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色:前景色:字体:[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523章 风火山林
作者:九年公子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最新章节     
    史文恭在火王吕郭邓五员大将的护卫之下,屹立在城头,双眼如同夜空中的寒星,不断地在城头之上来回观察着战局。
    他的眼神犀利而敏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这混乱的战场之中,有四员小将的勇猛表现,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落入了史文恭的眼中。
    这四员小将手中所用兵器皆是有几分相似之处,并非是长相相似,而是兵器的数量。
    一位使双刀,那双刀在他手中挥舞得虎虎生风;
    一位使双剑,双剑闪烁着寒光;
    一位使双枪,双枪舞动,气势非凡;
    一位使双戟,双戟沉重而有力。
    他们的招式攻守之间虽然有些略显青涩,毕竟年纪尚轻,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但却一个个悍勇无畏,浑身散发着一股勇往直前的气势,颇有几分威势。
    年龄倒是相差无几,看模样都在十六七岁上下,青春的朝气与战场上的硝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中有二人模样上还有个五六分相似之处,犹如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史文恭一看就知道,这四员小将定是刚从讲武堂内出来不久。
    当下,便对着一旁的擎天铜柱王良出声问道,声音低沉而有力:
    “王良,这四员小将可是出自讲武堂?看起来倒是有些面生。”
    王良闻听其言,顺着史文恭所指的方向,一一仔细看去。
    目光在四员小将身上扫过,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然后对着史文恭恭敬地说道:
    “梁王所说不差,这四人都是出自于讲武堂。
    正是前段时间随着锦鳞蟒马元所派来的新兵一同前来的。”
    听完王良所言,史文恭微微点了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这四人所用兵器,倒是颇为有趣,所用的皆是双手兵刃,攻守之间也颇有章法。
    隐隐约约招式之上还有几分相似之处,想来传授这四人武艺之人,在我大梁之内,唯有王进有其能了。”
    此言一出,身边几人皆是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
    王进不仅实力高强,在教授徒弟方面更是有一绝。
    从九纹龙史进身上便可见一斑。
    如今,其基本上常驻于青州讲武堂之内,每天都不辞辛劳地教授孩童武艺,为他们开蒙。
    这份机缘,即便是朝中诸将,也皆是艳羡不已,毕竟能得到王进亲自教导,那是何等的幸运。
    紧接着火万城便一一指向那四员小将,热情地为史文恭介绍道:
    “梁王,那用双剑的是朱贵之子朱雄,用双刀的是朱富之子朱杰,用双枪的黄信之子黄彦,用双戟的是李云之子李毅。”
    史文恭闻言,这才恍然大悟:
    “我说怎么瞅着那二人,有个五六分相似之处,原来却是堂兄弟两个。
    老子搞情报,儿子当起了武将,当真是有趣。
    我看这四人武艺已然不亚其父了,此番好好磨练磨练,日后皆可堪当大用。”
    这场攻城之战,从天明打到了天黑,太阳从东边的天际缓缓升起,又在西边的山峦落下,可战斗的硝烟却始终弥漫在三河县的上空。
    贺重宝三万兵马损失近万,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城墙之下,鲜血将土地都染成了暗红色。
    然而,辽军却仍旧是毫无进展,仅有几次打上城头,也皆被城中将士奋勇镇压了下去。
    朱雄,朱杰,黄彦,李毅等四员小将,更是在此战大放异彩。
    在其余军中诸将有意的安排之下,四人各自守在城头之上,奋勇杀敌。
    双刀疾如风,朱杰挥舞着双刀,攻势迅猛,快如闪电,所到之处,辽兵纷纷倒地;
    双剑徐如林,朱雄的双剑攻守有道,循循而进,每一次出剑都恰到好处,令敌人防不胜防;
    双枪侵如火,黄彦的双枪杀伐凌厉,势如烈火,枪尖闪烁着寒光,刺向敌人的要害;
    双戟稳如山,李毅的双戟势大力沉,稳如泰山,每一次挥动都带着千钧之力,将敌人的攻击一一挡下。
    他们的英勇表现,看得史文恭连连称赞,不断感慨大梁后继有人:
    “好!好!我大梁有此等年轻才俊,何愁大业不成!”
    最后,在辽兵本阵的鸣金声中,那清脆而急促的声音仿佛是战败的哀歌。
    贺重宝满脸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率兵而退。
    望着三河县的城墙,眼中充满了怨恨和不甘。
    当天夜里,月色如水,洒在三河县的城墙上。
    史文恭站在城头,望着辽军大营的方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当即便令斥候司中人,将战书以弓箭射入辽兵大阵之内。
    战书在夜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如同一只黑色的飞鸟,落入了辽军的营帐之中。
    其中约定,于十日之后,与辽兵于三河县之外,决一死战,一场更为激烈的大战,正在悄然酝酿。
    在辽国的营帐之中,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
    兀颜光双手紧紧握着那份刚刚收到的战书,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目光在战书的字迹上反复游移,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眼底的深处亦有一分喜色。
    知晓这战书之中所蕴含的干系实在太过重大,绝非他能轻易决断的。
    每一个字都像是千斤重担,压得他心头沉甸甸的,心中暗自思量:
    这一战,关乎辽国的兴衰荣辱,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当下,兀颜光一刻也不敢耽搁,脚步匆匆,怀揣着战书,径直朝着大辽郎主耶律辉的营帐奔去。
    营帐之中,烛火摇曳,光影在帐壁上晃动。
    耶律辉端坐在主位之上,神色平静,却隐隐透着上位者的威严。
    兀颜光快步上前,双手恭敬地将战书呈上。
    耶律辉接过战书,缓缓展开,目光逐字逐句地扫过。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目光微微一凝,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片刻的沉默之后,他的双目仿若寒星,定定地看向了兀颜光,那目光仿若能洞察人心。
    “此战出征之前,我早已言明,”
    耶律辉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若洪钟般在营帐中回荡,
    “征战之事,尽皆由统军做主。”
    说着,他一边伸出手,修长而有力的手指轻轻捏起战书,动作不紧不慢,却透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沉稳,
    “汉人有句话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此战书我辽国接与不接,全凭统军决断便是。”
    兀颜光听得耶律辉所言,心中仿若涌起了惊涛骇浪,一股汹涌的感激之意瞬间充满了整个胸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