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优良的选择
作者:郭怒   靖康年,这个太子超勇的最新章节     
    “官家,前唐藩镇林立,以至于国家权威全无,五代惨状尤在眼前。所以我大宋太祖皇帝,定下了武将不得干涉地方政务的举措,一举让藩镇难题,再也不能影响朝政的运行,才有了我大宋治理万民,休养生息的机会。河北西路、河北东路与河东路,这三个地方,确实非常重要,然而如果让某人掌管当地军政大权,那岂不是藩镇重现?到时候此三镇确实强大了,会不会立即威胁到中枢呢?老臣看来,此等做法,万万不可。”种师道朗声道。
    百官纷纷点头附和,还是老种稳健,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啊!
    后世说起宋朝,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崇文抑武,认为是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所以强力压制武将,以免危害到他大宋江山。
    然而实际上,现代人很难想象,从五代十国那个比五胡乱华还要黑暗的年代走过来的所有人,对武将掌权的忌惮和恐惧。
    那短短五六十年,给所有人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所以对武人的控制,反而是整个国家的一个最大公约数。
    说穿了,宋朝的武将,就是在给五代十国的那些前辈们胡作非为,在还债呢。
    而这样做了之后,确实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那就是民生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平稳。
    虽然有个说法是“宋朝的农民起义是最多的”,然而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误解,宋朝有记载的农民起义是很多,那是因为宋朝的记载比以前多了很多,许多起义都被记下来了,前面的朝代因为史料等问题,很多事情没记下来而已,比如五代十国那些残暴的统治,就真没有人起来反抗吗?怎么可能……
    宋江三十六人的流窜作案都能被记下来,说明宋朝的史料比较多,但是没到一个特别多的地步,所以才会有人去统计它。
    等到了宋之后的朝代,那史料就更多了,在那种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没有人会吃饱了撑的去统计造反的数量,因为真的统计不过来啊。
    只有那种特别大,影响特别深远的农民起义或者造反,才会被人记住。
    而宋朝在文明的程度上,是比以前前进了一大步的,不然也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朝代,不光是因为生产力提升了的原因。
    毕竟生产力要提升,就得社会稳定,才能让生产力稳步提升,同时可以让提升的生产力,使得更多的普通人得到好处。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藩镇化,确实很难。
    至少在北宋一朝,西军的那些将门,只能算半个藩镇。
    而靖康之后,因为军事上的巨大压力,确实有很多地方形成了事实上的藩镇化,然而随着军事压力的减轻,南宋朝廷也马上就开始解决藩镇化——这种选择不能说错了,只能说他们已经看到了藩镇化的坏处,而对藩镇化的好处,没有什么感受。
    “藩镇化确实是祸乱之源,然而我大宋,现在就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既能够整合北方各路的力量,抵御金人,又不会对汴梁的安全,形成威胁!”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种师道这话一说出来,北方三路就会维持原状的时候,王宗濋又站出来了,慷慨激昂的说。
    赵桓欣然道:“卿家速速讲来。”
    王宗濋对赵桓行了一礼,然后道:“官家,太子殿下虽然年轻,然而已经在军中有了足够的历练,河北河东之地,处处都有他奋战的身影!同时太子练出来的荡寇军,也在战场上有着巨大的功绩,就连金人最精锐的铁浮屠,也挡不住荡寇军一击!太子殿下是储君,也是未来的官家,自然不虞有藩镇的嫌疑,臣请求让太子出任河北方面的镇守,管理当地军民!太子威名,就算是金国也知晓,有他在河北之地,金人必然不敢南望半分!”
    百官都吓到了。
    什么?太子去河北镇守当地?
    百官哪个不是对历史精通的,河北之地,那就是卢龙三镇的核心啊!安禄山怎么把大唐搅得天下大乱的?不就是靠着河北之地?
    好嘛,白时中都还只是暗搓搓的说赵谌是李世民,你这倒好,这是要把太子往安禄山的位置上放啊!
    你王宗濋是吃拧了吗?
    不过转念仔细想想,这还真是个不错的提议。
    藩镇确实是大忌,可是如果掌握这个藩镇的是太子,那就不一样了,就好像太祖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太宗赵光义就是开封府尹,掌握汴梁附近的所有军政民政,也是很要害的地方,太祖因此有什么不安了吗?
    太子是法理上的储君,就算在河北之地掌控了军政大权,他有必要多做点什么吗?等着即位不就是了!
    更何况,南边还有个太上皇……
    政治性敏感都很高的大臣们,立即就想到了这样做的好处。
    能够让官家在外有一个坚定的外援,只要父子一体,那就没人敢轻举妄动,太子正好在军中有威望,镇守河北的话,也能够对金人形成威慑,总比让任何一个武将去镇守河北要好得多。
    在那个位置上,除了太子这种迟早会当皇帝的之外,其他人都难免会滋生野心。
    唯一的问题,就是官家会不会在心里有什么想法。
    虽然说疏不间亲,可是还有三人成虎呢!
    只不过再看看出来提议的是王宗濋……
    那没事了。
    谁都知道王宗濋没什么根基,也没什么能力,能当三衙之首,最关键就是因为他是官家的舅舅,是官家最信得过的人。
    他现在站出来说话,那必然是得到了官家的首肯啊!
    官家自己都不介意,那就是最好的办法了啊!
    “下官认为,此事甚是妥当。”李纲思索一会之后,果断出列支持。
    赵桓立即是龙颜大悦。
    这个李纲,虽然有时候说话不好听,可是还是很拎得清的嘛!
    其他宰执相互看看,他们在这方面的利益倒是相同的,那就是太上皇那一系的人,绝对不能回来!
    不管他们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的位置,都不能容许这一切的发生!
    那支持赵谌出镇河北,也就成了一个优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