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三个民族一台戏
作者:乌云随风   戎马生涯致富路最新章节     
    第二座广场上修建的是藏族、维吾尔族、苗族三个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建筑物,也是三合院式。面向公路的是藏族,左边是维吾尔族右边是苗族。
    藏族民居的外部布局通常为一宅一院的封闭式院落,住宅部分包括“一”字形和“下”字形,以及四合院等多种形式,展现了藏族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在结构设计上,藏族民居体现了天神、人以及自然界的三界统一,通过功能区域的划分,如牲畜棚圈、居室、储藏室和经堂等,满足了不同的生活需求。
    藏族建筑在材料选择和建造技术上也展现了其独特性,寺院建筑多选择在环境险要之处依山而建,采用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基脚用石块砌成,墙身用土质粘结坚硬的有机质泥灰土和黄土夯筑,展现了藏族建筑在材料和结构上的精湛工艺。此外,藏族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其特色之一。藏族建筑的外墙装饰通常使用红色,这种颜色的使用源于对红色的崇尚,一般用于宫殿、寺庙、贵族庄园的外墙装饰,以示威严。此外,外墙也使用黑色,这种颜色来自对“地下神”一“黑年神”的崇尚,不仅用于民居院内矮墙、门窗边饰,也用于院外墙的装饰。
    藏族建筑的门窗装饰非常讲究,常见的装饰手法包括绘制日、月祥云图、悬挂风马旗,使之富于彩绘装饰。此外,藏式窗户通常在向阳一侧的门窗外悬挂一块饰有蓝或黑色方形图案的门帘或窗帘,具有遮光和装饰的双重作用。门帘上通常绘有吉祥节、藏八宝的吉祥图案,有些窗布中间有较小的透光方孔,通常呈现“田”字形,也有完全遮蔽的形式。屋顶的装饰是藏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这些颜色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还有一些建筑会在屋顶四角或大门的门楣上安放白石、牦牛或羊头骨,以及在墙面上直接绘制相同的图案,这些装饰品或绘画,反映了远古流传下来的各种崇拜和文化内涵。“幢”的设计与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厚联系。“幢”通常位于屋顶的四角,用于插放五色旗幡。这些旗幡上印有祈福消灾的经文,每年新年和重大喜庆节日时还会更换。
    卡赛这是藏族人过年必备的美食,用酥油、菜油、猪油等炸成多种面食,形状各异,如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奶渣是选用做酥油剩下的奶渣筛出细奶渣,或用小石磨磨成粉,加入白糖拌匀,浇入融化的酥油,冷却凝固后食用。奶酪则是用牛奶全脂和淡奶油制作,加入柠檬汁后分离出乳清和凝结的颗粒,加盐后压榨去除水分,最后冷藏保存。
    蕨麻点心这是一种将洗净晒干的蕨麻炒熟后磨成粉,与筛选的细奶渣、加白糖混合,浇入融化的酥油后食用。酥酪糕这是藏族的着名糕点,常用作款待客人的美味点心,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酸奶是具有藏区地方特色的小吃,色泽光亮,表面有油脂奶皮,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由切碎的肉丁、板油、调料和猪血拌匀后灌进肠衣,煮熟后食用。青稞饼是主要面食,而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原料以青稞为主。坨坨肉是将牛肉切成拳头大小煮熟的菜肴。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由砖茶、盐和酥油制成,具有驱寒、解乏等功效。
    藏族的文艺节目有藏族的文艺节目包括藏族舞蹈、藏戏、歌唱表演等。藏族舞蹈种类繁多,包括“谐”和“卓”两大类,其中“谐”主要流传在藏族民间,《果谐》藏族果谐是一种围成圆圈进行的歌舞形式,其名称在藏语中意为“围成圆圈唱歌”。这种舞蹈形式在西藏各地的农村广泛流行,特别是在山南、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被称为“果谐”,而在昌都、那曲、阿里等地则称其为“锅庄”或果卓舞,《锅庄》与《果谐》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堆谐》是藏族堆谐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使用六弦琴扎木念作为伴奏乐器,表演者边弹边唱边跳,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节奏欢快,动作流畅、洒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旋律。还有《谐》舞等。
    藏戏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剧目有“十三大本”。其中代表作包括《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波》、《苏吉尼玛》、《白玛文巴》、《智美更登》和《顿月顿珠》。这些戏剧是藏族的精神文化和历史传说的“八大藏戏”。藏族歌唱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独唱、二重唱等,内容涵盖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着名歌唱家如丹增通过其作品《乐陶陶》《吉祥新年》等,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此外,藏族的文艺节目还包括各种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如《陈塘姑娘》《欢腾的夏尔巴山村》等节目。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等地。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文化以苯教文化为基础,以佛教文化为主导,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藏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分为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藏族文化还包括藏历,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藏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其祖先在四千多年前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藏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从天而降、印度徙入、卵生说、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等多种起源传说。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松赞干布时期,他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农业和游牧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并将首都设在拉萨。松赞干布还创制了藏文,并从唐朝和印度引进了佛教,发展成了藏传佛教。藏族的文化深受宗教影响。藏传佛教主要有五大派别: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和觉囊派。藏族的文化还包括丰富的艺术形式,如唐卡、雕塑等,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维吾尔族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维吾尔族的建筑物多以土坯砖为建筑材料,少用甚至完全不用木料。房屋的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来采光。维吾尔族的房屋多为平顶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通常是连着灶的土炕,可供做饭取暖。随着时间的发展,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四壁多留几个窗子,建材也多向混凝土结构发展。维吾尔族的民居室内布置装饰渐趋华丽,客厅风格整洁朴雅,四周墙壁白色泛蓝,墙壁上挂有壁毯,床上放有镂花方枕。家具和陈设品大多是遮盖装饰,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整个民居会突显出穆斯林的风格。
