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结束与反战
作者:王大胃   欢乐宋最新章节     
    “吐蕃,没了吗?好像还在。
    如果志愿四军上了山,抓住个当地人,问他是哪国人,那他,大概还是会回答自己是吐蕃人。
    可吐蕃又好像早就没了。这么多年,啥事儿也没发生,就只有唃厮啰算是闹出了一点儿动静。但他也自称青唐,不叫吐蕃,地盘也始终只有咱们占下的这一小片。
    虽然,唃厮啰是吐蕃人。
    这就很奇怪,很不合常理。
    吐蕃当年可是阔过的。最好成绩,曾两次攻破长安。只不过都没站住脚,被迫改行,做了两把强盗,抢完就跑。
    这么大一个帝国,悄无声息地就没了动静。怎么解释?
    咱们汉人有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的好习惯,尤其是对帝国覆灭这个课题,研究得最深。历朝历代是怎么垮掉的,那都能从各种角度给后人分析得明明白白。
    而且,不仅对咱们自己的历史有研究,周边的,也统统不放过。
    你怎么兴起的,我可能说不清楚,但你是怎么没的,那我一定得弄明白。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人家自己都明白。
    唯独对吐蕃,是空白。您老听过吗?反正我没听过。
    按常理,一个帝国覆灭,基本就两种可能:内,或者外。
    内,要么百姓起义,要么权臣篡位。但不论哪种,也不论成功与否,帝国本身都应该还在。顶多是换个姓氏,改个国号。
    外,也就是外敌入侵。这种方式,至少要打到攻破都城、擒杀国主的程度。以吐蕃的体量计算,这场战争的规模肯定小不了。
    可,这种事儿似乎并未发生过。就吐蕃呆的那破地方,连咱们汉人眼下都打不上去,更别说其他人了。
    即便真有,吐蕃垂死之际,难道还跑不出来几个王子、公主啥的?木征还知道跑呢!
    结果,全都没有。
    内、外,都对不上,那就只能用气候变化来解释了。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嘛!
    吐蕃,因气候变暖而起,终因气候回落而亡,也算圆满。
    说起来,还是他们的战略格局不够大。往西、往南,都是好去处,可他们偏偏看不见。也可能看见了,却觉得那些地方穷,远不如大唐富庶,于是就一门心思地跟大唐死磕。白白浪费了老天赏下的几百年好时光。
    大唐虽然有钱,但她也很猛啊!哪有那么容易磕下来?
    好不容易熬到大唐衰败,气温却也回落了。吐蕃,衰败得更快,又回到了当年的老样子。纵然风光的时代抢回去不少金银财宝,那玩意也变成粮食,都是矿石,屁用没有。”
    王大卫用一句粗鄙的短语结束了他的长篇大论。
    严格来说,这是推理,不能算作“证据”。然而,却是最令王韶为之信服的。至此,他总算可以确认,木征已不足为虑,王大卫的做法是正确的。与其劳师远征,莫如留之,作个看门狗。
    这场西征,结束了。自己也该回去,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
    王韶:“也罢!老夫便信了你。随我一起回返吧!”
    王大卫点头,没有丝毫迟疑:“好。嗯......突然就完事儿了。哈哈!我还真有点儿适应不过来。什么时候走?”
    王韶:“三日之后。”
    王大卫:“那正好,我逛逛。下次,就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有机会再来喽!”
    王韶:“你也不要只是闲逛。”
    王大卫:“嗯?那我干啥?”
    王韶:“写几首诗,或是填上几首词。”
    王大卫:“哦?对,对,是得好好吹一吹。要不然都对不起这一年多的辛苦。”
    “胡闹。”王韶手拍桌案,气得胡须乱颤。
    这种事儿,哪有自己吹的?得别人吹,呸!是夸赞,那才算数。你们这帮混账小子,脸皮是真厚。老夫一把年纪,真心赔不起啊!
    王大卫:“嗯?叔,您啥意思?”
    王韶呼出一口浊气:“战事已了,虽然还算顺利,却也对河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该马放南山,铸剑为犁,春种秋收,恢复民力啦!”
    哦!原来是“反战”主题啊!还是我王叔考虑得周全,确实该这么做。
    打仗前,自然得高喊“打、打、打”,“打”就是唯一的政治正确;现在,仗打完了,那肯定得换个口号。
    民众都是盲从的,需要高屋建瓴的引导。思想阵地要抓牢,你若不占领,那就会被敌人占了去。
    敌人,在哪儿?都有谁?管他呢!先占了再说。
    可,这不是宣传口的工作吗?我一后营总管,连这也要管?是这么分工的?瞧老爷子的眼神,必须是,不是也是。
    “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王大卫用疑问的语气念出一句唐诗,意思是问:要这种的?
    王韶摇头:“不妥。”
    嗯!确实不妥。弄不好,死的人都得算到志愿军头上,那可就适得其反啦!继续想,一首一首过......
    这帮文人,怎么都这么爱走极端呢?要捧就捧上天,要踩,恨不能一脚踩进十八层地狱。就不能整一首中庸点儿的吗?
    可能,也有,但我不知道。因为,这种的流传不起来。
    都一样,另一个时空的主播要想火,那也得时不时大放几句厥词,不然谁看你?
    这就难喽!宣传工作还真不好干。
    猛然间,王大卫想到一个主意,忙道:“叔,诗词没有,歌也行吧?”
    王韶:“歌?”
    王大卫:“对。您可以把它当作我们川越国的新词牌,连词带曲,一套的。”
    王韶:“唱来听听。”
    王大卫:“我需要二胡。”
    王韶:“去找你年叔。”
    很快,王大卫回来,手持二胡,还带着年叔。既然都聊到唱曲儿了,那年叔也不用回避,于是便一起来了。
    王大卫端坐,拉动琴弓,唱了一首《放马川》。
    平心而论,唱得一般。这是一首女生歌,调门还高,有几处都破音了。不过并不影响王韶欣赏。他知道,只要换了歌姬,这首歌会很好听,也会很快流传开来的。
    歌词虽略显直白,却正是他想要的意思,也与当下的环境契合。真要引经据典、高山流水,河湟百姓都未必能听懂,更不用说翻译成吐蕃话了。
    王韶很满意。尤其是,王大卫肯干活儿的态度,让他老怀大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