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萧纲:鱼悬甘饵
作者:远笛清   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最新章节     
    公元549年,正月,建康。
    两次短暂的战斗之后,台城外面进入了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局面。援军众将忌惮于侯景的战斗力,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意冒风险单独行动。而援军不动,侯景就抓不到破绽,叛军在人数上又处于劣势,所以也不敢主动出击。
    援军主帅柳仲礼依旧每天高台置酒,吃喝玩乐,其他人天天没啥事做,开始纵兵去四处劫掠百姓。
    对比起来,侯景可没那么潇洒,他毕竟得兼顾两头,北边要盯着台城,南边要防备援军。
    而台城里面的萧衍和萧纲更是郁闷,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救兵,但不知为什么大家好像都在外圈看热闹,根本没人过来救驾。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十几天。
    最后还是侯景先抗不住了。
    因为他又碰到了最棘手的问题:没粮了。
    侯景突袭建康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会耗时这么久,去年就出现过粮草短缺的问题,最后是靠着四处打劫才得到补充。当时叛军从周边百姓家中抢到了很多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所以侯景就没再关心这个事儿。
    但好巧不巧,他把抢来的粮食都存放在了东府城,而青溪之战结束后,援军虽然没继续攻打东府城,但也没退回去,还是屯扎在秦淮河北、青溪东岸,卡在了东府城跟叛军大部队中间。这相当于直接切断了侯景的后勤补给线,粮食运不出来了。
    没饭吃可是大问题,如果不赶紧解决的话,士气很快就会崩掉。而打通粮道几乎不可能,毕竟援军堆了好几万人在那里,根本打不动。更何况自从上次差点儿被柳仲礼捅死之后,侯景有了心理阴影,不太敢过河主动出击了。
    出去抢也抢不到,周边百姓早就被洗劫过好多遍,家里啥都没有了。
    侯景无计可施,天天愁得要命。
    这时候王伟脑洞大开,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让侯景去跟萧衍和谈。
    侯景有点儿晕。和谈?谈啥?咋谈?我把台城围了三个多月,连放火带放水,话也说绝了,还立了个新皇帝出来,萧衍估计吃了我都不解恨,他会跟我和谈?
    王伟道:“眼下这个局面,由不得他不同意,因为困难的不光是咱们,台城里面也好不到哪里去。萧衍本以为坚持到援军过来自己就赢了,但万万没想到援军居然会在边上看热闹不管他,我猜现在萧衍已经认命等死了。如果这时候咱们再让他看到一线生机,他必定会上钩。”
    侯景还是没懂:“就算萧衍同意和谈,那下一步咋办,和谈之后要不要罢兵?费了这么大力气才把萧衍困在台城,如果再把他放出来那不就前功尽弃了么?咱们现在闯的这个祸比天都大,你说萧衍会不记仇,打死我都不信。”
    王伟道:“和谈只是缓兵之计,咱们当然不能罢兵。眼下台城急切之间打不下来,外面的援军越来越多,咱们又吃了上顿没下顿,再不用点儿计谋就死定了。您想想,一旦开始谈判,援军那边就不能打咱们了不是?咱们是不是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东府城的粮运出来了?等咱们休息好了,趁着萧衍松懈的时候突然发难,肯定能一举成功。”
    侯景大喜,心说还是读书人鬼点子多。他当即让王伟准备好一封求和的书信,派任约和于子悦送到台城下面。
    信首先到了太子萧纲手里,内容也很简单,侯景说咱们打来打去其实都是一场误会,要不大家坐下来聊一聊吧,只要双方能达成和平协议,他马上就下令退兵,大家还是照常过日子,就当啥都没发生。
    幸福来得太突然,萧纲简直有点儿不太自己的眼睛。
