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空纪正文卷第二百三十五章碱路“唉哟!”
又一次被脚底下高低不平的地面所绊倒的,是走到第三位的马尕娃,除了开路的“火石兄弟”以外,就数他最快速度,可就是越快越容易摔,这一路上就只见他一次又一次地“唉哟!唉哟!”了!
“怎么这地和我总过不去呀!老绊我。”
听到他这么抱怨,小伙伴们不由得一起笑话起他来了:“谁让你走这么快了!”
“我就不信了!唉———”
这“哟”字还没说来,马尕娃又一次地失去平衡,一个“狗吃屎”的姿势趴在了地上。
“有风有风!”
“什么?地上有风?”
辛吾听到马尕娃的这个新发现,也想确认一下:走了半天了,所谓来自风的指引,越来越弱,好像一直在转圈似的,而趴到地面的马尕娃说底下有风,应该是有新的出路了。
马尕娃把这个风洞所掩藏的部分,用手使劲刨了一通,果然,一股很强劲的新鲜空气,从被他刨开的地方露了出来,还透着隐隐约约的一些光感。
“啊!太好了,终于找到正确的出口了!”
马尕娃高兴地宣布。
“可是,这个口太小了,还得再挖大一点,才能进去。”
“我来帮你。”辛吾立即上前,也趴倒在那个位置,一起琢磨着,试着挖出更大的入口来。
由于含水量还可以,只要弄开了表面的一层,里面还是很好刨的,这个植物根状物的表皮,很快被辛吾和马尕娃一起“啃”出了一个可供一个小人钻着进出的小洞来。
“让我先进去看看吧!我个头最小。”
又是狄亚尔主动请缨,还真是不能小看这个低调极了的孩子,每到关键时刻,总能出人意外地站出来。
“还是我去吧!”石宝山想努力把自己的头先探进去试试尺寸,就差一点点,头围最大的部分还是过不去,只好放弃,“要不,还是你去吧!”
“嗯,宝山,你把蓝宝石给他拿着照明;狄亚尔,你进去看一下,就给我们讲一下里面的情况,不要一个人走太远,一定要注意安全,要一直给我们保持讲话。我们这边继续挖,再扩大一点儿入口。”辛吾指挥着。
狄亚尔的头很轻松地进去了,整个小身子也就很顺利地跟着进了洞。
“把蓝宝石抓好,千万别掉啦!”
石宝山总是念念不忘提醒他一直保护着的宝贝,这一路能不丢掉,已算奇迹了。
小伙伴们一边手不停地在外面用力掰啊刨啊的,努力扩孔;一边静声仔细听着狄亚尔的声音。
“这里面,有的地方光滑,有的坑坑洼洼的,可以往上爬。上面空间越来越大了,好象!”
狄亚尔的声音里透着喜悦,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好啊好啊!你先不要爬太远,等我们进来,大家一起上!”辛吾冲着孔洞里大声叮嘱。
实在是太害怕孩子们再走失了,还有另一半的小伙伴们,不知所踪呢!
狄亚尔很听话,没有走太远,就在洞口附近仔细查看着“地面”上有些什么。
“中间有一道浅的沟,里面有点湿,但好像不是水。”狄亚尔摸了摸半干半湿的“地面”,手上沾了一点液体,就凑近鼻子使劲闻了闻。
“不要喝啊!不知道是啥的话。”辛吾赶紧提醒。
“嗯,我不敢喝,不过,手一搓,好干净啊!刚才路上手上沾到的脏东西,都不见了呢!”狄亚尔讲着他的新体会。
“这样啊!那就更不要喝了,等我们来看看。”辛吾一边说,一边使了一把劲,把眼前更大的一块儿给硬掰开了,“行了!现在就可以进去了!不要动,我来了!”
“你们也先不要进,等我说‘进来’,你们再进啊!”
进去前,辛吾还是充满防备地先给其他小伙伴们提个醒,以防有不测发生时,大家再来一个“全军覆没”。
“好的,放心吧,这次我在这儿守着,当‘传话筒’。”石宝山拍着胸膛,为他这一队人马打着保票。
“不公平,明明是我先发现的洞口啊,连我都不让先进去!”马尕娃发着小牢骚,也只能暂时听话不抢着进洞。
“还有我,其实我也可以帮上忙的,辛吾哥哥,咱俩可是过命的交情啊!能不能带上我啊!”火墩用他那炸了毛的脑袋往洞里探了探,被石宝山揪着一把给拽了回来。
“现在啊!你归我管,在一边先呆着!”
“火石兄弟”在洞口又开始了斗嘴,独孤瑟听不下去了,独自一人往后退到一处岩壁上,交着双臂依靠着,心想:“又来了!烦不烦啊!”
“辛吾哥哥,你看,就是这个!”
顺着狄亚尔手中“蓝宝石”的指引,辛吾看到了那条黑黢黢、充满皱纹的液体与固体混合物,他也用手指沾取了一滴,凑近一闻,然后伸出舌头舔了一下。
“是碱。”
“‘碱’是什么东西?”狄亚尔好奇地问。
“就是这个像水不是水,把你的手指给‘洗’干净了的东西啊!不要多碰,这是有腐蚀作用的,一会儿避开碰它,从旁边的部分往上爬。”
辛吾已判定这是一条,由碱烧出来的“路”,正好“做”出了很多可供攀爬的抓手位,就顺着这条“路”,应该可以上去。
“你们,一个接一个,进来吧!跟着我们,往上爬!”
辛吾首当其冲地上了大概有十米左右的样子,没有遇到任何其他奇怪的东西,于是返身冲下面喊道。
小伙伴们很是开心,被石宝山逐个放行进入后,他自己最后一个也钻进来,断后工作完成了。
所有的小伙伴都开始了“一线天”式的“蚂蚁上树”式爬法,往上攀登。
这段往上攀登的路并不太长,但似乎又很长,孩子们明显感觉到空间越来越大,就象是从一个锥体的最底部尖部进入后,越来越宽,大家攀爬的队型也从“一路纵路”,渐渐有条件两人并肩、三、四人齐头并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