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大恶
作者:无言不信   初唐:砥砺前行最新章节     
    陈青兕听李绩自告奋勇,也没有说话,这是最好的选择。
    与大食国的这一仗跟以往的战役是完全不同的。
    以往的战役只要取胜就好了,因为大唐之前遇到的对手除了高句丽以外,不是游牧民族,就是体量不足以与大唐抗衡的小国。
    只要安排一能战之将,将对手击败即可。
    这些对手因为实力或是民族特性,只要出手够快够狠,就能断绝他们东山再起的可能。
    大食国明显不同,作为一个宗教战争模式的国家,战争的潜力,是无比强大的。
    跟这样的敌手交战,一时的胜负是左右不了大局。
    比的是整个国家的全局力量,比的是国家的韧性……
    这注定不是一场短时间就能结束的战争。
    陈青兕在西域安排了许多力量,有骁勇的战将黑齿常之、王方翼,有持重沉稳的娄师德,还有智勇兼备的裴行俭坐镇大局。后续支援的将帅有身经百战的契何力,忠果有谋的高侃。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名臣如王义方,魏玄同、皇甫文房、刘齐贤等人都给调到了西域,主持地方的行政工作。
    因为局势紧急,陈青兕的做法就是用名臣稳定西域的民心政局,用名将猛将来与敌决战。
    但这里会存在一个问题,现实不是玩游戏,筹齐一个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加上卧龙凤雏,就能轻易平推。
    能力越是出众的人,他性格上就越强势。
    这类人对于自己的主意通常有着强烈的自信……
    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看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两个能力出众的人,很容易因为意见的不一致而吵闹起来,从而相互掣肘。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能够镇得住场子的人,将这群天之骄子压下,让他们踏踏实实的干事,而不是为了争一个对错而败坏国事。
    毫无疑问,李绩是最佳的人选,不论是在军方还是文臣中都有巨大的威望,他去西域,镇住那些名臣良将。
    李治有些犹豫。
    对于李绩的能力,他并不怀疑,只是对方也七十出头了,这年纪若能安心养老,还能多活几年,可真要统兵出征,能不能见最后一面都两说。
    李治向来冷酷,铁石心肠,可对于李绩却有着超于一般君臣的情谊。
    面前这位须发已经花白的老者,可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支持他的。
    李绩带着几分诙谐的道:“陛下莫不是觉得臣老了,无法再为陛下效力了?”
    李治忙道:“朕没有这个意思,只是长史乃朕的腰胆,您不在长安,朕觉得有些不踏实。”
    李治当年是晋王,而李绩则是晋王长史。
    两人最早便是如此结识。
    李绩听到“李长史”三个字,也有些感触,道:“京中有小陈先生足矣,老夫再不出山,世人还真以为臣年老力衰了呢!”
    李治也不再多言,颔首道:“那西域之事,朕就委托李长史了。”
    李治当下也不再犹豫,任命李绩为葱岭道行军大总管,安西都护府大都督,右骁卫大将军契何力为葱岭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凉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领兵前往西域迎敌。
    陈青兕这里也官复原职,重新担任兵部尚书,以调动军备物资,应对吐蕃、大食国的来袭。
    果然如他们预料的一样,青海湖吐蕃出战的消息传到长安后的五日,西域也传来了大军集结的消息。
    尽管还没有正式交战,意图却已经明显。
    吐火罗是给吓住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军队,向裴行俭求援。
    裴行俭已经因时制宜,安排兵马前往吐火罗协助抵御。
    大唐这台稳定了两年半的机器再度高速运转。
    朝廷六部,每一个部门都在飞速运转。
    吏部负责征调胥吏,指挥运粮事宜。
    户部签发兵役徭役。
    兵部负责军备物资粮草器械的调配,还有前线军事的后续支援。
    刑部维护治安,避免有贼人趁机闹事。
    工部开始维系粮道通畅,加紧打磨兵器箭矢。
    礼部联系各部,颁天可汗令,号令草原各族随军出战西域。
    各种领命以极高的效率得以施行,运往战场的军略物资沿着官道西进,绵延不绝,根本望不到边。
    陈青兕忙得脚不沾地,早出晚归。
    直至这日回家,看到了从岭南回来的周奎,陈青兕这才想起了周奎被狄仁杰借去岭南查案子去了。
    “我们去书房谈!”
