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好大哥
作者:笃志   血脉撒满世界最新章节     
    在狱中生下孩子后,赵美人既痛苦又愤恨,她无法承受这样的折磨,选择了一头撞墙结束自己的生命。
    赵美人离世后,刘邦心生悔意,为赵美人留下的孤儿取名为刘长,并将他交由吕雉抚养。
    之所以取名为刘长,是因为刘邦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长得像头牛一样高大强壮,威风凛凛。
    然而,刘长虽然长得雄壮威猛,却并非如刘邦所愿那般健康成长,而是心怀愤恨,怒气冲冲地长大,导致性格变得乖戾暴躁。
    生长在宫廷中的刘长,每天都能目睹审食其与吕雉之间的暧昧关系,也能看到审食其那张令人咬牙切齿的可恶脸庞。
    刘长坚信,母亲的惨死完全归咎于审食其没有在吕雉耳边替她说好话,于是将所有的怨恨都倾注在审食其身上。
    当仇人相见时,刘长心中的怒火愈发旺盛,双眼几乎要喷出火来。
    尽管刘长年幼,但他稚嫩的胸膛已经容纳不下这份仇恨,然而他又无力斩杀审食其以泄愤。
    话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便将其地封给刘长为淮南王。
    吕后当政时,吕氏家族权势熏天,刘长只能忍气吞声,无法报复。
    后来刘恒即位,刘长自恃与刘恒关系亲近,骄纵之气日益增长,变得目中无人,不可一世。
    刘恒生性仁爱,怜悯刘长身世悲惨,遭遇不幸,所以对他十分宠爱。
    然而,刘长却肆意妄为,不遵守国法,刘恒对此视若无睹,使得刘长越发骄横跋扈。
    大臣袁盎曾经劝告刘恒要严格管束刘长,但刘恒并未听从。
    公元前177年,也就是文帝三年,刘长进长安朝拜。
    刘恒亲自带领刘长一同出城狩猎,并特意安排刘长与自己同乘一辆车。
    刘长亲近刘恒,强调血缘关系,对刘恒以“好大哥”相称,二人关系亲密无间。甚至连薄姬也对他畏惧三分,不敢轻易得罪。
    打猎回来后,刘长并没有回自己的府邸,而是直接来到了审食其的府上。
    审食其一看到刘长来了,赶忙出门迎接,但还没来得及开口,刘长就从袖子里掏出一把金椎,猛地刺进了审食其的胸膛,审食其当场毙命。
    当初刘邦进入关中的时候,曾经和百姓约定:“杀人者,死”。
    所以刘长让手下人将自己绑起来,前往未央宫向刘恒请罪。
    刘恒看着眼前袒胸露背、五花大绑的刘长,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怜悯之情,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他。
    这时,刘长对刘恒说,他之所以要杀死审食其,有三个原因。
    首先,当年他的母亲因为张敖的事情被逮捕入狱,而审食其身为吕雉的宠臣,却没有尽力劝说吕雉释放她,导致他的母亲最终惨死狱中。
    其次,刘邦最宠爱的姬妾戚夫人和爱子刘如意母子二人遭受残害,无辜被杀,而审食其却没有劝谏阻止,这也是一种罪过。
    第三,吕雉擅权,吕氏作威作福,危及刘氏,审食其不谏,又犯不谏之罪。
    作为宠臣,在吕雉擅权期间,审食其不仅犯不谏之罪,还犯了为虎作伥之罪。
    见刘恒面露宽缓之色,刘长知道“大哥哥”心有赦免之意,立刻大声说:“我替天下人诛杀贼子,为母亲报仇,天经地义。”
    心软的刘恒同情刘长的遭遇,怜惜他的用心,顾念他是唯一存活的弟弟,便赦免了他的罪,放他回淮南。
    刘恒虽然赦免了刘长,但对他的行为感到不满和担忧。于是,刘恒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约束刘长,以免他再次犯错。
    首先,刘恒派遣使者前往淮南,告诫刘长要遵守法律和礼仪,不得再做出类似的事情。
    同时,他也下令加强对淮南国的监管,确保刘长不会再次挑衅中央政权。
    其次,刘恒开始考虑如何处理与刘长之间的关系。他明白,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
    最后,刘恒希望通过这件事情,让其他诸侯王看到自己的宽容和大度,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
    这样一来,他就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总之,刘恒在面对刘长表现出了一定的仁义。他既赦免了刘长的罪行,又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约束他的行为。
    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刘恒的仁爱之心,也体现了他作为皇帝的宽容。
