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贞观之治,不世之功
作者:第二艺术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最新章节     
    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们的亲信们,在看到李世民将会建立如此功绩时,心中的不妙难以言喻。
    他李建成真的还有人心基础战胜李世民获得皇位吗?
    如果是他做了皇帝,能建立比李世民还要重大的功绩吗?
    这个概率貌似并不大。
    在大唐的统一战争中,他作为太子拥有更多的资源,掌控了更多的兵马,可仍然没有建立比弟弟李世民更多的战功。
    相同条件下,他又如何有自信比李世民还要强?
    皇位之争,他怕是要落败了。
    如果注定落败,自己能甘心放弃太子之位,去保全儿子家人安享富贵太平吗?
    ……
    【东突厥被大唐纳入统治后,李世民没有采取赶尽杀绝或歧视的态度,而是“全其部落,顺其土俗”,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还选拔了一些突厥首领入朝为官。
    这种包容的政策和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也为唐朝赢得了周边各族的拥护和尊重,自此西北各蕃邦都请求为大唐皇帝李世民上尊号曰“天可汗”。
    李世民也由此说出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之后的贞观之治也渐渐有了盛世的雏形。
    李世民用人唯贤、纳谏如流,科举制的坚定实行,也让大唐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基层人才。
    大唐的天下开始得以吏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富足、文化兴盛、疆域辽阔、民族和睦。
    同时同时贞观之治下,大唐鼓励商业贸易,设立广州、泉州等对外贸易港口,与东南亚、南亚,甚至中东地区都有贸易往来,大为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丝绸之路也得以在贞观之治时期重新恢复畅通。
    大唐以其开明大度的对外民族态度,领先世界的文明成果,强大无比的国力实力,受到诸国来朝。
    根据《唐六典》,向唐帝国朝贡的国家累计多达三百余。
    唐朝时期无比强大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受到众多国家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认可,诚愿与之建立朝贡关系。
    中原王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已成就如此大唐的李世民仍没有止步于此。
    在经过足够的筹备之后,大唐开始迅猛地向外扩张。
    公元634年,盘踞河西走廊南侧,扼守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吐谷浑,因其不肯向大唐朝贡称臣,并出兵袭击大唐边境地区。
    于是李世民命令时年六十四岁的李靖为主帅,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等为大总管,各率军队分途讨伐吐谷浑。
    历时一年后,公元635年,唐军大举击败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容伏允在逃亡过程中自缢而死。
    伏允死后,他的儿子慕容顺率众投降于唐军,从此吐谷浑纳入大唐版图。
    而在大唐蒸蒸日上,李世民付诸自己的雄心壮志之际,李渊去世,次年长孙皇后也身患重病离世,年仅36岁。
    疼爱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相继离世,这让李世民伤心不已。
    长孙皇后十二岁时就嫁给了十五岁的李世民。
    长孙皇后温良俭让,贵为皇后却无欲无求。
    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置全家于不测之险时,长孙氏也一直坚定站在李世民身边。
    长孙皇后也与曾经的独孤伽罗一般,深知外戚权力过大对于王朝的危害,因此一直反对给长孙氏族人过多的权力和赏赐。
    当他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大功,李世民欲意提拔长孙无忌为宰相时,长孙皇后竟能抛开家族利益多次阻止自己的哥哥成为宰相,以免外戚势力过大。(三省最高官职皆可称宰相。)
    斯人已逝,李世民仍然要继续为大唐履行他的责任。
    公元640年,位于西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国家的高昌国,与大唐关系恶化,阻碍了唐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李世民命侯君集率军讨伐高昌。高昌国王麴文泰听闻唐军来攻,惊惧而死,其子麴智盛继位后投降。
    唐朝随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唐朝的疆域向西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公元641年,年仅16岁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
    这位饱读诗书容貌秀美的宗室之女,为了大唐和吐蕃之间的和平,从长安西行三千余公里到达吐蕃都城逻些(后世拉萨),此后文成公主一生都没有再回过大唐。
    公元643年,魏王李泰深得李世民宠爱,于是李泰暗中产生了夺嫡的想法。
    太子李承乾见李泰势力越发壮大,心中恐惧和愤恨交织,最终走上了谋反之路。
    他暗中派人刺杀李泰,但计划失败,勾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以及侯君集等人起兵逼宫,但因泄密,政变尚未发生就被李世民镇压。
    李承乾因政变被废除太子之位贬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郁郁而终,年仅二十六岁。
    作为李世民弟弟的李元昌,被赐令自尽。
    作为大唐开国功臣,并立下赫赫战功的侯君集,被下令处死。
    其余参与政变的官员,也都或处决,或流放。
    李世民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晋王李治作为太子。
    公元644年,因高句丽联合百济,意图吞并大唐的附属国新罗,李世民决定亲自领兵讨伐。
    历时七个月大败高句丽,斩杀和俘虏敌军多达十余万人,但在围攻安市城时久攻不下,加上冬季来临,唐军适应不了北方寒冷的气候,且后勤补给也出现问题,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军。
    虽然此战没能一举消灭高句丽,但被极大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在二十多年后被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派兵成功消灭,将广阔的辽东和高句丽纳入唐朝版图。
    公元646年,李世民派遣李积、李道宗消灭薛延陀。
    同年西突厥内乱,乙毗射匮可汗为了得到唐朝支持,将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之地赠送给了唐朝,唐朝在此设立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大据点,史称“安西四镇”。
    至于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或部落,如南诏国等,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小规模的冲突或摩擦,但因其弱小,并无具体的征讨记载。
    唐朝在西南地区主要采取羁縻政策,通过册封当地的首领、设立羁縻州等方式来维持统治,这种方式既可以保持当地的相对自治,又可以使唐朝的影响力渗透到西南地区。
    李世民在位期间,大唐疆域扩张到了八百万平方公里左右。
    东至大海,西抵安西四镇,北达贝加尔湖,南至交趾(今越南)。
    经过三十余年的繁荣发展,大唐从统一之初的800万人口,到贞观末年,公元648年时,人口已经增长至1440万。
    也得益于贞观之治打下的盛世基础,大唐巅峰时期的人口,将达到5288万。(因为唐朝对户籍登记管理较为宽松,现代史学家估算唐朝巅峰真实人口数量可能在7000万到8000万之间。)
    半生戎马,半生治国的李世民,最终在为大唐立下众多不世之功后,于公元649年病逝,终年五十一岁。
    李世民即位之前,率领唐军统一天下,即位之后开创贞观之治,使大唐走向繁荣昌盛,也让大唐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