    王伟分析得没错,这段时间台城里面的确快撑到极限了。
    跟侯景的情况不一样,台城的问题并不是缺粮,实际上,现在城里的粮食还有不少。
    南梁的文武百官都很重视吃饭问题,在台城闭城之前,所有人开足马力一共往城里搬了四十万斛粮食。当时的一斛相当于六十公斤,四十万斛就是两万四千吨,正常情况下足够十万人吃一年半以上。
    水也没问题,台城的地势不高,随便打个井就行。
    但因为事出紧急,众人光想着粮食和水了,忘了准备其他必要的生活物质,尤其是木柴、草料和食盐。
    木柴是用来做饭的,这个其实还好,因为台城里的宫殿基本都是木制结构,大不了拆几个当柴火烧。
    草料稍微有点儿麻烦,为了保证马匹不被饿死,城里各处的草席都被收上来磨碎了当饲料。到后来草席吃没了,只好用粮食喂马,好在粮食足够多,分点儿给马吃也无所谓。
    盐是最要命的,因为这个东西没有替代品。士兵们长期无盐可吃,开始全身痉挛浮肿,一大片一大片地病倒。后来幸亏在御厨房里发现一点儿海边运过来的干苔,有点儿咸味,守城的士兵靠着这些干苔才勉强支撑。但干苔数量有限,城里大部分人还是因为缺盐病死无数。更严重的是,由于死亡人数太多无法处理,台城的大街上横尸满路,引发了更大的瘟疫,整体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九十,昔日富丽堂皇的宫城俨然已经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在这种近乎绝境状况下,突然得到对方的和谈请求,萧纲自然是跟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当时就想同意。不过这个事情太大,他自己不敢做主,于是赶紧去找老爸萧衍商量。
    萧衍不同意。他把萧纲痛斥一顿,表示宁死也不会跟侯景妥协。
    萧衍活了八十六岁,当了四十八年皇帝,一辈子顺风顺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糟心过。让他放下当朝皇帝的脸面,低声下气地去跟一个叛贼和谈,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另一方面,萧衍的头脑还比较清醒,他觉得侯景这个求和的举动有些出乎常理,背后很可能有阴谋。
    但萧纲是真熬不住了,就算侯景抛过来的是一个赤裸裸的诱饵,他也决定先吃了再说。俗话说火烧眉毛先顾眼前,再拖上几天估计台城里的人就死光了。他生怕耽误久了侯景那边反悔,于是在萧衍面前再三苦求,非让萧衍同意不可。
    在萧纲的软磨硬泡之下,萧衍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拗不过儿子,只好挥了挥手道:“算了我不管了,你自己想谈就谈吧。不过你可要考虑清楚,千万别成为千古笑柄。”
    萧纲如蒙大赦一般,哪还管得上萧衍的后半句话。他当即回复侯景说欢迎和谈,而且朝廷这边也不设限,只要侯景肯退兵,啥条件都可以谈。
    侯景其实并没想要什么条件,只要双方能进入停战状态,他可以趁机把粮运出来就行。但为了假戏真做提高可信度,还是得像模像样地提点儿要求,于是他请朝廷把江右四州,也就是南豫州、西豫州、合州和光州割让给他。
    但侯景也很狡猾,他深知如果就是这点儿条件的话,朝廷那边肯定会同意,那时候自己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而他是绝对不可能离开台城的。为了留个伏笔,还必须得提一个有难度的条件作为以后拖延时间的借口。
    他要求宣城王萧大器亲自护送他过江。
    这实际就是想要拿萧大器当人质。
    萧大器是萧纲的长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太子,身份极其重要。对一个正常的朝廷而言,这个要求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果然,萧衍也觉得这个要求太过份,双方一顿讨价还价之后,改让石城公萧大款出城为质,其他条件则全盘接受。
    萧大款是萧纲的第三个儿子,地位比萧大器要差很多。侯景很不情愿地同意了。
