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朝鲜捷报
作者:道心悠悠   重生万历:打造最强大明最新章节     
    万历七年
    腊月二十七日,
    冬日的寒风中夹杂着腊梅的清香,预示着新年将至。
    明军在这一日,怀揣着对年节的期盼与休憩的心愿,悄然抵达汉城外城,其势如虹,不可阻挡。
    次日,辽东水师亦传来捷报,成功击退朝鲜水军,将海运而来的重炮安全运抵汉城城下。
    在陆地明军的协助下,朝鲜民夫被组织起来,将这些庞然大物运至指定位置,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做足准备。
    李成梁将军目光如炬,对吴惟忠吩咐道:“吴将军,是时候试试你家公子奉旨铸造的青铜重炮了。
    让汉城内的朝鲜君臣见识一下我大明的威力,或许能让他们早日下定决心,认罪归顺。”
    吴惟忠领命,于腊月二十九日上午,组织炮手操纵着戚昌国铸造的青铜重炮,对汉城展开了猛烈的炮轰。
    十门双耳、口细尾粗的十二斤重炮,在炮手的操控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大地为之颤抖,
    汉城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撼动,城上积雪纷纷坠落,如雪幕般笼罩了整个城池。
    随着炮击的持续,汉城城墙开始摇摇欲坠,落砖如雹,城内百姓和达官显宦皆惊恐万分,纷纷躲藏进屋内,不敢稍有动弹。
    不久,城墙便被轰开了一个大洞,但明军并未立即冲锋,而是列阵于外,静观其变。
    汉城守军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国王李晖。
    李晖在听到炮击声后,心中惊骇不已,他知道,大明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宽仁的宗主国了。
    于是,他下定决心,对领议政卢守慎说道:“没想到天朝也会有一天这么强势,所以,借卿人头一用吧。”
    卢守慎含泪跪下,匍匐在地,表示愿意接受这一命运。
    腊月二十九日下午,
    大提学李耳以朝鲜宣慰使的身份,端着卢守慎的首级,走出城门,跪在雪地上,高举卢的首级高喊道:“奸臣卢守慎蒙蔽视听,离间殿下与陛下父子,蓄意谋乱,才矫命拒天朝驻兵之旨。
    如今,已为我殿下知晓,且对其诛杀,特献其首级于天军,以期天朝降慈恩恕殿下未能遵旨之罪!”
    李成梁得知此事后,特派人将这一消息告知了礼部派来的官员——礼部右侍郎余有丁。
    余有丁是乘辽东水师的大舟而来的,此时刚与李成梁等人会面,并见到了被押解来的郑澈。
    在得知郑澈承认自己是违拗王命拒绝天军入城后,余有丁并未多疑,只是从理学的角度对郑澈的抗命行为进行了斥责。
    此时见到李耳,他直接问道:“本堂乃陛下钦定问尔殿下之罪的大臣,你们殿下呢?”
    李耳恭敬地回道:“回天使,殿下正在宫门跪迎待问。”
    余有丁点了点头,说道:“起吧,带我们去见他。”
    于是,一行人便在李耳的带领下,前往汉城王宫,去见那位正等待着天朝问罪的朝鲜国王李晖。
    当余有丁、李成梁、吴惟忠等明军将领踏入王宫,李晖即刻跪伏于地,身躯颤抖,声音微弱地道:“臣李晖问陛下安!”
    “陛下安!”余有丁淡淡回应,随即直入主题,“殿下可知平安道观察使郑澈拒绝天军入平壤一事?”
    李晖闻言,迅速瞥了一眼被押解而来的郑澈,连忙否认道:“吾不知。”
    余有丁眼神锐利,继续问道:“那殿下打算如何处置此人?”
    李晖心中一凛,忙不迭地道:“当诛!”
    余有丁点了点头,与李成梁交换了一个眼神。李成梁随即下令解开郑澈的束缚,而李晖则在此刻急切地道:“将郑澈立即斩立决,以证孤之忠心!”
    郑澈面色平静,眼中含泪,嘴角却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对这一切早已预料。
    不久,郑澈便被处决。
    余有丁见状,以朝鲜国王李晖已除奸自证忠心为由,表示愿意代天子奏明,并宣达了天子的旨意:要求朝鲜尽赔府库,并即刻下令釜山、济州、对马诸岛皆由天朝驻兵管理。
    李晖接过旨意,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即照办起来。
    他深知,此刻的半点不满都可能引来天朝的怒火,使自己和大臣们陷入更加憋屈的境地。
    因此,他竭尽全力筹资,认认真真地招待天朝大臣与官兵,生怕他们有任何不满而不肯离开。
    就这样,如李成梁预先安排的那样,大明全军在汉城度过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新年。
    除了吴惟忠在元夕后便奉旨带着一部分朝鲜府库所存的粮食与豆料前往釜山驻兵外,李成梁等人在朝鲜一直待到了二月初,才带着满载而归的朝鲜府库积蓄离开。
    而李晖和他的大臣们,则在这段时间里,始终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天朝的贵客们。
    万历七年春,
    紫禁城的宫墙内,新绿与旧柳交织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冰雪的融化似乎也预示着大明王朝即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
    文华殿西室内,
    烛光摇曳,
    映照出朱翊钧那张因得知平壤大捷而展露笑颜的脸庞。
    他轻轻抚过案上的奏章,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
    “张先生,平壤一役,我大明威震四方,此皆因新政之功。先生功不可没,当居首功。”
    朱翊钧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敬佩与感激。
    张居正闻言,连忙躬身行礼,谦逊地回应:“陛下言重了。
    若非陛下励精图治,臣纵有千般计谋,也难以施展。大明今日的武功,实乃陛下英明决策之果。
    臣等不过是在陛下的指引下,为帝国的繁荣添砖加瓦罢了。”
    朱翊钧微微点头,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对张居正言辞的认可。
    他深知,作为皇帝,自己的意志和决心才是推动国家前行的关键。
    而张居正,这位忠诚的首辅,正是他实现图治进取的重要助手。
    “张先生,清丈田亩虽已完成,但朕的志向远不止于此。
    朕欲在制度上继续革新,尤其是财税之制。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我大明文治武功之基业永固。”朱翊钧的语气坚定而有力。
    张居正闻言,心中暗自赞叹。
    他深知,朱翊钧并非那种易于满足的君主。
    他对于国家的未来有着更为深远的规划和期待。于是,他沉吟片刻后,拱手道:“陛下圣明,臣愿竭尽所能,助陛下实现改制之志。”
    朱翊钧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朕欲设立机构,对全国田亩、人口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改制提供指导。
    同时,朕还希望各地抚按藩臬能够着手准备调查人口,包括充为养儿养女的奴婢奴仆,都要统计在册。
    此举既能了解我大明子民之实数,又能防止权贵官绅等大户隐瞒蓄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