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无法可说史可法
作者:庖丁解梦   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最新章节     
    顾炎武看了,解道:“刘姥姥说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这吃的自然是朱明王朝之财了,看面上是大家都笑了,实则不然!”
    “是!”慧明已经知道炎武看懂了。
    “这虽写着笑,我读到的,却是哭啊!把笑看成哭,才是对,黛玉哭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呦!
    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哭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王夫人用手指着王熙凤,只说不出话来。
    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哭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炎武说完,慧明说:“这正是原意,为了让人看不出来,只全部写成笑,就变了,此笔力不可为不犀利。”
    炎武评价说:“一段话将各路人马在起义军面前的表现全部写出来了,宝玉被打到了南京,投入太祖怀抱了。
    王夫人虽代指整个武力,也只能指着凤姐这个代他行权的,说不出话来了,薛家却因此得利,探春也被打败,后他的饭碗与弘光帝合在一起了。”
    慧明接道:“是,后来在义军面前屈膝从贼的,也是绝大部分。所以说只剩凤姐和鸳鸯苦苦支撑,但是也得避其锋芒,退让不及。”
    “那这刘姥姥进京以后,便到这迎春的弘光朝了?”
    “北京沦陷以后,弘光帝登基以前,这一段时间非常重要,乃是文忠公史可法掌权时期,但是他性格怪异,所以设了个怪异的角色取名妙玉。”
    顾炎武道:“是了,后面的事,我大致都清楚的,此书必须修,且要修好。”
    “先生答应参修了?”
    “是,要真正了解百姓为何举义,还是要自己亲自去走,去看,去亲生体会百姓疾苦。”
    “那太好了,先生准备何往?”
    “不再去南面了,我要去北方看看。”
    慧明听了,也不好留他,便问:“先生何时出发?”
    “明日就出发,我大明对不起那些百姓。”
    慧明行礼道:“先生一路保重,我们在金陵等候先生的消息。”
    第二日一早,顾炎武简单收拾一下,便孤身一人走上了北游之路。
    这一年,淮河两岸,大雨连绵不断,有两个月之久,道路积水成渊,但是人们如果都认识这个人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奇怪的男子,却一直光脚行走在泥水里。
    在这场大雨之中,他开启了一场艰难的人生旅程,至于他为何要连续两个月泡在泥水里,后世的人,怕是再也不会知道了。
    而慧明回到看竹轩,与弘智继续写书,他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一年。
    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尽,北京的明王朝覆亡,但是,淮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明朝管辖之下。
    当大顺军向北京进军时,南方部分官员知道京师难保,已经作了从海路迎接太子朱慈烺来南京监国的准备。
    三月二十九日,即在北京失守十天之后,消息就传到了江苏淮安。四月初八日,淮安巡抚路振飞根据塘报向当地官绅宣布了京师失守的重大变故。
    淮安距留都南京不远,南京六部高级官员虽然很快得到了北京陷落的消息,却由于对崇祯帝和他三个儿子的下落不明,不敢轻举妄动。
    南京在明朝初年是帝国的首都,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朝廷班底。
    在留都握有实权的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
    而此时的百官之首,正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
    由于崇祯帝的三个儿子都未能逃到南京,在没有直系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南京及其附近地方的大臣们,就在拥立哪一位藩王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贝心斗角的争执。
    以血统亲近而言,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神宗兄弟的儿子则有潞王朱常淓。
    按照封建伦序观念,自然应该首先考虑福王、桂王、惠王。而在福、桂、惠三王中朱由崧又处于优先地位。
    当时路振飞就向史可法建议立福王,然而,江南士绅中的一部分东林党人却强烈反对由福藩继统。
    作为实权人物的史可法,他因是东林党人左光斗的门生,自然对东林党特别看中,又担心舍亲立疏将引起更大的政治风波。经过反复考虑,他暗自决定前往浦口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在桂王与福王之中选定一人。
    最后他又想了个折中方案,选广西的桂王,并以他清流君子之成见,说了福王七条不可立的理由。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马士英由浦口回到凤阳,突然得到报告守备凤阳太监卢九德勾结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
    马士英立即以凤阳总督和三镇名义正式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立福王朱由崧。
    为了取得在即将建立的南明朝廷首席大学士职位,他抓住史可法为拥立桂王而列举福王七不可立的来信作为把柄,又针对南京等地东林党人拥潞之声甚嚣尘上,带领兵马护送朱由崧直抵浦口,并且在立福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发出表文声称:
    “闻南中有臣尚持异议,臣谨勒兵五万,驻扎江干,以备非常,志危险也。”
    南京的史可法等人手中无兵,拥立的桂王又远在广西,只好屈从了马士英。
    就任监国之后,朱由崧依照廷臣会推,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
    马,史二人自动卷入了权利斗争的漩涡,由于监国朱由崧不愿管事,任由拥立他的马士英操持。
    史可法觉得自己指斥福王的把柄落在马士英手里,现在马士英既以“定策”首功备受朱由崧青睐,被召入阁辅政,自己又不受朱由崧待见。
    他以江北不能没有重臣督师为由,“自请督师淮扬”,主动离开权利斗争中心。
    当时江北有四镇,弘光朝廷决定封高杰为兴平伯,镇守徐州、泗州地区;刘良佐封广昌伯,镇守凤阳、寿州地区;刘泽清封东平伯,镇守淮安、扬州地区;靖南伯黄得功加封侯爵,镇守滁州、和州一带。
    再加宁南伯左良玉,方国安,郑芝龙等其他各军,当时明朝纸面上还有不少军队。
    当时北方有大顺和大清两股势力,采用何种策略成为了弘光朝廷的第一要务。
    但是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几乎全都沉浸在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流寇”的美梦中,可以说“联虏平寇”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国策。
    史可法也是出此策略的阁部,他们还对北方的吴三桂加官进爵,对农民军方面则是势不两立。
    史可法骨子里就对流寇有着阶级对立的偏见,从后来江北四镇的高杰之死可以看出来。
    高杰北上出征准备进攻大顺,结果不知情的情况下,意外被已经投降清的许定国诱杀。
    他手下的三万将士群龙无首,高杰的夫人请史可法收高杰的儿子为义子,继续统领大军。可惜史可法觉得他们是流寇出生,心中有洁癖的他不想沾染污点,坚决不同意。
    后来清军南下时,高杰手下的军队都投降清军了,史可法也战死扬州,后人将他的衣冠,葬在扬州的梅花岭。
    清军在扬州屠城十日,随后南下,从瓜州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弘光朝廷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