    陈青兕带着周奎到了书房,很不雅观的坐在席子上,放松身心。
    “查到什么了!”
    周奎一脸叹服道:“郎主,狄侍御史真是神了。那袁公瑜曾经也是个人物,竟轻易就让他给拿捏了,真了不起啊!”
    他感慨了一番,然后将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叙述了一遍。
    敲山震虎的计策很成功,袁公瑜是心动了,写了一封威胁信,希望能够凭借自己掌控的秘密胁迫得势的李崇德将自己捞回长安。
    袁公瑜还是谨慎的,并没有立刻将信寄出,而是等着徐有功离开,还特地派人往禺州打探徐有功是否路过禺州,确定徐有功离开以后,这才派心腹送信。
    岭南地险出山的路只有一条,周奎轻易的将之截下,夺取了他的密信。
    徐有功看着密信,密信中并没有介绍细节,只是写了弑兄二字。
    此二字,足以表明这背后确实牵扯了一条命案。
    徐有功立刻杀了一记回马枪,将密信还给了袁公瑜。
    徐有功开门见山的说道:“袁司马,这弑兄已能证明一些东西。在下回京之后,便从李崇德的长兄去查。李氏是地方望族,他们的子孙都会上族谱,家中也有家谱记载。固然是陈年旧案,想要查出到底是谁,也花费不了多大精力。袁司马如愿配合,可将功折罪,此信徐某可以当作不存在。可若依旧执迷不悟,便别怪徐某人将这信当作案件证据,上报给天子、相公了。”
    袁公瑜哪里还有的选,只能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告诉给了徐有功。
    原来十多年前,李崇德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庙堂新星。
    李崇德的仕途上有一位贵人叫萧德言。
    萧德言出身兰陵萧氏皇舅房,出生于长安,博涉经史,精通《左传》,才华横溢,深受李世民器重,负责给李治讲经,是李治的启蒙之师。
    李治当任太子以后,萧德言仍兼太子侍读。
    其实萧德言提拔李崇德别有用心……
    萧德言依仗着这个身份,萧德言为李治出谋划策,定下了废王立萧的策略。通过废除王皇后,打压渐渐沆瀣一气的关陇勋贵以及关东士族,重用江南士人,稳定朝局。
    对付关东士族最好的办法是一边拉拢,一边打压。
    萧德言选择了李崇德就是为了分化关东贵族。
    这一点李崇德是不知道的,对于萧德言感恩戴德。
    那时候李治这个年轻的少年天子刚刚继位不久,正受着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位辅臣的掌控。
    李崇德满心都是得遇明主的激动,想着自己一定要竭尽所能,协助明主铲除奸佞。
    但就在李崇德前途无量的时候,老家却传来一则噩耗,李崇德的母亲病危,让他尽快赶回家,见最后一面。
    李崇德立时慌了,他正处在事业的转折点上。
    李治新登基,现在最缺支持,若能在这最关键的时候,陪着他一起度过,那也算是半个从龙之臣。
    但如果这个时候回家见母亲,母亲若是无恙那还好,真要有个异样病故了,依照律法,他得守孝三年。就庙堂现在的局势,三年之后,哪还有他的位子?