    维吾尔族的民居庭院中常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是弹唱、休息、餐饮之所。屋前搭有葡萄架,形成凉棚。有些住房还有较宽的前廊。维吾尔族的建筑风格受到波斯——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大门忌向西开,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喜好清洁,很重视沐浴,特别讲求水源的洁净。地区差异:新疆民居的结构虽以土胚墙为主,但随着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在构造上还是有若干差别。北疆的昌吉、伊犁地区多用砖石做基础和勒脚,而吐鲁番地区几乎终年无雨,墙体就全用土胚砌筑,用不着砖石基础和勒脚了。
    维吾尔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当时他们是中国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部落间的战争和迁徙,他们最终定居于今天的中国新疆地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维吾尔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拥有丰富的文学和艺术传统。他们的文化包括叙事长诗、口头文学、舞蹈和音乐等,其中“阿凡提的故事”和“赛乃姆”等文化形式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维吾尔族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以及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同时也分布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并且擅长园林艺术。新疆的葡萄生产基地也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吾尔族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社会变革。在元代,维吾尔族的文学家如贯云石、薛昂夫等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时期,维吾尔族与内地的交流增加,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维吾尔族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以后,新疆和维吾尔族的文化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维吾尔族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推崇。
    维吾尔族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包括烤肉:维吾尔族烤肉以其独特的腌制和烤制方法而闻名,其风味独特,肥香热辣,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大盘鸡:以整只鸡与土豆、辣椒等配料烹饪而成,口感爽滑,滋味香辣,是新疆的经典菜肴之一。拉条子:新疆拌面的统称,因其多样的组合和独特的口感而受到喜爱。烤包子:在馕坑中烤制,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抓饭: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等,营养丰富,是维吾尔族传统的主食之一。馕:新疆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外皮为金黄色,是新疆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油塔子:形状似塔,色白油亮,层次丰富,油多而不腻,香软而不沾。奶疙瘩:酸奶疙瘩,也是新疆少数民族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食物之一。玛仁糖:一种民族特色食品,采用核桃仁、玉米饴、葡萄干等原料熬制而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熏马肉:哈萨克族的传统美食,采用伊犁马肉为原料,用松树枝烟熏而成,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苗族的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体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吊脚楼的设计和建造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它们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为两层或三层,以适应地形。吊脚楼的底层架空,用于存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中间层住人,而上层则用来储藏粮食。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吊脚楼的外观和内部布局也极具特色。外观上,吊脚楼采用了榫卯结构,错落有致,依山而建。内部布局上,吊脚楼的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中堂前有大门和窗户,增加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此外,吊脚楼的墙壁多采用竹编糊泥或草顶,现多改为瓦顶,以增强其耐用性和美观性。它不仅居住的地方,也是讲述故事、唱歌、吹奏苗笛的地方。吊脚楼的建造和维护也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传承。苗族吊脚楼不仅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之一。
    苗族的美食有鲤鱼汤和炖鲤鱼,前者以姜、川椒、精盐等为调料,通过炖煮的方式制作;后者则加入葱、姜、蒜、酱油、盐、鸡精、醋、料酒、牛奶、花椒、大料等调料,通过炖煮的方式制作。油炸粑粑是苗族常见的油炸食品。酸汤鱼是苗族的传统菜肴,家家必备。血灌汤和辣椒骨也是苗族的传统美食。绵菜粑和虫茶是苗族的特色食品。牯藏肉是苗族村寨过牯藏节时的特色菜,也称为“坨坨肉”。渣辣粑又称“面辣”、“苗家面辣”,是用新鲜红辣椒打成面末,和上糯米粉拌匀后腌制而成。魔芋豆腐是黔东南的绿色食品特产,具有多种烹饪方式。米豆腐是以稻米为原料,加入碱性石灰水制作而成,常作为凉拌菜肴。凉拌折耳根也叫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油茶、甜酒和蜜饯茶是苗族的传统饮品,其中甜酒在苗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打三朝”等传统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苗家糯米饭是苗族的主食之一。总之,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传统习惯和历史文化,把他们融合在一起,更别出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