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自古皇权不下乡
作者:左右颠倒   科举,寒门读书郎最新章节     
    李固点了点头:“此事算了了,全散了都回去吧。”
    默默给爷爷点了个赞,李承平扶着有点瘫软的郑老汉出门。
    被李阿叔骂几句,差点晕过去,果然老年人不能受太大刺激。
    没搞明白村民找自己主持的缘由,李承平回来,看向爷爷便问,“这种丢牛的大事,他们过来找我作甚?”
    秀才其实是地方处理民间纠纷的主力军,原则上来说秀才并没有参与审讯的职责和权力。
    刑事和民事案件都有知县和刑房来处理,可自古有着皇权不下乡事实存在。
    之所以不下乡,原因有很多,乡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中央政府难以有效地对乡村地区进行管理和控制。
    同时,古代乡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朝廷难以从这些地方获得足够的税收和财政收入。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李承平他们这些人的存在,地方上存在着大量的豪绅、地主等自治力量,他们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朝廷很难直接干预。
    而且乡里之间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与朝廷官吏直辖的城市有很大不同,地方豪绅、地主在乡村地区有很大的威望,朝廷下达的令旨完全不会有人听从。
    面对一群大文盲,你说皇帝权力有多大,他们或许不懂,但住在镇上的柳举人要加收一成的租子却搅得他们心肝疼,愈发不敢触怒柳举人。
    这就是朝廷发展到一定程度党派林立的原因所在,这些一个个政治团伙代表的就是其所在地区的核心利益。
    当皇帝要整治、压制他们,收缩权力时,文官集团会不顾理念抱负,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去与皇帝抗争。
    皇帝垂拱而治,才是所有文人心中所想。
    面对乡里这部分的权力空白,就需要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来填补。
    秀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份,会直接参与到民间的纠纷调解中。
    “哦哦。”李承平算是大概明白了。
    怪不得士绅阶层的壮大会让皇帝那么忌惮,本质上来讲,士绅侵占的是皇权。
    皇帝对地方愈发低的掌控力,会让其心慌,毕竟没有那个皇帝愿意看见脱离他掌握的事。
    至于为什么皇帝不处理,士绅和皇帝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皇室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你还是经历的太少。”李固拉着孙子在院中坐下,沉吟一下,道:“往后这些事还会有很多,你不要嫌烦,入仕之后这些都是处理实际问题的宝贵经验。”
    古代社会,地方官员的话语权不一定有当地族长的大,李固希望李承平能成为在当地有名望的人。
    这便是所谓的养望,养望是华夏政治法律制度中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地方官员在任期结束前,通过谨言慎行、积累政绩、与民众相处融洽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名誉。
    以便在任期结束后,能够得到更高的职位和更好的待遇。
    换算到读书人身上也是一样,少年英才的声名讲的不仅是自己的能力,还是别人看重你的表现。
    说的人多了,哪怕你不是,别人也会把这个名位给你安上。
    而且养望那是好处多多,皇帝点状元时,突然有了选择困难症,恰好觉得某个名字特别熟悉,顺手点了,那可不就是撞了大运。
    再者,朝廷对于十分聪慧的孩子是格外重视,翰林院就会在仔细甄选后,会将这些神童或者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接到京城,由翰林院进行培养。
    经过锻炼后,等他们长大便选入朝廷为官。
    例如明代的边疆宰相杨一清,他便是在层层官吏的看重与选拔中,去翰林院进行学习,最后官至宰辅。
    李固十分感慨,“多学、多看、多做,这些都是经文中没有的,得靠你自己去用心体会。”
    当官就是为了实现理想抱负,往上爬是人的本性。
    养望是一个过程,而且别看这个词很高大上,其实很俗气,意思很是简单,无非是让自己脱颖而出让别人记住你。
    让那些大人物记住你,人设一定要立好,一旦塌了,那可就身败名裂了,先前站的有多高,摔下来就会有多惨。
    李承平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见越说越跑偏,李固忙道:“爷爷这么说不是让你装呀!做人呀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然活的得多累。”
    当然知道,李承平可不是一个爱装的人,随心所欲就好,既然调解纠纷有利于自己往后,那自己用心做便是。
    乡亲们如此信任他,李承平高兴还来不及。
    “别扯淡了,赶紧洗洗手吃饭。”余氏抬手打断了爷孙二人讨论国家大事的积极性。
    冲爷爷撇撇嘴,李承平笑着拉起李固,“走喽爷爷!既然一家之主都发话了。”
    举手欲打,索幸李承平跑的快。
    “不是娘,怎么又吃豆腐!”李振义哀叹一声。
    余氏气冲冲地端着大瓷碗过来,“能吃就吃,不能吃别多嘴,没人当你是哑巴。”
    奶奶的性格全家人那个不知道,二伯总是在危险边缘反复横跳,或许这就是母子俩的相处方式。
    咸菜滚豆腐,小炉子底下的柴火劈里啪啦的烧着,锅里的咸汤不停翻滚。
    大冬天,热气腾腾的一口咸菜一口豆腐,也是美滋滋起来,李承平觉得这道菜不愧是人人夸。
    吃完饭,在院里全家人拢在炭火坐着消食。
    大冷的天,李承平是不愿坐这的,屋子里岂不是更暖和。
    但,不行,不是要开大会,而是为了全家人的身体。
    古代烧的炭火有两种,一种是煤炭,另一种则是木炭。
    煤炭是需要加工的,村里买不着,而且村民觉得煤炭贵,不舍得花钱买,用的都是家里孩子去林子里拾取的干柴。
    先前在屋子里面烧些木炭呛鼻子还好说,开点窗户通风便是,余氏也能理解。
    可今年烧的炭火却让李承平很无语,“谁去买的煤炭。”
    李振义一听就乐了,开心的举起手来邀功,“我买的。”
    看见二伯这样子,李承平不忍心说什么。
    想要开窗却又不行,余氏觉得煤炭不呛鼻子,不愿让热气流失。
    和老太太说不清楚,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