    李崇德舍不得眼前的机遇,便将收到的信焚毁了,想着能拖几日是几日。
    可随即他的兄长李崇仁找上了门……
    李崇仁是庶长子,并非李母亲生,但李母并未亏待苛责李崇仁,自小用度如李崇德一般,李崇仁亦将李母视为亲母。
    李崇仁见李母在弥留之际,念叨着李崇德,知自己终究不是亲子,在这个时候最应该陪在李母身旁的应该是李崇德。
    李崇仁多次去信无果,眼瞧着母亲越发虚弱,忍不住亲自跑了一趟长安。
    兄弟二人因此发生口角。
    李崇仁得知自己弟弟为了前途竟不顾自己母亲,气得放了狠话,若他不立刻动手去见李母,就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李崇德是什么样的人。
    李崇德一时急眼,便将自己的兄长误杀了。
    惊惶失措的李崇德将李崇仁的尸体藏了起来,连夜逃回了赵郡李氏的祖居平棘县。
    然后就是心惊胆战的三年守孝……
    李崇德再次回京,发现物是人非。
    有些提携之恩的萧德言已经病故,而废王立萧的策略因为萧淑妃的愚蠢,变成了废王立武,而他兄长的死,意外成了疑案,归为失踪人口。
    后来李崇德才知道,并不是自己善后工作做得好,而是李义府替他擦了屁股。
    不孝在先,弑兄在后,这事传出去,李崇德这个人彻底废了。
    这种把柄落在李义府的手上,李崇德哪能不被随意拿捏。
    陈青兕听及前因后果,倒也没有多少气愤。
    这类人在民风淳朴的古代并不多见,可在后世那不说常见,却也时时发生在身侧。
    “难怪,即便到了今日,李崇德依旧逃脱不了被掌控的命运。”
    陈青兕细思片刻,问道:“怀英有说什么吗?”
    周奎道:“狄侍御史说袁公瑜的话,不足以为铁证。得让李崇德心服口服才行,他打算一步步调查,先寻得李崇仁的尸体,确定袁公瑜说的是实话。”
    “如此最好!”
    陈青兕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一步步的来,才能逼得“李义府”这老鼠现身,真要动静太大,那就不是现身,而是逃跑,再也不出现。
    慢慢来,才能降低“李义府”的戒心。
    此番大战起,李崇德以工部侍郎的身份执掌工部,任务极其繁重,需要日夜不息的制造弓弩箭矢,运往两处战场。
    唐军并非没有储备器械,只是器械的日常维护保养也是天文数字,箭矢的箭身容易潮湿变形,箭头也容易生锈,不可能无限制的存储。
    所以战事来临的时候,无可避免的需要赶工,不断的生产这些利器,然后一批批的运往前线。
    李崇德却一点也不觉得疲累,因为李义府的缘故,他名声尽毁,长期得不到晋升。
    此番得到重用,浑身都有使不完的精力。
    这日他正在巡视冶炼厂,督促工匠锻造箭头。
    突然得到狄仁杰求见的消息。
    狄仁杰?
    李崇德眼中闪过一抹惊讶,不知那位风头正盛的狄侍御史来寻自己干什么?
    时间过得太久,李崇德本能的忘记了自己做过的恶事。
    “走,看看去!”
    李崇德并不打算让狄仁杰进作坊,唐朝愿意向四夷共享华夏文化不假,可有些东西还是留一手的,就如最顶级的冶炼技术。
    万国俊警惕的跟在身后,他可不记得李崇德跟狄仁杰有什么交集。
    “李侍郎!”
    狄仁杰彬彬有礼的问好。
    李崇德笑道:“狄侍御史真是年少有为,不知有何见教。”
    狄仁杰从怀中过去一块玉佩,双手递到李崇德面前,说道:“李侍郎可认得这块玉佩?”
    李崇德见到玉佩,面色大变,脸色瞬间煞白,自己干过的恶事,重新出现在脑海,一下子完全不知如何应对。
    “咳咳!”
    万国俊恨铁不成钢,在背后咳了两声。
    在他声响的一瞬间,狄仁杰的余光从他脸上一扫而过,记住他了。
    李崇德得到提醒,正想说不认识,但是这玉佩是他们母亲送给他们兄弟的,一人一块,一块玉上镶金刻着“仁”字,一块刻着“德”字。
    狄仁杰手中的“仁”字玉佩闪着金光。
    这事在他们族里大多人都知道,说不认识,反而有鬼,当即激动叫道:“兄长,这是兄长的玉佩。狄侍御史,您从哪里寻得的?我兄长失踪了快十年了,怎么会在你手上?”
    狄仁杰道:“是从城南的一处荒林中寻得的一具尸骸上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