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去私塾。”
黄瑾霖举手。
“不行。”
黄博、何慧娘、黄沐霖同时拒绝。
“四哥,读书识礼,无论你以后要不要走科考这条路,读书的好处都是说不完的。”
“买卖若是越做越大,我也不希望四哥只能在码头支摊子,将来最好要有自己的铺子。”
“有了铺子,接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更可能有达官贵人。咱们若能识文断字,又可言之有物,亦能以理服人,很大概率是能避免灾祸的。”
黄沐霖的表情难得有些严肃,黄瑾霖有点悚,尴尬的摸了摸鼻子。
“你妹妹说的不错。”
何慧娘接过话:“娘一直教你们念书,习字,学处事,也是为了让你们明事理,避小人。等咱们家支摊做起生意,眼红心恶的人还不知道怎么对付咱们呢。”
“你们去私塾念书,也并不单单只是念书。私塾里的同窗都可能是你们以后行走世间的助力。这些话现在你们可能还不太明白,等你们再长大一些,经历更多一些,慢慢就能懂。”
“知道了,娘。”
不止黄瑾霖,其他兄弟也都点头应承。
事情决定下来,家里就开始各种采买了。
经过大家伙儿一致决定,想了几个菜品轮流替换。
纯肉类:红烧肉,回锅肉,梅菜肉饼。
肉素混炒:肉沫土豆片,咸鱼茄子,肉丝炒大白菜,肉丝炒胡萝卜、肉沫炒酸豆角,肉沫炒香干,西红柿炒蛋,青瓜炒肉丝。
素菜则是选时蔬,尽量选绿叶青菜,冬天没有绿叶青菜的时候再考虑。
黄沐霖想着,等以后客人稳定了,再想一些成本差不多的菜替换一下口味。
说干就干。
这几天村子里种有青菜的人家都被黄博拜访过了,听他说想去镇上做吃食生意都还很惊讶,但无论他做什么,这都是上门的买卖,只要是家里有盈余能卖的,都卖给了黄博。
甚至有些回过味的人还打听了黄博是不是长期收菜,而他也明确了,只要支的摊子生意能做下去,就一定会找村里人买食材。
这下村里种了菜的人家可是高兴了,纷纷祝黄博开张大吉,生意兴隆,回头带乡亲们赚银钱。
蔬菜这种东西,在乡下最不值钱。
种多了也舍不得搭牛车去镇上卖,车钱、摊租都赚不回来,所以除了镇子近郊的村子的人会自己担着菜去买卖,其他略远的村屯种的蔬菜大多都是自己吃,或是喂鸡、鸭、猪、牛等。
黄大川也听说了这件事,作为村长他很是乐见,村子的人能富裕起来,对于他来说是好事。
黄沐霖给黄瑾霖特训了几天,每道菜他基本做个两、三次就完全能做到大厨师傅级别的菜色。
天赋果然是刺激人的东西。
黄博与何慧娘尝过黄霖瑾的菜,对比在味满城吃过的那几道,也觉得自家儿子的厨艺分毫不比大酒楼的师傅差,对做吃食生意的担忧也就淡了。
但现在还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要如何把装饭菜的器具来回运输,坐牛车去镇上可以,但是,回程就搭不上车了。
这天,黄博和黄昊霖带上黄沐霖又去了一趟镇上考察。
他们直奔码头。
这个时间来上工的伙计们大多已经开始干活了。
靠近码头有一片弧形的空地,挺宽敞,往常做吃食的摊贩都会在这边支摊,每月一百五十文,有专门的人负责管理,不怕三教九流来这边闹事。
码头这里一天只能做午间一场买卖,早间和晚间伙计们绝大多数不会买吃食,一百五十文的租金相当高了。
南街另一头的流动摊位,一个月才是一百二十文,且一般情况下从早到晚都能有生意。
这里摆摊的人并不多,基本是一个品类支一个摊,同品类的摊子多了抢生意,难赚回摊租和成本,压价对于长期做生意也不是明智的选择,且都是一个镇上的,心照不宣,不想闹得太难看。
黄沐霖打量码头那边的仓库,大多数是在搬运,有几人则是巡视,还有一个像是管事的在一旁搭了个小桌板喝茶。
她想了想,拉着黄昊霖往管事那边走,黄博跟着他们。
正在喝茶的唐三是唐家安排在码头总管事的人,四十来岁年纪,为人机灵且颇有手段,既要压制这么多干活的糙汉子,也要和码头另一巨头宋家管事打交道,小心行事,保证自家货物的安全。
在码头做管事算是肥差。
搬运的伙计们时不时会孝敬他,一起去下个馆子什么的,另外有海货大船回来的话,他也能不花一分钱的第一时间拿到一些新鲜海货,小日子过的挺滋润。
唐家也是看重了他不过于贪心,谨慎,机敏,不挑事的性子才安排他在这里,毕竟还有一个宋家在,放一个蠢货在码头无异于自掘坟墓。
这会儿唐三正舒服的靠在椅子上,想着中午吃点什么,最近胃口不是太好,附近能吃的都吃腻了,去大酒楼也舍不得那么多银钱。
“伯伯。”正想着,身边响起了小姑娘奶呼呼的叫声:“你是这里的管事吗?”
扭头一看,戴着鹅黄面巾的小丫头好奇的看着她,水汪汪的大眼睛一闪一闪的。
有点萌。
“是呀。”唐三看了看跟在她后面的,看起来像农家汉子的男人,还有拉着小姑娘的十岁上下的小子,“来找人?”
“不是哟。”小姑娘摇摇头,“沐沐的四哥准备要在那边摆摊卖盒饭,所以想过来拉拉客。”
唐三笑了,这小姑娘说话真有意思。
“盒饭是什么?”他问道。
“就是有米饭,有肉肉,有菜菜的吃食。”
唐三来了兴趣,“这不就和下馆子一样了?不便宜吧?”
“不贵不贵。”小姑娘得意洋洋的说:“都比不上馆子的一道炒菜呢。”
“真的?”
唐三怀疑道。
“沐沐从不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