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传令九州,大夏地理
作者:暮白梦   低调修仙的我,被皇帝看见日记最新章节     
    国师之令,迅速传遍整个大夏。
    铸造九鼎的消息,成为了九州各地议论的焦点。
    大夏,位于广袤的神洲大陆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的帝国。
    其国土被划分为九州,分别名为雍州、冀州、兖州、梁州、豫州、青州、荆州、徐州、扬州,每一州都独具特色。(注)
    北方的冀州,辽阔无比,是抵御外敌的前线。
    其地北接幽燕,南连中原,东望沧海,西依太行,地势雄浑,气象万千。
    山川之间,太行巍峨,如巨龙蜿蜒,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尽显天地之苍茫。
    百姓安居乐业,勤于稼穑,善于织造。
    东部的兖州、青州,依山傍海,地势东高西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其东部海岸线曲折漫长,海岛星罗棋布,海产丰富,渔舟唱晚。
    泰沂山脉逶迤而来,山势雄伟,峰峦叠嶂,山间溪流潺潺,瀑布飞泻,构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南方的徐州与扬州,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依中原,平原广袤,河湖众多。
    诸多等名山秀水点缀其间,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令无数文人墨客落笔成诗。
    且江南水乡,农业发达,商业繁荣,令人向往。玉器、漆器等手工艺品,也以其精湛的工艺而闻名遐迩
    而西北的雍州,山川广袤壮丽,风土人情淳朴厚重。
    雍州人民性格豁达,勤劳朴实,崇尚自然与和谐。他们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以耕作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同时,雍州为商道重要节点,汇聚了来自各国的商贾,使得雍州的文化更加多元和包容。
    西部的梁州,地势复杂多变,既有崇山峻岭的巍峨,又有深谷溪流的秀美。
    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嘉陵江等江河穿流而过,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沛的水源与生机。
    西南的荆州,北临汉水,南接长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
    这里有雄伟的荆山,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有蜿蜒的荆江,如同一条巨龙,在平原上奔腾不息。
    最后是中部的豫州,其位居中原腹地,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江河如带,蜿蜒其间,滋养了这片肥沃的土地。
    名山大川,点缀其间,使得豫州山川之美,更添几分雄浑与秀丽。
    ……
    九州的州牧收到朝廷的命令后,反应各异。
    徐州,素以商贸鼎盛、百业兴旺闻名。
    其州牧心思敏锐,暗自盘算:“九鼎乃国之重器,若青州能在此事上有所建树,必能提升我徐州在朝中的地位。”
    于是,他即刻下令,广集能工巧匠,筹备材料,誓要在九鼎之事上,抢得头筹,扬名立万。
    反观雍州,地处西北边陲,风沙漫卷,关山难越。
    雍州牧面对此令,眉头紧锁。
    “九鼎虽贵为神器,然边防稳固,方乃国家安宁之根本。若为此虚名之物,而耗损国力,实乃不智之举。”
    他如此思量,遂决定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以免因小失大,累及边疆百姓。
    其余诸州,亦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有州牧秉持民本思想,认为应先解百姓疾苦,再言其他;
    亦有州牧持中立立场,对九鼎之效半信半疑,恐其徒增虚耗;
    更有甚者,言辞激烈,直指新国师此举乃为权谋私欲,蛊惑圣听,致使朝纲不振,国本动摇。
    市井之间,亦是流言四起,有人暗讽君王不辨忠奸,为妖女所惑,置江山社稷于不顾。
    说到底,他们未曾见证过鬼神妖魔之威,对神京的传闻不屑一顾。
    对于芸芸众生而言,这九鼎铸造之事,无疑是难得一见的一国盛举。
    在市井小巷,茶馆酒肆,人们围坐在一起,热议着这一消息。
    “哎,老兄,你听说了吗?国师下令要铸造九鼎,这可是千年难遇的大事啊!”一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可不是嘛,听说这九鼎,乃是上古神器,能镇压国运。九鼎一出,国泰民安!”另一人接过话茬,满脸憧憬。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有人轻叹一声,忧虑之色溢于言表:“楚国师此举,虽意在祈福苍生,但怕只怕,这浩大的工程,最终会落到咱们这些小民头上,征税加赋,苦日子怕是又要来了。”
    此言一出,周围顿时静默,众人心中皆是一沉,各自盘算着家中的余粮。
    “唉,九鼎再好,也不如咱们的米缸满啊。”有人感慨道。
    “就是,咱们只希望明年能有个好收成,别的事情咱们也管不着。”
    而幼童们不明白大人的忧虑,只听说那九鼎似乎是个神奇的东西,能带来好运和奇迹。
    于是,他们便找来泥巴,捏出各种歪七扭八的鼎的形状,游戏玩耍。
    而在大夏各地的书院之内,则是另一番景象。
    学子们或坐或立,或引经据典,或抒发己见,正热烈地讨论着九鼎的历史与意义。
    如此,整个大夏,从朝堂到市井,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稚气未脱的孩童,无一不被这铸造九鼎之事所牵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九州名字、地理,同样参考自华夏历史,但架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