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那些远方的故事。
作者:嘎嘎和呷呷   乡村日暮有人家最新章节     
    何济源还说大江和洞庭湖那里会有很大很大的鱼,有千斤万斤重,是什么鱼呢?有象鱼,有鲟鳇鱼,有江猪,都很大,而且那些地方鱼非常多。
    若是乘船,还可以看到江猪在附近戏水或者是在船底下拱来拱去的。
    “江猪是什么?它们在般底下拱来拱去的,不会把般拱翻么?”倩倩好奇。
    “江猪是种大鱼,渔民觉得它们大又肉多,像猪一样,就取了这个名。它们也只是好耍,不会把船拱翻的。不过江猪虽然不会拱翻船,洞庭湖和大江里的浪却可以。
    父亲讲每年的乡试前从楚南到武昌参考的科举生员,经常有些碰到翻船的。岳阳楼记里都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那么大的水不会游泳,那不得淹死了?”
    “是呢,过江过湖那里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是以自从有了科举,湖广以南这边就没有出过多少进士。就是跟大江和洞庭湖有关。”
    “那你们去考可怎么办?”倩倩有些担心,不过她想到了天开以前说的一个法子,“公公讲可以把干葫芦用绳子串起来,到船上的时候就捆在腰上,要是掉到水里还可以浮起来。”
    何济源笑着纠正:“那时正是夏天,风大浪大的,就算腰上捆了葫芦浮起来,也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了。”
    “那就只能提前去啦,比如春天或者秋天。冬天水少的时候过去,只是要在武昌住很久吧。”
    对她的这个建议何济源倒是很赞同:“是的,提前去要住蛮久。不过武昌有楚南会馆,也有永州会馆呢,住得比外面的客栈便宜一点,住几个月也要蛮多钱的。”
    “那你去过么?”倩倩闪着眼睛问。
    “那倒没有,家父去过,我只去过衡州府。”
    听说他也没去,倩倩就有些气馁:“武昌城是不是比永州城大多了?”
    何济源莞尔:“那是肯定的,前朝的湖广行省还包括广西,省城也是武昌呢。不过我听父亲讲,武昌只是衙门多,要论繁华,还得是汉口。汉口是个大埠头呢。”
    “这个我晓得,以前吃的淮盐就是从汉口那边过来的。”倩倩不甘示弱地说。
    他又说别看大江和洞庭湖那里风大浪大,看起来比较危险,那里的鱼确实很多。
    加之水底淤泥肥沃,村民围圩造田,稻子还可种双季,可算得上是真正的鱼米之乡。
    渔课和鱼贡就多,还有鱼鲊贡。每年还要送两名鲊户去南京专门做进贡的鱼鲊。
    说到渔课,倩倩便有了话题。因为她知道永州府的零陵县的鱼课是府里最重的,每亩征渔课米一斗,道州一亩为数升,又无水泊之患。
    于是说:“我听公公讲,零陵县是有鱼课的,是因为附近有潇水和湘水,水面大,听说水太清鱼不多,但是鱼课却很重。”
    何济源告诉她:“关于永州鱼课的事以前还有人写了首诗呢……”那诗是怎么说的?喔对了,是这样的:
    永州江清稀见鱼,永民岁岁输鱼租。
    当年差官闸湖荡,尺水从兹起波浪。
    江滨湖岸多沙洲,一望不见天尽头。
    常时风色黄尘起,一夜雨声潢潦流。
    丈量绳引计顷亩,半抑编氓强分受。
    黄绫大册书入官,岁岁催粮烦甲首。
    大家有田无宿舂,小家寄食身为佣。
    年年逋负遭箠楚,俭岁惟闻□□□。
    轻舟载粮输入仓,仓仓岁额常亏粮。
    君不闻道州鱼课年年足,当年闸课官不酷。
    蒸散青是驾轻就熟的,虽然家里茶叶最终就能得二三两,但也花了她半天的时间。
    雨多桑叶长得快,叶子嫩,但因喂小蚕时要把叶子上的水擦干了才行,虽然只是多一个工序,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下雨天叶子也不能光一片片地串起来,挂在竹竿上晾干水分,还要用布巾擦。
    这是她最不喜欢的事,现在心里有了思念,她便会时时想起何济源告诉她的,那些远方的故事,以此来消磨时间。
    她曾经非常艳羡何济源能懂这么多,但何济源告诉她只是自己读书多了些,有一种书叫志书。
    像《水经注》是专门讲全国的河流水文的,本朝的《大明一统志》,前元的一统志,宋的《太平寰宇》《方舆胜览》,都是如此。
    每一个布政使司又有专门的通志,《湖广通志》是记录湖广的。
    相应的每一府州县,若是人文荟萃读书的人多了,或是乡贤提议,也会编志书,于是就成了某某府志或者某某县志。
    永州府和道州也是有自己的志书的,只是大多是手抄本,原书都藏在衙库里,知道的和读到的人都不多。
    他之所以知道也是父亲说的。他家的书大多是手抄书,印的都少,有机会看到了就抄下来收好。
    他父亲去外面碰到什么没读过的书也尽量买回来收着,每年雨季过后就拿出来晒书蠹。
    于是倩倩又改去羡慕他家有诸多藏书。
    而自己家,除了以前的几本老书,就是禹寿手抄的几本加上自己买的,寥寥数本,藏在箱子里。
    至于她自己,别说水文、山川走势,连山的名字知道就不错了,那《水经注》自然是没有读过。
    舜帝归于九嶷的九嶷山也没去过的,虽然她听禹寿讲过那个玉霞岩又深又长,里面还很冷。
    也不知自己何时有机会可以出去走走,不用禁锢在这个小村庄里,每日浑浑噩噩,忙忙碌碌,不得休息。
    就算是以前去梧州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后来天开不再带自己去,借口是自己长大了,越来越不像男崽。
    她是极羡慕何济源竟然还可以去衡州府听学的。而且一想到后面会嫁给他,有许多机会读他家的藏书,心情一下子就晴朗了起来。
    后面整整一个月两人都没见面,正好倩倩忙着养蚕脚不沾地,特别是蚕三眠后整日为叶子忙碌,便没有心思想这事。
    家里呢也是因为忙着,没有再提起定亲的事情。
    等到收了茧,已是楝树花开。全家又忙着缫丝,等忙得差不多了也到了小满。
    倩倩收到了双喜送来的信笺,那时她正在尾巴溪的浣衣处洗绵。
    旁边青草如茵的田里开满了各色小花,阿拉伯婆婆丁、紫花地丁、兰花参、盘龙参、鼠曲草、通泉草……,群鸟啁啾,燕子衔泥。
    那是首宋人的诗,正是写小满时光景的:“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池荷还揭揭,樱笋又匆匆。空叹时光换,谁知造化工。尽将枝上色,并作石榴红。”
    虽然通篇写的景不着一个他字,倩倩却能从中读出点什么。
    “尊家哥哥考试了么?”
    “还没有,道试还要半个多月后,现在在书院读书呢,都没有空出来。”
    她自是知道这时为关键处,肯定是不能让他分心的。
    双喜看着她,这是要她回信的意思?
    “你就说我好着呢,等到他跨马游街。你也快回去吧。”
    塞了两个带来充饥的用油桐叶包的清明果给他垫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