    刘兴居有两个哥哥,他们三人继承了父亲刘肥富庶的七十城,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再加上大哥刘襄的野心勃勃,二哥刘章的勇猛无畏,以及他本人的任劳任怨,这样的组合本应能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身居高位,扬名后世。
    可惜的是,命运弄人,偏偏遇到吕氏家族专权擅势,而他也被迫迁居长安,受封东牟侯,处处受到限制。
    在酒宴上,刘章毫不畏惧地挑战吕雉,最终成功诛杀吕产,这一壮举让刘兴居对他心生敬仰之情。
    于是,他与二哥刘章商议,由他们兄弟俩在长安起事,同时让大哥刘襄领兵西进,共同诛灭吕氏一族,抢夺皇位。
    然而,事情并未如他们所愿。刘章过于勇猛,竟然一举铲除了吕禄和吕产,导致长安无法燃起战火。
    长安没有战乱,刘襄就失去了进兵的理由,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军队悻然返回齐国。
    随着援兵的撤离,他们兄弟俩的势力受到了极大削弱,彻底沦为周勃等人手中随意把玩的玩偶。
    首先,刘襄的皇位梦想被刘泽等人几句话轻易破灭,将其逼入绝境,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其次,周勃曾答应给予刘襄的赵王和梁王封号,如今却被刘恒毫不客气地分给了刘遂和刘揖,这让刘襄感到极度愤怒。
    最后,苦苦等待了两年之久,刘恒只给了刘襄一个济北王的称号,并从齐国割出一郡作为他的封地。
    面对如此不公待遇,刘襄心中充满了怨恨。
    人生苦短,机遇稍纵即逝,而怨恨则如同黑白无常一般,时刻催促着人们走向死亡。
    经历了这三件大事之后,曾经权势滔天的刘襄最终含恨离世,紧接着,英勇无畏的刘章也追随刘襄而去,只剩下他独自一人。
    刘恒将他视为一枚可以随意摆布的棋子,但他并不甘心成为别人的工具,他渴望拥有整个棋局。
    刘兴居从不相信命运,他只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决心。
    吕氏家族曾经权势滔天,手段狠辣无比,但他们三兄弟仍然能够内外夹击,一举将其铲除。
    刘兴居沉浸在过去的辉煌成就中,坚信那已经消逝的神话终究会再次降临。
    然而,刘襄和刘章相继离世,这让刘兴居深感懊悔。
    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更早地采取行动,而不是犹豫不决。
    两位兄弟的离去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能再继续等待下去,必须立刻起兵造反。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北方的烽火熊熊燃起,刘兴居高举造反大旗。
    匈奴人经过长时间的休整,手痒难耐,右贤王率领大军南下侵扰上郡(今陕西延安市),边境局势紧急。
    刘恒迅速做出反应,派遣灌婴带领八万五千名精锐士兵,急速奔赴前线。
    同时,刘恒亲自督军,以鼓舞士气,并犒赏军士们。
    此刻的灌婴,身兼太尉与丞相二职,位高权重,显赫无比。
    刘恒派遣如此重要的人物出征,其目的唯有一个:展现大汉的神威。
    自从大汉建国以来,匈奴蔑视汉朝无人,屡次侵犯边境,汉朝百姓忍受着这口气已经很久了,渴望着反击报复。
    先是刘邦被困受辱,紧接着是循环往复的和亲之耻,仁慈宽厚的刘恒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耻辱,这次出征必定要报仇雪恨。
    由于刘恒和灌婴在外征战,刘兴居认为汉军与匈奴将会陷入苦战,无法回头保卫长安。
    汉军刚刚离开长安,刘兴居立刻起兵,企图夺取荥阳。
    荥阳是通往长安的关键地点,刘兴居野心勃勃。
    然而,右贤王在边境掠夺一番后,见到汉军逼近,如狂风扫落叶般迅速撤退北方。
    树立功勋、扬名立万的机会就这样溜走了,刘恒感到十分失望。
    大军调动,虽然没有真正交战,但既然匈奴已经撤军,汉军自然可以说是胜利而归。
    刘恒来到太原后,开始论功行赏,犒劳群臣。
    无论有没有实际战斗,只要大军调动并取得胜利,封赏总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皇帝就显得不够称职。
    刘恒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经常进行封赏。作为君王,如果希望朝臣以忠诚之心对待自己,那么他也应该以君主的礼仪对待朝臣。
    刘恒当上皇帝后的原则就是:以礼相待,朝臣们才会效命。
    然而,身在太原的刘恒突然接到了一份紧急奏报,得知刘兴居起兵造反,并企图夺取荥阳。
    刘恒毫不犹豫地拔出利剑,匈奴刚刚败退,剑还未入鞘,刘兴居竟敢造反!