    二月十三日,双方派出代表在台城的西华门外歃血为盟,算是正式签订了罢兵条约。
    签约之后,萧纲诏令各路援军不得妄动,让侯景赶紧收拾收拾离开台城渡江北上。
    萧纲眼巴巴地盼着侯景走,没想到侯景不仅不走,甚至连台城外面那一圈围墙都没撤,叛军开始修整各种兵甲器仗,同时抓紧时间去东府城运粮。而外面的援军收到诏书,知道朝廷已经跟侯景议和,都不敢再出兵了,眼睁睁看着叛军大摇大摆地把粮食从东府城运到了石头城。
    萧纲急得要命,心说人质也送了,血酒也喝了,你总不能不守约吧?他派人去催侯景赶紧动身。
    结果侯景说不行啊,船还没准备好呢。
    萧纲说好,我派人帮你准备船,你快点儿哈。
    过了几天,侯景还是没动静,萧纲又派人去催。
    侯景说我刚知道南康王萧会理和湘谭侯萧退的部队过来了,现在驻扎在北边的白下城(建康西北长江边的卫城)附近的马昂洲,天天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你得让他们退到建康南边去,要不我害怕。
    萧纲说没问题,他当即下令让萧会理和萧退离开马昂洲,移军西南方向江潭苑,然后又去催。
    侯景说不行,永安侯萧确前不久刚隔着栅栏骂了我一顿,说他不管朝廷跟不跟我议和,他是一定要干掉我。他这么凶,我哪里敢走啊。要我退兵,除非你把他调到台城里面去。
    萧纲说这也没问题。他以萧衍的名义下旨去征萧确入朝。
    没想到萧确拖延着不想去。
    萧确是个聪明人,一眼就看出来侯景是在耍花样,现在朝廷很明显已经上当了,自己可不能硬生生往火坑里挑。所以他找各种理由推脱搪塞,打算跑到南边去避祸。
    可惜他老爸邵陵王萧纶不支持他。
    萧纶现在已经变成了忠臣孝子,一心只想着萧衍和朝廷的安全,管不了别的了。他见萧确不愿意接旨,生怕因此破坏了朝廷跟侯景的盟约,赶紧把儿子叫过苦口婆心地劝道:“台城被围了这么久,你皇上爷爷性命忧危,咱们不管是作为臣子还是作为晚辈,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朝廷跟侯景议和,无非是想让侯景快点离开,后面的事情再做打算。现在侯景说只要你进城他就走,你不赶紧动身还磨蹭个啥?”
    萧确见萧纶的眼泪都下来了,也有点儿于心不忍,只好耐心地解释:“老爸你别被侯景骗了啊,现在盟约已经签了好多天了,侯景不解围不退兵,天天在那里准备粮草修缮甲仗,他想干啥难道你看不出来么?而且我进不进城,跟他退不退兵有啥关系?这明显就是个借口而已。”
    萧纶听不进去,他觉得萧确就是贪生怕死。既然你小子胆敢抗旨,连老爸我的话都听不进去,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他勃然大怒,转身对站在边上的前谯州刺史赵伯超道:“赶紧把这个逆子给我砍了,拎着他的脑袋进城!”
    赵伯超是个老油条,他不敢抗命,也不好直接动手,只好抽刀对萧确道:“侯爷您还是考虑一下,我认识您,这把刀可不认识您。”
    萧确见老爸震怒,再不听话恐怕真能砍了自己,没办法只好含泪跟着使者进入台城。
    值得一提的是,萧确这次进城顺便还带了几百个鸡蛋,这是萧纶送给老爸萧衍的一片心意。
    萧衍本来已经吃素很多年,被围在台城的这三个月里因为实在没有蔬菜可吃,才开始勉强吃几个鸡蛋,不过也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这次看到儿子派孙子送过来这么多鸡蛋,萧衍一边亲手料理,一边老泪横流。
    结果不出萧确所料,侯景还是赖着不走。他这次的借口是担心自己走了之后被援军抄了后路,而且石城公萧大款的级别不过,完全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他干脆派人把萧大款送回台城,坚持要求让宣城王萧大器出来。
    侯景的要求越来越得寸进尺,几乎所有人都看出来这次和谈明显就是个骗局。萧纲也感觉到情况不太对劲,但他心中还是抱着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舍不得跟侯景再次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