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速度已经算是快了,在东北极寒条件下待过的人应该知道,在零下几十度的夜晚把老式卡车启动要费多大的劲。
倒霉的第一中队士兵,顶着寒风,听着军官强调的奇怪要求,怀着忐忑的心情抱着防毒面具冲向了神秘的平房区。
做出同样选择的也包括周边的其他日军部队,在得到大田一男报告731遭受袭击后,关东军司令部立刻向周边部队下达了各自派出一个中队的士兵快速增援的命令。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关东军司令部是知道731部队是干啥的。
现在731部队所有对外通信全部中断,这就是意味着731部队现在所处的形势不妙,谁也不敢保证现在731部队现在的现状如何。
细菌弹仓库有没有意外泄露,病毒实验室是不是还完好?
要是真泄露了,把周边的部队全调上去,要是部队发生大规模感染,那不就是完犊子了吗!
只能是在外围快速建立封锁线,并各自派出一支小股部队往731部队支援。
731内部这边,住的低楼层的军官公寓的尾上正男中尉在听到枪声后第一时间就从窗口跳下,连棉衣都没来得及穿,一路躲避跑到731部队的兵营。
看着眼前在宁静的军营,尾上正男中尉不满的嘶声大喊道:
“八嘎,你们都没有听到枪声吗?还在睡!快起来迎敌!”
可回应他的却是死一般的宁静,尾上正男意识到不对,直到枪声响起到现在为止起码也有十几分钟了,怎么几百人的作战部队一个都没出现。
当尾上正男中尉小心的来到静悄悄的士兵营房,不满的一脚踹开宿舍门时,一股刺激的气体直冲尾上正男的口鼻,同时大通铺上如同烂肉一般,各种扭曲的人形物体正在往外冒粘稠的黄色液体。
“啊!”
饶是尾上正男中尉是一名标准的武士道精神培养出来的军官,此刻也被吓得如同女人一般高声尖叫。
作为专门培养出来使用毒气和细菌作战的军官,他一眼就看出了发生了什么。
只不过之前这些发生在那些马路大身上,现在发生在日军自己身上而已。
还没等尾上正男中尉说什么,身后出现一个戴着黑色头套的男人果断的端起带着瞄准器的莫幸纳甘步枪,一枪击中了尾上正男中尉的脑袋。
年轻的鄂伦春猎人李元宝抱着自己的宝贵狙击枪冲向了下一个任务点。
“机动1队,迅速前往4号楼和5号楼之间的空地,有四名猎物逃脱!”
“机动2队,有四名长枪猎物从9号楼的旁边的围墙处试图翻进来,解决他们。”
。。。。。。。。
“所有小队注意,日军援军已经出动,加快动作!”
马良利用无人机的红外功能实时定位,将731外围幸存的警戒兵力的各个动作和内部各种聪明警觉的漏网之鱼的位置,通过广播通知机动小队前往处理。
好在731部队为了保密,修建了高大厚实的围墙将整个区域都围起来,只要守住关键入口,一时半会没有问题。
马良这边一边时刻盯着无人机的画面尽可能的高效调度手里的有限的兵力,另一边通过架设好的单兵电台,实时的了解周边日军的调动动态,确保在日军完成对整个平房地区封锁前撤离。
远东军司令部,大半夜被叫醒的远东军司令在听手下情报官员汇报:
“司令,根据我军电台监测人员报告,关东军的电台半夜突然开始大规模联络,部队也开始大规模的调动,据我们在哈城的一个一个秘密电台报告,整个哈城的日军都在做紧急动员。”
远东军司令思考了一下,有些疑惑地说:
“难道这群小矮子还没死心?夏季没有打赢我们,要在冬季再试试我们的社会主义铁拳?”
情报官员此时也不敢肯定,谨慎的说:
“从现有的情报来看,不排除这种可能,关东军一直对在诺门战役中输给我们耿耿于怀,一直在紧锣密鼓的积蓄力量。”
远东军司令此时也不敢赌日军是不是大半夜抽疯了真要进攻,还是大半夜搞演习,想了下立刻下令:
“命令:所有前线部队一级战备,所有军车坦克全部热启动待命,所有战斗机开始加载油弹,随时待命!”
“另外让国际那边问问对面的抗联,他们的情报很多时候比我们还要准,问问对方是什么情况。”
远东军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军营里上千辆坦克发动机轰鸣声根本藏不住,让原本准备从兵力最多的边境调兵封锁的关东军顿时吓住,不敢继续调兵。
也开始做起了全面战备工作,双方刀枪都上膛的时刻紧盯对方。
关东军司令部,新上任的司令官听到前线远东军已经开始全面战备动作,顿时大骂道:
“八嘎,一定是远东军派出精锐偷袭了石井部队!除了关东军,我想不出还有谁有这个实力能在重重保卫下偷袭3000多人的石井部队,让石井部队连请求战术指导的电报都发不出。”
日军在诺门战役中大量使用了细菌战,发射了大量的细菌陶瓷炸弹,给远东军造成了一定伤亡,这也是石井四郎受到关东军表彰的原因。
当石井部队受到攻击,几乎所有关东军高层第一个想到就是对面远东军的报复。
发了一通脾气后,关东军司令官问一旁的参谋长:
“最近的支援部队要有多远才能到达?我要知道石井部队现在的最新情况。”
关东军参谋长接过手下参谋人员递过的纸条,汇报道:
“石井部队周围的部队都按照命令派出一个中队乘坐汽车前往支援,最近的大田大队的那个中队按照时间来算,还有30分钟就能赶到石井部队,其余部队的支援部队到达时间还有一个到三个小时。”
由于731是个大毒窟,不可能将其他部队摆的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