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着作—《归去来兮辞》与《兰亭集序》
作者: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最新章节     
    《归去来兮辞》与《兰亭集序》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两篇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它们分别由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和王羲之创作,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与哲学思考,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以下是对这两篇重要着作的详细解析。
    《归去来兮辞》
    创作背景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于义熙元年(405年)辞去彭泽县令后所作的一篇辞赋。
    陶渊明一生多次出仕又多次归隐,最终彻底放弃了仕途,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
    这篇辞赋正是他辞官归隐之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内容概述
    《归去来兮辞》全文以“归去来兮”开篇,直接点明主题——归隐。
    辞中描绘了诗人辞官后的归途情景,以及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的喜悦。
    随后,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在辞的结尾部分,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归隐之志和人生哲学,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艺术特色
    情感真挚:全篇辞赋情感真挚动人,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自己的归隐经历和内心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语言质朴:陶渊明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不加雕饰,却能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归去来兮辞》读起来流畅自然,易于理解。
    意境深远:辞中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归隐之志的阐述,构建了一个宁静、和谐、自由的理想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是诗人个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后世文人墨客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影响与评价
    《归去来兮辞》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陶渊明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同时,这篇辞赋也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风貌,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兰亭集序》
    创作背景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与友人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时所作的一篇序文。
    此次活动为文人雅集,与会者临流赋诗,事后将诗作汇编成集,并由王羲之撰写此序以记其事。
    内容概述
    《兰亭集序》首先描述了兰亭的自然风光和集会的盛况,接着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中提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悲哀。然而,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悲哀之中,而是转而强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生死有别,不可等同视之。
    最后,作者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结,寄托了对后人的期望和感慨。
    艺术特色
    文辞优美:《兰亭集序》的文辞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王羲之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造诣,将这篇序文写得既具文学性又具艺术性。
    情感深沉:文中虽然不乏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集会盛况的叙述,但更多的是对人生、生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感慨。
    这种深沉的情感使得这篇序文具有了很高的思想价值。
    哲理深刻:作者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
    这种哲理思考使得这篇序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影响与评价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更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生死、人生等问题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文辞表达赢得了后世文人的广泛赞誉和推崇。
    同时,《兰亭集序》也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个性自由、崇尚自然的精神风貌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