一个个都面如土色,其中又以说错话的郑轩为最。
最终,朱景洪得到了近乎九成文官口头支持,而一众武勋们还是一句话都没说,因为他们只能听而不能发言,这是从太祖时就定下的一条规则。
但是,朱景洪能登上太子之位,又全靠了这些人的拥戴,所以武勋集团虽无声却又发出了最强音。
“既然诸位诸位臣工皆属襄王,朕从善如流……太子之位便议定了!”
“着翰林院拟旨敕襄王,礼部依制筹备册立仪,暂定……十一月初一大朝之日,行太子册立仪!”
被点到两个衙门,各自出班应下此事,然后今日之大朝会便结束了。
时间来到下午,有关太子归属的情况,便已在京城之内传开,这也是近日城内最热的话题。
如今尘埃落定,知是襄王为储,很多人心里的石头都落了地。
普通百姓都知是襄王被立,睿王府的朱景渊当然也知道了,结果就是书房被他砸了个稀巴烂,连传话的太监都被打死了。
自太子过世之日,朱景渊就被解除了禁足,所以近三个月他没少折腾,现在看来其实做的是无用功。
按理说到了这一步,朱景渊该认命了,可他还是觉得不甘,他确实已经魔怔了。
陈芷虽为女流,却也看得最是明白,所以她干脆直接下令,让家中奴仆把朱景渊看住。
可奴仆终究是奴仆,又如何能把这位给看得住,没办法陈芷只能让儿子们上。
朱景渊的儿子们,大的也已经十六岁成婚了,十二三岁的小子也有几个,还真就把朱景渊给控制住了。
这些小子们,当然希望老爹做太子,为的是自身往后的好处。
而眼下悖逆犯上,把老爹给看押起来,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好处。
睿王府内发生的事情,当天下午就传进了宫里去,顿时引得皇帝震怒。
最终,一道上谕被送进了睿王府。
“上谕,睿王狂悖,打死人命,屡犯法纪,朕欲宽之,上苍难容……”
谕旨内容极其严厉,偏偏来传旨的太监,乃是东厂掌班太监邓安,这位曾经的襄王府总管太监。
此刻邓安来宣读旨意,看着眼前跪着的睿王府一众人丁,这厮心中可以说是爽透了。
“着……褫其亲王之爵,改封恭顺王,以观后效,若再有……”
没等邓安把谕旨念完,被降爵的朱景渊悲愤交加,喷出一口老血后瘫倒在地。
睿王府众人正要施救,却听邓安呵斥道:“肃静,不需妄动!”
他这一吼,随行侍卫跟着大喊,直接把王府众人镇住了,此刻圣旨当头便不敢妄动。
尤其陈芷,看着倒地晕厥的夫君,焦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可她现在什么都做不了。
而后邓安继续念着,抑扬顿挫多少有些拖延的意味,让朱景渊多遭了罪。
再说另一头的皇宫内,朱咸铭坐在书案后,对这墙上皇后画像道:“清音,降他的爵位,恰是为了护他周全,想来你不会怪我!”
太子已经走了,嫡子只剩下两个,朱咸铭现在唯一的念头,只是让朱景渊活下去。
转眼又是两天过去,睿王改封恭顺王的事情,再度在京城之内传开,这更让世人明白皇帝立储的决心。
十月二十四,在经过反复打磨后,册封太子的圣旨定稿,于当日中午由礼部侍郎梅敬文送达襄王府。
梅敬文,是赵玉山的得意门生,正统二年二甲头名,历任翰林院书庶吉士、检讨、编修、修撰、金陵巡按都御史、督察院佥都御史、河南河北布政使、礼部侍郎。
这样履历,是入阁拜相的典范,而这次赵玉山运作他来传旨,就是想要再推他一把。
宦海漂浮十六载,已满四十的梅敬文,当然明白恩师深意,此刻心中既有感激,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四十来岁的人,竟跟年轻人一样,心中无比的激动。
襄王府早已设好接旨一应陈设,在府上众人全部到场并排班站好后,梅敬文手捧圣旨出现在台阶上。
“圣上有旨!”
朱景洪等人即刻跪下,然后山呼万岁行了大礼。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册立太子,乃是大明朝一等一的大事,按理说该颁布最正式的诏书,而不是眼前的敕旨。
其中原因在于,今日之旨乃是颁给朱景洪个人,告诉他你被皇帝册为太子,而非是面向天下臣民宣告。
而那份最正式的册立诏书,则将在十一月初一大朝会上,正式向天下臣民颁布。
“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国……”
“襄王景洪,器质冲远,孝惟德本,仁为重任,……”
“戡翦多难,征讨不臣,嘉谋特举,长算必克,朝野具瞻……”
“宜乘鼎业,允膺守器。可立为皇太子!”
听到可立为皇太子这句时,朱景洪心中百感交集,多年来的拼搏涌上心头,让他深觉此番际遇之不易。
而在其身后,宝钗同样心情复杂。
从金陵一失怙之女,到被选为公主伴读,再到无比尊贵的亲王正妃,再到马上将得的太子妃……
她只感觉,自己这辈子无比幸运,回头一想竟觉得不太真实。
“所司具礼,以时册命,钦此!”
梅敬文念出的最后一句,就是说让朱景洪等待正式册封,不出意外就是在六天后。
“儿臣朱景洪,领旨……叩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跟着朱景洪一道,襄王府众人也都叩头山呼,场面一时间无比热烈。
“殿下,快快请起!”
当朱景洪接过圣旨后,梅敬文连忙将朱景洪扶起,然后跪地向他行礼。
“臣礼部侍郎梅敬文,拜见太子殿下!”
和梅敬文一样,随行传旨的几名官员,以及龙禁卫侍卫们,全部都向朱景洪行了大礼。
此刻,他是半君之身,比之往日更为尊贵了。
双手握着圣旨,朱景洪神色坦然,微微笑道:“诸位免礼,请起!”
而他的这份淡定从容,也让梅敬文越发敬服,不自觉就把朱景洪和先太子比。
这一比,就能明显察觉到差距。
对朱景源,梅敬文评其为“仁弱无谋”,对朱景洪则夸为“天日之表,圣君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