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菌病campylobacteriosis
作者:望月铃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最新章节     
    弯曲菌病(campylobacteriosis)原名弧菌病(vibriosis),是由弯曲菌属细菌感染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的总称。
    各种动物(特别是牛、羊、鸡)都能罹患此病,除可引起腹泻外,还可造成牛、羊和犬的流产、不孕、乳房炎及禽类的传染性肝炎等。
    对人除可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外,也可造成流产、败血症、心内膜炎、关节炎、肺炎和脑膜炎等全身性感染。
    近年来,国内外从动物和人类分离到弯曲菌的报道日益增多。该病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较广,我国也有分布,目前该病已作为重要的人兽共患病而引起广泛重视。
    【病原】
    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共分6个种及若干亚种,引起动物和人类疾病的主要是胎儿弯曲菌(c.fetas)和空肠弯曲菌(c.jejuni),前者又分为两个亚种,即胎儿亚种(subsp. fetus)和性病亚种(subsp.venerealis)。
    弯曲菌的菌体纤细,呈螺旋形、撇形、s形和鸥形等多种形态,在老龄培养物中呈螺旋状长丝或圆球形,运动力活泼。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于培养基内添加血液、血清,有利于初代培养。对1%牛胆汁有耐受性,这一特性可用于纯菌分离。
    弯曲菌对干燥、阳光和一般消毒剂敏感,58c加热5min即死亡,在干草和土壤中,于20~27c可存活10 d,于6c可存活20 d。
    弯曲菌的抗原结构较复杂,已知的有o、h和k抗原。目前用于血清学分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根据penner依赖耐热可溶性抗原建立的间接血凝分型法,空肠弯曲菌现已有60个血清型;根据lior依赖不耐热抗原建立的玻板凝集分型法,已有56个血清型。
    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空肠弯曲菌能产生3种毒素,即细胞紧张性肠毒素(cytotonicenterotoxin, ce)、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cytolethal distending toxin, cdt)、细胞毒素(cytotoxin, c)。
    ce对热敏感,56c经30 min可使之灭活,在结构和作用机理上与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极为相似。cdt对热敏感,胰酶也易使之失活,可使细胞内camp的浓度升高,但不及ce的作用强。c不耐热,与出血性腹泻的发生有关。有人从胎儿弯曲菌分离出内毒素,可诱导体温升高,以培养液静脉注射妊娠母牛可引起流产。
    【流行病学】
    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对人和动物均有感染性,可引起绵羊地方流行性流产、牛散发性流产和人的发热,存在于流产胎盘及胎儿胃内容物,感染的人、动物血液、肠内容物及胆汁之中,并能在人、动物肠道和胆囊里生长繁殖,其感染途径是消化道。
    胎儿弯曲菌性病亚种引起牛的不育和流产,存在于生殖道、流产胎盘及胎儿组织中,不能在肠道内繁殖,其感染途径是交配或人工授精,迄今未见有人感染的报道。
    患病动物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猪、牛、鸡和犬是最为常见的传染源,牛可带菌数月甚至更长。母牛感染胎儿弯曲菌后1周,即可从生殖道黏液中分离到病菌,感染后3周到3月,菌数最多。经过3~6月后,多数母牛可自愈,但某些母牛可长期带菌。母羊感染、流产后,可迅速康复而不带菌,其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不发生交配传染。主要侵害绵羊,山羊很少发病。
    动物感染空肠弯曲菌后,可引起绵羊流产、牛“冬痢”。被感染的动物常无明显的症状,并长期携带此菌,可随粪便排菌,也可通过牛乳和其他分泌物排出,造成污染。在屠宰猪、禽和加工过程中肉品被污染,常易引起疾病暴发。鸡和猪肠道中带菌率相当高,特别是鸡,可达50%~90%,已成为本病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禽类感染本菌主要引起肝炎变化。
    (一) 弯曲菌性流产
    【临床症状】
    公牛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精液和包皮可带菌。母牛在交配感染后,病菌经10~14d侵入子宫和输卵管中,并引起阴道卡他性炎,黏膜发红,特别是子宫颈部分,黏液分泌增加,有时可持续3~4个月。同时还有子宫内膜炎,但临床上不易确诊。
    妊娠母牛胚胎早期死亡并被吸收,出现返情,不少牛发情周期不规则。有的牛出现屡配不孕,但大多数母牛可以再孕。
    有些母牛发生流产。流产多见于妊娠的第5~6个月,流产率5%~20%。往往有胎衣滞留现象。流产胎儿皮下组织的胶样浸润,胸水、腹水增量。
    绵羊通常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开始时,羊群中流产数不多,1周后迅速增加。流产率平均20%~25%,有的可高达70%。有的羊在流产前后生殖道有分泌物。大多数流产母羊迅速复愈,个别羊因死亡胎儿在子宫内滞留,导致子宫炎和腹膜炎而死亡。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暂时性不育、发情期延长以及流产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以流产胎膜制成涂片染色镜检,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取流产胎儿的新鲜材料或公牛精液、包皮黏液,母牛子宫颈黏液和阴道黏液等接种于鲜血琼脂上,在微需氧环境(10%co2、5%o2、85%h2)中于37c培养2~10d,如有疑似细菌生长,即可做进一步的鉴定。应注意与非致病性弯曲菌[如痰弯曲菌牛亚种(c.sputorum subsp.bubulus)]相区别,因其可能从牛精液、阴道黏液中分得。
    取流产牛血清或子宫颈阴道黏液,以试管凝集试验检查其中抗体,有助于本病诊断。据报道,荧光抗体技术已用于本病的诊断,特别是用它来筛选公牛的包皮材料最有价值。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牛胎儿弯曲菌,特异性强,敏感性好。
    血清学试验对绵羊的诊断意义不大。
    【防控】
    由于牛弯曲菌性流产主要是交配传染,因此要淘汰患病的种公牛,同时也可应用疫苗预防。对第2年的公牛和后备青年母牛应进行免疫,从第3年起,公牛每年免疫]次。非感染牛群,只对公牛每年免疫1次。因为疫苗对终止感染不一定都有效,建议对感染牛进行抗生素治疗。
    牛群暴发本病时,应暂停配种3个月,同时用抗生素治疗病牛。流产母牛,特别是胎膜滞留的病例,可按子宫炎进行常规处理,子宫内投入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连续5d.
