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两极分化
作者:天下小黑   催泪系导演最新章节     
    第759章 两极分化
    《亲爱的》的评论很多,话题热度很高,说明观众的参与度很高,或者说代入感很强。
    这一点的确是好事,而影评人方面,媒体方面给予这部影片的评价同样的是两极分化!
    尽管好评多过于差评,但是同样的也说明了,敏感题材的电影真的不好拍!
    《亲爱的》里面最大的争议没什么可说的,必然是李红琴,或者说电影的后半段!
    甚至于很多影迷们为此吵的不可开交。
    有人质疑:“影片中田鹏能清晰地和大人对话,孩子不认识人贩子杨明富,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绑回这样的孩子,李红琴这个人贩子的妻子不知道是拐来的吗?另外这孩子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完全忘掉亲生父母吗?所以,仅从电影的设定来看,说李红琴不知情,很生硬。”
    不过,有人质疑就有人反驳。
    “楼上的质疑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却是太主观了,首先,电影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李红琴真的不知情,这一点从后面,李红琴和律师高夏的对话,也可以看的出来。
    本身这就是一个让观众自己去理解的剧情!
    而且当时的田鹏不过三岁,这个年岁的孩子,被人带走,这个年岁的孩子记忆是有限的,我自己就是父亲,孩子只是放到爷爷奶奶那里一个星期,回来之后,竟然对我就有些陌生了,更不用说几年的时间。”
    还有人对吉芳是否是被拐这个事情进行质疑:“就很离谱,吉芳是不是被拐的好像很难证明吧?一个和人贩子关系很好的工友看见了?问题是这个工友看见的到底是什么,没给真实镜头,诱拐吉芳后放在工地造成弃婴的假象也很可能。李红琴所有的道德支撑都在于吉芳是被遗弃的,但这条底线电影给出的非常模糊,她男人已死,没有任何坚强的逻辑支撑,也没有直白的表述。如果吉芳有被拐的可能,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
    而且,只凭借一个人的一面之词,就可以做为证据吗?他还是在李红琴用身体作为交换之后答应作证的,这样的证据能用?”
    不过,同样的很快地就有影迷反驳。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自己觉得电影是要表达什么,就认为电影就是要表达什么的?
    电影好像也从来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吉芳是不是被拐来的。
    电影只是给了这些线索,再一个,李红琴的道德支撑?这好像也是你自己以为的吧?电影从来没有同情这个女人吧?我看到的只有各种虐,让她失去所有。
    她知道不知道,其实根本不是关键了,就像那些买孩子的家庭,这个社会还少吗?他们唯一和李红琴不同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贩子的家人而已!
    可是实际上,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电影如果直接告诉你,可能你又会说是说教了,就像结局李红琴怀孕,伱能说电影是要给予观众温暖吗?可是为什么不是更加残酷的开始?所以,不要什么都你觉得,你觉得,电影只是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并没有让我们去同情李红琴,哪怕是那个律师,之所以愿意帮李红琴,也可能只是因为,他也是罪犯的家人,感同身受罢了!”
    很快地就又有人反驳别人的反驳。
    “正如电影中所言:拐孩子是最没有人性的犯罪之一。但是请不要设定漏洞百出的洗白情节,华国的电影人就是喜欢打模糊的官腔,在大是非上也如此,反正我不说清楚,我就没有责任,怕担责任拍什么有社会责任的电影?电影这样干等于把所有的道德包袱推给了观众,让观众在条件不清的情况下自我辨识,当然这种辨识是经过电影强力诱导的。
    关于田鹏也是一样,只要电影给几分钟镜头,不论在那一时间段,交代一下田鹏初到李红琴家的情况,交代清楚人贩子是如何欺骗的,交代清楚为什么李红琴竟然能相信这么大的孩子、根本不认识她以及他丈夫的孩子、对自己家庭有记忆的孩子,是他丈夫和别的女人生的。自然就能排除道德问题,可为什么不加?这就是故意混淆视听,没有担当!”
    “我笑了,按照你这么说,拍电影,就不能有任何隐晦的镜头?只要有不明信息,就必须交代清楚?那这样的一部电影得多长?拍电视剧的时长都不够放吧?还有什么不说清楚就没有责任?有个词叫做“理解”,好吗?什么事情都要说清楚,那还是电影吗?什么事情都按照真实的来拍,那是纪录片,不是电影!真按照你说的拍了,估计你又会说,这女人是不是蠢?这么明显的谎言都能相信?
    当然,这也是我一家之言,反正我觉得,李红琴知道与否,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精髓所在!”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也不可能真的一点bug都没有,更不可能人人都喜欢这样的电影。
    争议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电影里面的24小时才给立案的情况。
    哪怕是解释了,电影里面的时间线,以及孙斌等人当初的确就是这样的遭遇,可是依然还是有人觉得电影在误导观众。
    有争议其实不是坏事,恰恰说明了,观众是认真看电影的。
    而且《亲爱的》的评分超过八分,本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争议是有,但是显然是好评多过差评。
    这对于电影的宣传来说,反而是好事。
    要知道《亲爱的》这种电影,天然的不是那种纯粹为了讨好观众赚取票房的商业电影。
    所以想要获得更高的票房,让更多的人买票观看,一定程度上的争议,反而是好事。
    因为只有有了争议,才能让电影的话题热起来,要是真的没有任何争议,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了,要么是经典之作,要么就是烂片了。
    而《亲爱的》聚焦的是打拐题材的电影,这类题材的电影,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类似的题材的电影,都和《亲爱的》前半部雷同,或者说套路是差不多的。
    重点在于一个寻找的过程。
    反而《亲爱的》备受争议的后半部分,才是有别于其他的同类型题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