    刘恒的剑刃必将指向刘兴居。刘兴居因为封赏太少而怨恨刘恒,刘恒则更因为他们三兄弟妄图争夺皇位而痛恨他们。
    如今,三个兄弟已去其二,刘恒决定做个好人,送刘兴居最后一程。
    刘恒当机立断,命令灌婴带领军队返回长安,负责守卫皇宫;另外派遣了一支军队驻扎在荥阳,以阻止叛军的前进;最后派遣柴武率领十万大军,直接攻打刘兴居。
    刘恒内心只希望能够击败匈奴,而不愿意杀害刘兴居,因为打败匈奴可以立下赫赫战功并声名远扬,但杀死刘兴居却难免会留下不好的名声。
    刘恒回到长安后,立刻向全国发布公告:“刘兴居违背道德背叛皇上,罪恶滔天,死有余辜。
    济北国的百姓们,无论谁诛杀叛军都将得到奖赏;曾经跟随刘兴居起兵造反的人,只要及时悔改,都可以得到赦免。
    但如果执迷不悟,等到大军到来,攻破城池之后,必定会玉石俱焚。”
    这个布告一经发出,叛军内部立刻陷入混乱和动摇,士兵纷纷逃亡或投降。
    刘兴居见大势已去,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正是刘恒巧妙运用心理战术所取得的胜利。他看清了人心的复杂性和对名利的追求,通过发布这样的布告,成功地分化了叛军,削弱了他们的士气,并让自己的军队在道义上占据优势。
    同时,也展现出他作为皇帝的果断。
    刘兴居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没有意识到刘恒所治理的天下已经与吕氏家族统治时期的天下截然不同。
    吕氏家族的暴政和恶行引起了天怒人怨,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而刘恒施行广泛的仁德之政,受到朝廷内外的称赞和拥护,没有人再有二心或怀有异志。
    刘兴居之所以选择造反,并不是因为刘恒对他不够好,而是因为他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吕氏时代,无法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话说这世间有两个人能够扛起巨鼎,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另一个则是淮南王刘长。
    他们二人皆是力大无穷之辈,令人心生敬畏。不过,项羽身上散发着一种王者霸气,而刘长却显得有些暴戾乖张。
    刘长身材高大魁梧,肌肉发达,力可拔山。他曾诛杀审食其,汉文帝刘恒对此并未深究,反而赦免了他。
    这一举动让人们对刘长的畏惧之情愈发加重。据《汉书》记载:“自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
    也就是说,连刘恒的母亲薄姬和儿子刘启都对刘长心怀忌惮。
    由此可见,皇室宗亲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朝臣和平民百姓了。
    被刘恒赦免后,刘长带着满腔的愤恨和不甘回到了淮南。
    他心中明白,虽然这次逃过一劫,但他与刘恒之间的兄弟之情是无人能比的。
    然而,对于一个像刘长这样的暴力分子来说,内心的愤怒只会让他变得更加疯狂和极端。
    回到淮南后的刘长,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愈发嚣张跋扈。
    他深知自己犯下了杀头大罪却能平安无事,这让他对自己的权力产生了更大的自信。
    他不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连朝廷的律法都敢公然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