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胡同口
作者:我也曾是村花   穿越荒年之情系四道沟最新章节     
    韩昭昭边砍柴边四处撒摸,这山上有什么是能换成钱的呢?
    柴火砍了十来捆,她也没想到什么致富的好办法,倒是从砍倒的黄荆柴中,挑出了一大捆筷子粗细的顺溜荆条。
    又直又顺溜的荆条,秋末冬初收割正是最柔软有韧性的时候,用来编筐编篮子最是好用。
    她也会编织手艺,竹编、藤编一通百通,都难不住她。
    空间里装东西的家什,除了不锈钢就是塑料的,不能拿出来用,她打算挖草药创收,家伙什少了还真不够用。
    她准备利用冬天空闲时间,多编些筐子篮子。老话说: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老百姓过日子,少有没用处的家什,平时准备的越全,用时才越方便。
    韩昭昭发现山上倒是有些中草药,像是远志,地黄,蒲公英,车前草,苍耳,卷柏,荨麻,艾草等等都很多。
    有些品种像是艾草,益母草车前草更是成片成片的生长。
    不过这些中草药太常见了,根本不值钱,晒干后没啥斤量又占地方,人家药店都不一定收。
    想攒钱还得想办法,专门向值钱又不咋占地儿的中草药下手。
    前世她种过黄精、人参、三七和天麻,这几种中草药都是根部入药的,好收获,比重高,经济价值非常可观。
    她仔细想过了,大多数茎叶入药的中草药,都不如根部入药的中草药价值高,想靠中草药增加收入,她还是要选根部入药的品种下手。
    现在下手有些晚了,很多中草药植株都干枯落叶了,不太好找。
    也怪现在的气温下降的比后世早,隔六十年后,这个季节京城山区的植物枝叶正青绿红黄,还没落呢!
    她得找明白人问问,秋冬季节,能采收的中草药有哪些,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她不嫌弃,砍柴的时候遇上就顺手采收,多少也是个收入。
    更何况,她还有空间这个外挂呢,只要有经济价值,有了种子种苗,她可以自己种,咋的也比满山遍野的寻找野生草药要强的多吧!
    想到这她来了精神,先把她身边发现的几棵远志丹参和地黄给挖了,收进空间。
    四顾无人,把砍的黄荆柴捆了收进空间,只留下一捆遮人耳目扛着下了山。找到山脚下的推车,又放出来两捆,装车绑好兴冲冲的推着回家了。
    心里装着事,回城的路好像都短了很多,韩昭昭还没感觉到累,就已经到了胡同口。
    胡同口大树下,几个老头老太太下棋的下棋,纳鞋底的纳鞋底,旁边还跟着几个穿开裆裤的小孩子,正在玩耍。
    “哎哟,昭昭这是砍柴火去了,咋弄回来这么多呢?
    这一推车,得有一百多斤吧?这孩子,可真能干!”
    “郭奶奶,刘奶奶你们看孩子呢!”
    “金爷爷好,关爷爷好,刘爷爷,你们下棋呢,今儿谁赢了?”
    “当然是我赢了!”
    “别马不知脸长,赢了一盘儿也好意思说你赢了?”
    “昭昭,别砍这么多,你还小,可别累着了!”
    “哎!我知道的关爷爷。这不是有推车吗,累不着我!
    你们玩儿着,我先回家了!”
    老头老太太们摆摆手:“快家去吧,看你累的满头汗!
    回家可千万别用凉水洗脸,小孩子贪凉不注意,容易激住汗得感冒!”
    “哎!我知道了,爷爷奶奶回见嘞您!”
    韩昭昭一路寒暄,见人就喊,推着柴火回家了。
    进门把黄荆柴直接推进了后院,选了个不碍事的位置就把柴火卸了。
    三捆柴火摞一块,黄荆柴是用山榆条子捆的,也省地抽绳子了。
    摞完又从空间里放出来两捆柴火,她奶要问,她就说上午砍了两捆,下午砍了三捆,她都算计好量了!
    老太太要是不问,那更好了,她就蚂蚁搬家似的,天天往家弄五六捆柴火。
    到下雪前,怎么着也能攒够烧一冬天的柴火了,今年就不用额外花钱买劈柴了。
    算着小账,韩昭昭推着推车回了前院,回屋喝了碗水,休息了一会儿,忽然想到她还没来的及在院子里挖坑栽树苗呢!
    万一小三子来家串门,看到她买了那么多树苗,却一棵没栽,肯定会生疑的。
    韩昭昭去库房里拿出锄头,在前院左右两边分别挖了两个坑,把从山上砍回来的野酸枣树拿出来两棵,用果树剪“嘁哩喀喳”一顿剪。
    好好的两枝酸枣枝成了只余主干,没根没头的光秃秃两根树条子,跟她从许小果家买回来的枣树苗几乎一模一样。
    看着院里新“栽”的枣树,韩昭昭满意的点头,反正是用来糊弄人的,在她空间发展起来前,是没有余力在院子里种果树的。
    不是她不想种,关键是现在种苗奇缺,有限的资源要留给空间,就没苗子种在院子里了。
    明年就好了!她得抓紧育些树苗,在明年开春果树发芽前,想办法把这些糊弄人的“树苗”换掉。
    把地上散落的枝枝蔓蔓收进空间,韩昭昭又拿着锄头转身去了后院。
    同样的操作,她又挖坑栽了两棵“葡萄树”。
    看着栽好的“葡萄树”,韩昭昭嘿嘿直笑。任小三子再聪明,也不会想到这两棵是野葡萄秧子,只要他不手欠拔出来,咋的也不会发现,这些“果树”下面没根。
    装模作样的又浇了定根水,韩昭昭才拿着锄头回了前院。
    想想现在做饭太早,她去针线笸箩里拿了鞋垫子就拎着个马扎,锁上门去了胡同口。
    那里可是整个胡同所有消息的集散地,没事去那坐会儿,说不定就会有惊喜!
    “来,昭昭,坐这儿,坐刘奶奶边儿上。
    你这是纳的鞋垫子?我看看,哟,还不错,针脚挺密的!”
    “还是你们小孩子手快,眼神也好,不行,以后家里的鞋垫子鞋帮子,我也得扔给孙女儿缝!”
    “就是,衣服不舍得让她们缝,怕遭贱东西,这脚底下踩的鞋垫子不怕。
    啥好看不好看,反正是自个家人穿,别人也看不见,针脚密实点,结实耐穿就行!”
    几个老太太七嘴八舌聊开了,韩昭昭插不上话,只好低头认真的纳她的鞋垫子。
    “来,正好,昭昭来了,帮郭奶奶纫上针,我这眼睛是真不行了,影影绰绰的就是纫不进针眼里去!”
    韩昭昭答应一声,赶紧接过郭奶奶手里的针线,帮老太太纫上。
    郭奶奶又开始“哧啦哧啦的”拉麻线纳鞋底,“还是你们小孩子眼神好,手又稳,一下子就把针纫上了。
    我纳这双鞋底,功夫都耽误在纫针上了。中午让小孙女给我纫了三根针准备上,没半拉钟头就用完了。
    昭昭要是不来,我还得闯撞达一会儿呢!你们说,我是不是该配副老花镜了?
    这往后做被子做棉衣,可不少动针线,眼神不好,太耽误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