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洋务派
作者:一把氘   重铸汉骨最新章节     
    在后世,世人皆知变脸是川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被誉为“蜀道难,难不过川剧变脸”。但其实,在这个时代,变脸还上不了川剧的台面,只能归类于杂耍。正统的川剧表演具有独特的特点,既有高亢激越的“高腔”,又有优美抒情的“昆腔”,还有刚劲有力的“弹戏”,这些腔调各有特色,但又相互融合,形成了川剧独特的表演风格。
    川剧的剧目大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其中既有歌颂忠孝节义的故事,也有鞭挞邪恶黑暗的内容。这些剧目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川剧的表演技巧也非常精湛,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巧都要求非常严格,每个动作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此外,川剧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既包含了巴蜀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但是,在祝灏看来,这一切统统都不知所云。文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涵盖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艺术、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所欠缺的正是这一点。四书五经他没有看过一眼,历史典故也知之甚少,佛释道的信仰他更是没有。虽然他也在努力学习,以便融入这个社会,但那不是一时之功,至少现在差得太远。
    梨园后院,看完戏的祝灏正陪着丁宝桢,还有一名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的中年官员一起品着咖啡。此人正是四川布政使包应仁,他个子不高,生得文质彬彬,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一种学者的儒雅气质。
    包应仁轻轻搅拌着杯中的咖啡,笑道:“没想到悯济能喝得惯这黑乎乎的咖啡,当年我第一次喝得时候差点儿以为有人给我下毒呢。”他的一个小玩笑顿时活跃了气氛,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祝灏闻言,不禁笑出声来,回应道:“静湖兄当年随郭公使出洋,扬了我国国威,保护了诸多在外华工和华侨,实在功不可没!”
    “哎!”包应仁微微叹了口气,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思索:“说句心里话,越是在外待得久,越能感到我大清和之间西洋的差距。”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沉重的现实:“不只是科技,还有思想、制度,甚至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都落后得太远太远。西洋列强之所以强大,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坚船利炮,更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而我们却常常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
    “哎!”包应仁再次叹了口气,他轻轻放下手中的咖啡杯,继续说道:“郭公使只因说了一句:“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便遭人诋毁为“汉奸”、“贰臣”。朝中守旧势力实在太过猖獗,不能认识到差距,便不愿去找到缩小差距的方法。没有清醒的认知和坚定的决心,那么大清的未来……实在堪忧啊。”
    丁宝桢也在一旁认同道:“尽管洋人有诸多缺点,他们性格傲慢、唯利是图,一切追求个人利益。但他们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重视知识的传承,及对自然知识的系统规划。我们就应当去其糟粕、取之精华,积极引进、学习他们的优点。”
    “这……”祝灏被两位大佬的话语深深触动,他原本以为洋务派大多是一些理想主义者,只知道追求西方先进的技术,却忽略了实际情况和传统文化。但现在,他听到这两位真正的洋务派中高层人士的言论,才意识到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多么片面和幼稚。
    可是,他又有些庆幸,丁、包二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洋务派的普适价值观,更因为有守旧势力的掣肘,他们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否则满清真如他们的理想中去改变了,谁还有能力将这个万恶的朝廷拉下马来。
    “咳咳。”祝灏佯装轻咳了两声,这才起身微微鞠了一躬,接口道:“两位大人不必妄自菲薄,如今朝中各位中堂,地方上各位督抚也都看到了我们的差距,我们也在奋起直追。先从最容易的科学技术下手,等百姓都能吃得起饭了,读得起书了,再来反哺我们缺失的短板,推动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岂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