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战败的消息
作者:锋陈   开局救了诸葛亮,刘禅爱死我了最新章节     
    “如果蜀军走南崤道呢?我们的计划岂不全盘落空!”司马昭提出自己的担忧。
    众将纷纷转头望向司马懿。
    司马懿笑了笑道:“没错,是有这种可能,我们可以双管齐下,兵分两路,燕王和我分别带领一路人马分别在南崤道和北崤道选择最适合伏击的地段提前埋伏好,修筑工事,以重创蜀军!”
    “好!既然决定在南崤道和北崤道设伏,我宣布!”随着曹宇站起身,众将纷纷起立,神情严肃。
    “大都督带领司马昭、文健、乐綝、徐盖和郝凯五将,率领六万兵马,在北崤道选择合适的地点设伏!提前修筑工事,务必重创蜀军!”
    “得令!”司马懿和其余五将抱拳应诺。
    “本王带领大将军曹爽、夏侯玄、夏侯衡、曹震和曹楷五将,率领六万兵马,在南崤道选择合适的地方设伏!也要提前修筑工事,务必重创蜀军!”
    “得令!”曹爽等五将抱拳应诺。
    曹宇又转头望向郝凯道:“郝将军,你父亲郝昭将军,在七年前坚守陈仓城,以千余士卒驻守陈仓城,居然成功抵挡了蜀军数万将士的轮番进攻。”
    “二十多天后,曹爽将军的父亲曹真大将军派费曜将军率领援军赶到陈仓城,诸葛亮才不得已撤军退回汉中,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我现在给你一万兵马,负责坚守潼关,如果实在守不住了,你可以撤军与大都督会合,你要充分利用城内的百姓帮助你守城啊!”
    “得令!”郝凯抱拳应诺。
    然后众将聚在一起商议在南崤道和北崤道设伏和修筑工事的具体细节。
    ······
    魏国朝堂。
    长安城被攻陷,司马懿大军逃至潼关,接着潼关的曹爽大军中计,死伤过半的坏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魏国朝堂。
    魏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下水来。长安城失守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得每位大臣心头一颤,而紧接着潼关之战的惨败,更是让这份沉重添上了几分绝望。
    曹睿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铁青,双眸中燃烧着愤怒与不甘,嘴唇因极力控制情绪而不自觉地抽搐着,仿佛连语言都成了奢侈。
    尚书令陈群,这位老臣面容严峻,他缓缓走出列班,躬身行礼后,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陛下,国难当前,非责难之时。大都督司马懿虽一时失利,但其忠诚与能力素来为朝野上下所公认。此时应速速调兵遣将,共克时艰,而非沉溺于悲痛之中不能自拔。”
    文武百官纷纷颔首表示赞同。
    东中郎将蒋济紧随其后,他的语气中既有责备也有期许:“陛下,胜败乃兵家常事,曹爽将军忠诚可靠,此次中计,亦属不幸。臣请陛下念及往日其父曹真大将军之战功,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下令燕王曹宇和司马懿加强潼关的守卫,以防蜀军乘胜追击。”
    曹睿垂头丧气地点点头,望向蒋济。
    驸马都尉贾穆,贾诩的长子,以其一贯的睿智,分析道:“陛下,人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若此时严惩大都督和大将军,恐怕会寒了将士之心。当务之急,是激励士气,共同抵御外侮。”
    “因此,陛下,微臣认为此时应从曹仁之子曹泰将军镇守的幽州和李典之子李祯将军镇守的冀州各调五万人马,还有足够的粮草军械送往潼关,全力支援燕王曹宇和大都督司马懿守卫潼关。”
    “微臣听说本来蜀汉丞相诸葛亮就足智多谋,大都督并非其对手,不得已之下,只好经常坚守营寨,担心出战会中其奸计,如今诸葛亮又有田英相助,此人熟读《孙子兵法》,精通谋略,修筑栅栏和高台就是他的主意。”
    曹睿望了贾穆一眼,有些疑惑地道:“修筑栅栏和高台真的不是丞相诸葛亮的主意?”
    尚书令陈群郑重地道:“陛下,我也认为不是丞相诸葛亮的主意,理由如下,昔日诸葛亮二次北伐时,郝昭将军才率领千余魏军坚守陈仓城,而诸葛亮有几万大军,轮番攻城达二十多天,陈仓城居然固若金汤。如果此时田英在的话,修筑栅栏和高台,陈仓焉有不破之理?”
    众臣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尚书郎张缉则是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劝慰:“陛下,大敌当前,我们需团结一致,方能转危为安。大都督司马懿与燕王曹宇皆是国家栋梁,此刻更需他们携手作战,而非相互猜忌。”
    曹睿苦笑一声,道:“燕王曹宇是我叔叔,大都督司马懿足智多谋,都是朕倚仗的顶梁柱,我自然希望他俩团结一致,共同辅助朕平定天下。只是,长安城已经陷落,而潼关之战大将军曹爽又大败而归,朕心里堵得慌啊!”
    吏部尚书荀顗闻言,极力安慰魏主曹睿道:“陛下,事已至此,难过也无济于事,当务之急,宜全力支持燕王曹宇和大都督司马懿合力守卫潼关,伺机再攻取长安,进而夺取雍凉二州。”
    “我赞成贾穆的建议,赶紧从幽州和冀州各调五万人马,还有足够的粮草军械送往潼关,而不是纠结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我相信,历史会铭记每一位为国捐躯的勇士,也会原谅一时之失。让我们携手并肩,共渡难关。”
    曹睿略作沉吟后点点头道:“贾爱卿和荀爱卿所言在理,朕过会儿就下旨,务必保证潼关的人马、粮草和军械不短缺!”
    黄门侍郎华周,年轻而充满活力,他激昂地说道:“陛下,胜不骄,败不馁,乃我辈应有之态。臣愿领命前往幽州和冀州分别向曹泰将军和李祯将军传旨,保证完成陛下交给的任务,誓死保卫我大魏江山!”
    曹睿微笑着点点头,道:“华爱卿忠心可鉴,此事就交给你了!”
    廷尉钟毓,以法律为准绳,却也不失人情味地劝慰道:“陛下,法不外乎人情。在此危难之际,更应彰显陛下宽宏大量之德,以安人心,稳社稷。因此,微臣认为,宜让大都督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戴罪立功,以功抵过,方能激励我大魏将士奋勇向前,保卫潼关!”
    曹睿闻言欣慰地笑了。
    司徒董昭,言辞恳切,眼神坚定:“陛下,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臣等愿与陛下同舟共济,共谋复国大计。陛下有任何差遣,臣万死不辞!”
    曹睿明白董昭的忠心,也微笑着点点头。
    一番劝慰之下,曹睿的心情逐渐平复,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坚定而有力:“众卿所言极是,朕一时冲动,险些误了国家大事。即刻起,传令全国,全力备战,誓要夺回失地,保我大魏江山永固!”
    随着曹睿的一声令下,朝堂之上重新焕发了生机与希望,大臣们纷纷领命而去,誓要以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份信任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