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耳边私语
作者:莫斯科钳工果沙   剥削好莱坞1980最新章节     
    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脸色臭臭的上了台,看来对稀疏的掌声有点不满。绝大多数的影评人都没有鼓掌,只有一些业内人士,在卖力地鼓掌。

    罗纳德心想,这些人要么是被电影采用的新立体声技术震惊了,要么是被电影开头那流畅无比的剪辑技术震撼,也可能有些人纯粹就是大门乐队的歌迷。

    至于那些影评家么,总感觉他们对这部电影有些成见和怨气似的,一个个脸色不善。也许是科波拉不让他们发表影评,影响了他们的声誉和收入?

    科波拉先感谢了今天来看的业内人士和影评家,然后投影了一份演职人员名单在银幕上。

    科波拉解释了一下,为了让整部影片在艺术上更贴近梦境的感觉。他费力的取得了导演工会,电影演员工会,和编剧工会,摄影师协会等的理解。不在开头结尾,打出影片的片名和字幕。而采用事后投影的方式感谢演职员的付出。

    由于电影拍摄拖了2年多,剪辑又用了一年多,“现代启示录”几乎所有的演职人员都已经忙其他电影去了。抽不出时间来参加试映,和之后的戛纳电影节。

    这次试映,科波拉这次只带了两个剪辑师过来。

    试映有问答环节,观众里几个影评人问了些艺术思考,参选戛纳的问题。科波拉解释了自己拍摄影片的用意,和为什么参加戛纳影展。

    科波拉说了一大堆,罗纳德总结下来就是两句话:

    拖得太长人气不行,戛纳搏奖返销国内。

    还是为了影片的票房着想。或者用科波拉的说法:“为了更多的观众能看到这部真正反应越南战争对人心的影响的巨作。”

    导演科波拉见没有更多问题,就带了一个剪辑师先走了,电影还没剪辑完成,还在争分夺秒地完成最后的剪辑,争取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一个完整的版本。

    留下继续回答问题的令一个剪辑师是个瘦高个,自我介绍叫沃尔特,他会回答有关影片技术方面的问题。

    有一个穿着西服的看起来像电影公司高层的站起来,问了开场的直升机螺旋桨立体声的问题。

    根据剪辑师沃尔特的说法,影片采用的是新技术,在影院的后方有两个喇叭,银幕后面有三个喇叭,还有一个用来播放对话。

    正式上映时,西洋镜公司还会剪出一个70mm胶片的版本,在洛杉矶的大穹顶电影院放映,到时候可以听到更棒的立体声效果。

    看着观众中没有人再提出问题,沃尔特宣布问答环节结束。

    罗纳德心中很想知道那犹如在耳边的内心独白是怎么弄出来的。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在影院门口拦住了沃尔特。

    “额,沃尔特,我是新世界公司的罗纳德·李,想问一个问题,……”

    “请说”。

    看来沃尔特是个很愿意和人交流的人,他和罗纳德身高差不多,身形稍瘦而又非常有精神,上唇留了一部类似苏维尔联盟第二任领导人的胡须。整个人干练而自信,又不乏和善。

    “我想请问,为什么直升机的螺旋桨声音,在前后盘旋的时候,我能够分辨出来声音的方位,但是主角的内心独白,我只觉得好像他在我耳边说的?我很奇怪,我的耳边并没有一个音箱。”

    沃尔特·默齐有点惊讶:“这是个好问题。实际上我们实验了很久,对话不适合用立体声来表现,所以所有的对话都是放在银幕背后的中频音箱输出的。”

    “我们的大脑对语言的处理和其他声音不同。任何对话都可以从正前方的音箱发出,而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把他脑补到合适的位置去。”

    “而那种在耳边私语的效果,是用一种特殊的录音方法实现的,你有机会来旧金山西洋镜公司的话,我可以演示给你看。”

    “哇噢,谢谢你,沃尔特……额……先生?”

    “默齐,沃尔特·默齐。”

    “好的,默齐先生,我还想问,为什么这部电影开头,威拉德上尉领受任务的时候,给他派任务的三个演员,都在直视镜头呢?”