    绵羊主要在分娩时散播本病,因此产羔季节要实行严格的卫生措施。流产母羊应严密隔离,用味喃唑酮进行治疗,及时清除被污染的饲料和垫草。流产胎儿及胎衣等应彻底焚毁。对污染的土壤和工具应进行消毒。使用多价苗免疫绵羊,可有效地预防流产。
    (二)弯曲菌性腹泻
    【临床症状】
    牛空肠弯曲菌性腹泻又称冬痢或黑痢。其特征是在秋冬季节发生出血性腹泻,呈地方流行性。潜伏期3~7d。突然发病,一夜之间可使20%的牛只发生腹泻,2~3d内80%的牛显示同一临床症状。病牛排出恶臭水样棕色稀粪,常带有血液,产乳量下降50%~95%。病情严重者,表现精神委顿,食欲不振,背弓起、毛逆立,寒战,虚弱,不能站立。如治疗及时,很少发生死亡。患牛还可出现乳房炎。
    雏鸡感染后常表现精神沉郁和腹泻。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鸡的日龄和菌株的毒力,环境应激因素可加重病情。剖检变化主要是肠管膨胀,肠腔积有黏液和水样内容物,如病菌毒力强,可能见到出血变化。开产前后的母鸡感染后表现精神沉郁,体重减轻,鸡冠发白、干燥、萎缩,常有腹泻。产蛋率下降25%~35%。病死率一般为2%~15%。死后剖检最明显的病理变化是肝肿大、褪色,有星状黄色小坏死灶散播于整个肝实质内,肝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灶,严重者肝变脆,并满布菜花样大坏死灶区。慢性病例肝变硬并萎缩,常伴有腹水或心包积液。由于鸡肝脏发生炎症和坏死,又称为鸡弯曲菌性肝炎或鸡传染性肝炎。
    猪弯曲菌病多见于3~8月龄猪。根据病变特征区分为肠腺瘤病、坏死性回肠炎、局部回肠炎和增生性出血性肠炎4种类型。临床表现为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腹泻、体重减轻、消瘦、贫血等。
    人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3~5d,病情轻重不一。典型病人先有发热,全身无力,头痛,肌肉酸痛,婴儿还可发生抽搐。继而腹痛,常局限于脐周,呈间歇性,有的呈隐痛,排便后可缓解。发热12~24h后开始腹泻,呈水样,每天排便5~10次,1~2d后部分病例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经过1周可自行缓解,少数病例腹痛可持续数周,反复发生腹泻。
    近年来,空肠弯曲菌常引起儿童肠道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胆囊炎、腹膜炎、心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和反应性关节炎等。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仅可怀疑为本病,确诊需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常采取粪便材料,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如campy-bap血琼脂、butzler血琼脂、skirrow血琼脂等,42~43c和微需氧环境中培养48h,如有疑似菌落生长,可进一步的鉴定。血清学试验方法有试管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核酸探针技术也已用于本菌的检测。
    【防控】
    防控本病应避免摄食污染的草料和饮水。粪便和垫料要及时清除,圈舍、禽笼和用具要彻底消毒,并空置1周以上。患病动物要隔离治疗,可选用四环素族抗生素或链霉素。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口服肠道防腐、收敛药物。对体弱、卧地不起者,可静脉输液、补充电解质等。
    【公共卫生】
    弯曲菌是人类胃肠炎的重要致病菌,加强肉食品、乳制品的卫生监督,注意饮食卫生,是防止人类从动物感染本病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