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无锡,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擢尚书右仆射,改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出为淮南节度使,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李绅,生于湖州乌程县,当时其父在乌程县任职,李绅即生于乌程县署。李绅乳病暴作,七日之后痊愈,父亲去世,由母卢氏教以经义。十五六岁时在无锡惠山寺读书,游乌程县,以诗受知于苏州刺史韦夏卿,赴长安应进士试,逢吕温,其诗《悯农二首》受到吕温赏识。东游天台,识僧人修真,有诗《华顶》《题北峰黄道士草堂》《题龙宫寺净院四上人》。赴长安应试,遇韩愈,韩愈举荐李绅于陆傪,李绅落第,返回江南,游江浙,与元稹、白居易因同年考试而相识。客居苏州,作《苏州画龙记》,在长安,与元稹宿靖安里第,语及崔莺莺事,作《莺莺歌》,元稹作《莺莺传》。
李绅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因不满李锜谋叛而下狱,李锜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作有《乐府新题》二十首。任翰林学士,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任河南尹,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编《追昔游诗》三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李绅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四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在淮南节度使任上,以贪赃和强娶登临百姓颜女为妻之罪将扬州江都县尉吴湘处死,因李绅与吴湘之间有隔阂,判断此案有借机严惩的嫌疑,故引起谏官柳仲郢等人的抗议,病逝于扬州,终年七十五岁,赠太尉,谥文肃。
李绅,历经宦海沉浮,“牛李党争”几乎伴随他一生的政治生活,虽最后得居宰相之尊,但李绅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创作,他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是唐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新题乐府”为标榜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诗人。曾一气写出《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和了十二首,即《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中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白居易本着这个精神,写诗五十首,改名《新乐府》。元稹李绅的二十首新题乐府已失传。他的《悯农二首》,铸为格言,传诵不衰,虽未被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的“新乐府辞”中,其实是地道的新乐府,是新乐府运动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