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零陵泷
作者:嘎嘎和呷呷   乡村日暮有人家最新章节     
    河风刮得竹帆哗哗响,船很快经过左边的那座山,远远地倩倩看到河口附近有一个渡口,也是一个人群聚集的码头。
    “那是白马渡,陆路行货北上府城走湘江的,换船的便是在这里了。”何济源指着那里告诉她。
    “那我们要换船吗?”
    “不用,我们是直接北上。”
    她便觉得这样还方便一些,不然再换下船,那不得又累趴下。
    “走这一趟船要花多少钱呢?”
    “三钱多银。”
    倩倩偷偷撇了一下嘴,三钱银子便是一匹棉布的价钱,可以买一石多的新米。
    “别觉得给多了。”何济源看她的样子便知道是怎么想的,“前面过五溪铺入了泷,要在泷里走七十里,那里水不好走,若是赶时间,我们大约会在双牌铺那里换陆路。”
    “双牌铺离府城有多远呢?”
    “五十里,不过是陆路,若是水路则是一百里。”
    “是因为潇水在那里有大弯吗?”
    “不仅有大弯,还有大山,双牌铺就在雷山上。从那里去府城的官道几乎是直的,水路却是大弯。”
    “奴以前听父亲讲,泷里还有一个驿站,是吧?”
    “是麻滩驿,属零陵,是零陵和道洲的分界处,离州城六十里。在泷中驿北三十里属零陵,驿南四十里属道洲。”
    “哥哥说泷里水路不好走,是有暗礁吗?”
    何济源对她的表现非常满意,像个夫子似的解释:“不仅是有暗礁,还因水道窄,水流急,底下还有许多漩涡,行船容易侧翻。
    就因如此宋时嘉定年间的林致祥太守方才在泷里开辟了陆路,坐船的人遇到险情,就改水路为走旱路。又设急递铺,便是单江铺的由来。”
    “原来那段官道是宋时才砸的呀,奴还以为始皇帝的时候便有了。秦时的秦直道不就是从西关码头到贺县的么?”
    “秦直道可不是只有这一点点,那是从咸阳到全国的好几条大道呢。从中原到粤地的粮草会从府城下全州,再过灵渠进桂江沿浔江南下广州。
    不过因为湘江上游水道窄小,是以有许多盐粮的是从小路走的。”
    “是的喔,奴听说走船要一个多月,走小路七八天就到了,就是小路不太好走。”
    两人说着船便到了白马渡,何叔让船工们在一处水面平缓处停了船,他们要到码头上买些青菜水果吃食备用。
    不久倩倩看见何婶娘拎了一把小白菜和一把长豆角,和草兜里的两个西瓜上了来。
    他们是有带路菜的,加上还有腊鱼腊肉鱼干这些,两天时间而已,又不怕没菜吃。
    过了宜江口行五里左右到了青口,这里是潇水和宁远水的交汇处,他们已经过了富塘铺、溪源铺、文村铺、石岩铺。
    从青口行五里为将军滩,滩有峰立泷之口,再过五里便是零陵泷的入口。
    从道州去府城,一路是顺流,这个泷据说上难下易,不过现在并非丰水期,下水好走许多。
    此时天色尚早,何叔计划到麻滩驿停泊,此时尚有将近四十里水路要走,按现在顺风顺水的速度,大约要一个时辰。
    “到麻滩驿是因为那里船多,安全点。”何济源见她有疑惑,解释道。
    他们在船上吃晚饭,是绿豆稀饭、青菜,船下水网里网的鱼和自带的路菜。
    饭后又切了用河水湃凉的西瓜,几人围坐在舱前甲板上的小方桌旁,靠着未下山的幽暗太阳光欣赏泷中惊景。
    早就听说这泷中七十里山叠山,峡连峡,遮天蔽日,河流倾泻而下。
    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船一会上一会下,晃来晃去,不断地躲避着各种暗礁。
    整日行船的船家对里面的暗礁门儿清,再加秋冬季为枯水期,有点水落石出之感。
    “上泷船似欲升天,下泷船似入深渊,说的就是这里。”何济源看着船在水中行走时说。
    何叔在前面谨慎地掌着作舵用的竹篙,这碰碰,那点点地躲着暗礁,指挥着河边路上拉着竹制纤绳以备不虞的两个船夫。
    这时笑道:“现在顺风顺水还是好的,到了四月多水期走漕船时北风劲大,暗礁又藏在水里,有时候碰上了还得拉纤。”
    “何叔经常走这条路吗?”倩倩听他说得极为熟悉,便多了句。
    “自己走得不算多,老辈留了许多话。”
    倩倩正在想是何意时何济源在旁边小声解释:“何叔在下龙洞那里置了几亩田,有空的时候才走船,平时都是赁给别人的,其父祖辈倒是全年撑船。”
    倩倩想这是行船利息想来比种地高。
    她的话还没问出来,那何叔似知道要问什么似的说:“小娘子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行船利息高可关卡也多,打劫的也多,不安生的咧。且货多时才走船,货少大多走路,路还近。”
    “关卡多不是收得租船的行商的钱么?怎么还收船家的?”
    “嗨,那是设卡的才不管是行商还是行船呢,看到了就收,不给就打。像泷里的这条水道,都没别的地方可逃的。”
    倩倩方知原来在外讨生活如此艰难,她原本以为在湘南的乡村生活已经够不易了,但为什么自己听说了有许多商家家财万贯呢。
    “奴听人讲古说那些大盐商,像扬州、苏州、淮安那边的大盐商,家里的园林都不知有几亩,家财百万,姬妾成群,他们的钱是哪里来的?”
    “小娘子可有听说过严阁老,小人听说他家抄家时抄出的银子都不晓得有几百万两,当然他是阁老下面不知好多人等着送钱给他呢。像那些大盐商,一引盐都不知可赚几多。”
    “其实吧,别说是淮安、扬州了,就汉口的盐商也活得好,背靠长江,水运繁忙,市镇自然繁盛,不必艳羡。”何济源小声说。
    “奴没有艳羡,就是有些想不通,士农工商,商人按说排在末位,除却士不说,农却是过得最苦的。奴听说商税三十收一,这简直比湖广的田赋都低。
    奴还听说,光是苏州府一年的田赋总额比浙江一省都多,但是苏松却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
    “那是因为有运河,有水运之便,桑蚕之利,就像《货殖列传》中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说着说着天色已变得很暗,当然也可能是两岸太窄将光挡住了,船头尾早已点好两盏棉籽油的气死风灯照亮。
    又走了一段时间,前面稍微宽阔点的地方停了一排好几艘船,前后各挂着白色的纸糊灯笼。
    前面还有间亮着黄光的屋子,那里便是麻滩驿了。
    他们的船也跟在后面抛了锚,何叔带着一个船工随何济源和双寿上岸看情况。
    这驿站边有麻滩铺,是急递信件的所在,不过这几十年湘南桂北的瑶民并没有什么大动静,但铺和驿里总有些新消息,或是朝廷的新动向,或是相对近的官员调度。
    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看到过时的坻报,那可是好东西。
    何济源的运气就不错,还真从驿臣那里借了册来,虽然是几个月前的了。
    也没来得及细看,就直接拿到船上来抄。
    倩倩和双喜赶紧一人磨墨一人铺纸,然后换成倩倩念何济源写,后面又倒过来,如此忙了一个多时辰才把那册坻报抄完。
    晚上抄的难免有错别字,何济源又连夜校了一遍。
    何叔没想到倩倩不仅认得字还会写,极为惊讶,不住地夸她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