    “我受到的训练,都说演员不能直视镜头,否则观众会以为演员在看他们,会感觉出戏。但是我看那个场景,完全没有出戏的感觉。放完了我才想起来他们是直视镜头的。”

    沃尔特这次非常惊讶罗纳德提出的问题,“你是也是做影像剪辑的吗?”

    “额,我做过一段时间剪辑助理,不过我其实是在剧组打杂的。”罗纳德有点不好意思。

    “没关系,大多数圈内人都是从助理开始的。”

    “你的观察力非常惊人,实际上这一段为什么采用直视镜头原因很简单。导演科波拉没有拍摄更多的素材,这是唯一的一条。我在剪辑的时候非常小心,尽量不让人注意到这些直视镜头。”

    沃尔特很高兴有人能够发现自己的匠心独运:

    “实际上,这组镜头之所以不会出戏,是因为主角威拉德上尉自己没有直视镜头,他在对话的时候眼睛是看着说话对象的。

    而威拉德是主角,所以观众的大脑会自动代入威拉德的视角。配角直视镜头,观众会理解为他们在看着主角,因而不会觉得突兀出戏。当然这种镜头不能过多。”

    沃尔特说完抬手看了看表。

    罗纳德还有问题,他有点着急,加快了语速。

    “默齐先生,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看电影的开头,会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效果。好像每个镜头的切换,都是那么得自然,不像其他的电影,我总是感觉到有人在这里剪了一刀……”

    沃尔特·默齐微笑,用眼神鼓励罗纳德,示意他继续说。

    “这部电影的开头,就好像……就好象在做梦。对,整部影片我都有在做梦的感觉,开头几分钟最强烈。”

    罗纳德有些不知道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总之这部电影和我以前看得电影都不太一样,我说不出为什么,也提不出具体的问题,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额,你明白我的意思吗?默齐先生。”

    沃尔特狡黠地一笑,“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想问为什么这部影片的开头几分钟,好像和人的思维同步。以至于你没有感觉到有人动过剪刀,是这样吗?”

    “是的,那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罗纳德急道。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过复杂的问题,也许有简单的答案。”沃尔特·默齐还是一如既往地用平静的语气解释给罗纳德听。

    “很多人把电影比作做梦,其实这种比喻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一个剪辑过于频繁的导演,就像一个罗嗦的导游,总是迫不及待的提醒你,啊这里是蒙娜丽莎,这里是西斯廷天顶画,这里是拿破仑肖像……”

    罗纳德点点头表示理解。

    “而真正顶级的导演,敢于让观众自己来决定喜欢看什么。就像有些旅游者,他们愿意自己在卢浮宫里看,自己选择喜欢的艺术作品。

    顶级的导演,就有这种神奇的能力,预先感知了大多数观众想看什么,在正确的时间把他们想看到的,投影到银幕上。”

    罗纳德若有所思,他理解了沃尔特·默齐的意思,但是这种境界,怎么才能达到呢?

    也许剪辑师都是洞彻人心的魔术师,沃尔特看出了罗纳德的心思。他从这个年轻人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在南加州大学学习的日子,

    当年的他也是如饥似渴,碰到新鲜的知识,就不管场合,一心想学到手。和他一样疯魔地学习的,还有一个同学:乔治·卢卡斯。

    于是沃尔特·默齐掏出了皮夹,拿出一张名片递给罗纳德:“今天的时间有限,我要去找科波拉继续最后的剪辑,准备戛纳展映,然后会做70mm版本的声音设计,差不多要忙到8月中旬。如果你之后愿意来西洋镜,我不会介意多一个助手。”

    “可我……马上要去纽约大学学电影”

    “我的邀约长期有效,只要我还在西洋镜工作。”沃尔特·默齐很喜欢这个小伙子,“明天我会应罗杰的邀请,去新世界制片做一个关于剪辑的讲座,欢迎你来听,罗纳德。”

    沃尔特身上,还有些第一代嬉皮士那种无私分享的精神。并没有敝帚自珍,把自己的技法藏起来的意思。

    小心的把名片放回自己的皮夹,罗纳德起了拜师学艺的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