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大爷已然表态,我这个二大爷岂能落后,我也捐出十斤棒子面!”
当刘海中和易中海捐出十斤粮食的消息传开,阎埠贵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
身为院子里的三大爷,他的家境并不如易中海和刘海中那般殷实。
刘海中和易中海,一个是七级钳工,另一个六级锻工,均是重体力劳作者,生活自然富足。
而阎埠贵,仅是一名红星小学的语文老师,脑力劳动者,粮食配给本就有限,还需养活一家老小。
每月,他都不得不将白面换成棒子面和白薯,方能勉强维持生计。
此刻,易中海和刘海中的目光都聚焦在阎埠贵身上,连在场的其他住户也都看向了他。
这使得阎埠贵如坐针毡,面色通红,最终咬牙道。
“我家只能捐出三斤白薯了!”
听到此言,傻柱心中不满,不禁出声质疑。
“三大爷,您这也太节省了?”
“一大爷和二大爷都捐了十斤棒子面,您却只拿出三斤白薯?”
“傻柱,你莫要多言!”
“捐多捐少皆出于个人心意,三斤白薯也是粮食,能支撑两天呢!”
“你若不满,大可自己捐出!”
原本阎埠贵就心疼这点粮食,被傻柱这么一说,更是气上心头。
傻柱被这番话堵得哑口无言。一旁的杨明见状,眉头紧锁。
虽然他帮助了何大清,让对方离开了四合院,使得何雨水不再与傻柱这个哥哥一同受苦。
但傻柱的言行举止,有时确实令人难以理解。
特别是在秦淮茹的问题上,他更是表现得像个孩子。
“好了!”
易中海见傻柱一脸不悦,便出面调解。
毕竟今日是为了帮助贾家,而且他深知阎埠贵家的难处。若是把人逼得太紧,恐怕会适得其反。
“傻柱,你看你把三大爷气的,还不快向他道歉。”
“三大爷的见解,我深以为然。”杨明微微颔首,接过话题,“这捐赠之事,确实应当根据个人能力和实际情况来决定,我们只要尽到自己的心意就足够了。”
院子里的住户们听到杨明的这番话,心中的紧张情绪稍微缓解了一些。然而,随着大家纷纷拿出些许棒子面来,气氛逐渐变得有些微妙。
终于,轮到了杨明和徐慧真这一家。然而,他们两人却似乎对捐赠之事漠不关心,连眼神都没有一丝的动摇。
此景令易中海的眉头轻蹙,而一旁的傻柱则有些不满。
“这是什么意思?”傻柱忍不住问道,“杨明,徐慧真,你们夫妻二人是不是太过吝啬了?看看你们家的生活,再看看秦姐家的困境,就不能稍微帮衬一下吗?”
杨明微微一笑,看着傻柱,淡淡地说:“傻柱,你可曾听说过乐山大佛?”
“自然是听说过的。”傻柱虽然回答,但心中却是不解其意。
“那你为何不前往乐山,请求那大佛起身,让你来坐镇呢?”杨明以平静的语气说道。
傻柱被问得一头雾水,不明白杨明话中的深意,但直觉告诉他,这其中必有讥讽之意。
旁边的阎埠贵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接口道:“傻柱,杨明的意思是,既然你如此有善心,何不将你家每月的粮食都赠予贾家,再将你家的房子也让出来,让贾家有个更为宽敞的住所呢?”
这番话让贾东旭和贾张氏母子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仿佛真的在认真思考这个提议。
然而,傻柱虽名为“傻”,实则心思缜密。他怎可能因为博取秦淮茹的好感,就牺牲自家的利益?因此,他连忙摆手拒绝,心中却是暗暗告诫自己,今后不再轻易发表意见。
你以为我是傻瓜吗?那幢宅子,明明白白属于我杨家,我又怎能轻易让与他
人?
听到此言,杨明的嘴角不禁上扬,形成了一个淡淡的微笑。
既然你清楚那是你的私有之物,他接着说道,那么关于是否赠予贾家,自然应由你自己来决断。
杨明的目光在众人之间流转,然后缓缓开口:各位,我并非吝啬之辈,亦非不顾邻里情谊。但诸位皆知,我与贾家之间,有着一段难以化解的纠葛。
今日,若是换作别家求助,我或许会考虑捐赠,但若是贾家,我只能直言--绝无可能!
此言一出,不少人都露出了恍然的神情,甚至有人开始微微点头,表示认同。
他们之前被傻柱和易中海的道德压力所困扰,心中早已积满了不满。再加上杨明与贾家之间那不可调和的恩怨,他们自然能够理解杨明的决定。
而且,我还有一言要说。杨明注意到众人的反应后,继续说道,有句古话,讲的是济人须济急时无。贾家的情况,日后恐怕会频繁缺粮,难道我们要一直如此,频繁地接济他们吗?
此言一出,众人的脸色都变了。他们深知,自家的粮食也是来之不易,偶尔的接济尚可,但若是长期如此,谁也难以承受。
易中海和贾东旭、秦淮茹等人,听到杨明的话后,面色也是大变。他们原本打
算以今日为起点,逐步在院中推行对贾家的长期接济,但如今,杨明却直接将其意图公之于众,令他们措手不及。
易中海心中懊悔,早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就不该让傻柱乱说话,引来了杨明这个麻烦。他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心中的怒气,然后开口道:好了,傻柱也是出于一片好意,只是言语之间过于激动。我们今日便不再讨论此事。说完,他还特意向傻柱投去了一个眼神,示意他不要再添乱。
“傻柱,你还不赶紧向杨明表达你的歉意吗?”易中海的声音里带着几分严肃。
面对易中海的这番话,傻柱的双眼瞪得如灯笼般圆大,显然对此感到极度不情愿。
对他而言,尊严与面子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部分。要他在众人面前向杨明低头道歉,这对他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煎熬。
而杨明,洞察了易中海的意图后,他平静地回应道:“不,这就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