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别的弟弟太子不管,十三他可不放
作者:芷汀   清穿:读我心后,康熙九龙齐心了最新章节     
    皇父明示至此,十五十六还能怎么办?只能勉强压下担忧,默默为自家弟弟祈祷。
    出了乾清宫就往黄履庄那儿去的胤祄:……
    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放。
    要不你俩顺便也替汗阿玛祈祷一二呢!
    嘿嘿嘿。
    作为专业的抱大腿人,他能不知道现任金大腿的生辰么?
    就坡下驴罢了。
    想着帮黄先生扬名,为皇家暖壶厂强势促销之余,再给康熙爸爸和哥哥们一个大大的震撼。
    胤祄勾唇,努力让自己笑得邪魅狂捐。
    但是……
    胖乎乎的脸,狡黠的眼,怎么看怎么让小禄子肝儿颤。
    忍不住暗暗发誓,小主子若再往宁寿宫骗吃骗喝,他说什么也得先噗通跪地上:求太后娘娘慈悲,少赏自家阿哥爷点糖果点心。
    胤祄满脑子大计划,浑没注意自家小太监的big胆。
    否则的话,说什么也得赏他些苦瓜、黄连之类。
    让他好好吃点苦头!
    主仆俩上了马车,欢欢喜喜往黄履庄那院子奔。
    见到他们,黄履庄也万分欢喜。
    原本,他只为了更高的自由度而选小阿哥,哪里想着豆丁点大的人儿,竟在制器一道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呢?
    往往随口两句,就能给他带来醍醐灌顶般的感觉。
    灵感跟那喷泉似的,咕嘟咕嘟不停往外冒。
    胤祄连着几日没来,可把他给盼的哟!
    离好远就迎过来:“草民见过阿哥爷,给阿哥爷请安。”
    胤祄忙伸小胖手扶他:“我视黄先生为师,黄先生在我面前再不必这般拘礼。”
    黄履庄道了声礼不可废,然后就说起这几日的所得,还拉着胤祄一道儿去看改良品。让他会云多云,多多帮着启迪思路的意思简直不能更明显。
    胤祄原本还想着怎么循序渐进,让大佬适应自己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正确方向的想法呢。
    现在看对方这般主动,那还有不应的?
    一大一小相处得特别融洽。
    让黄履庄不止一次感叹自己这京城算是来对了,且暗自琢磨,要怎么才能礼貌而不过于主动地将一干好友也都带来。
    咳咳。
    钱不钱、官不官的都在其次。主要喜欢这种可以随意研究,不考虑材料与成本的感觉。
    尤其是材料。
    光是精铁,他这院子就陆陆续续进了千余斤!
    阿哥爷还吩咐人转告他,做好相关记录后就可以随意取用。不够的话,随时言语,他来安排。
    当时他拉着传话的小太监问了十多遍,确定自己没有幻听后,眼泪都下来了。
    呜呜呜。
    他这辈子都没做过这么富裕的研究!
    有小阿哥这句,以后他就不用抠抠搜搜再为了省铁退而求其次,降低甚至牺牲部分部件的功能了。
    一个着意拉拢,一个有心讨好。
    这俩简直双向奔赴。
    气氛自然融洽。
    乾清宫中,胤祄离开后,康熙这脸子可就撂下来了:“你们一个个的都听到了吧?臭小子且怀疑咱们的决心与能力呢!接下来要怎么办,不用朕再仔细叮咛了吧?”
    诸皇子齐齐应承。
    主要负责旗兵事宜的大阿哥甚至还当场立了军令状:“汗阿玛放心,但凡儿子经手一日,就必定严格一日。绝不让任何硕鼠毁了先帝优养八旗之慈心。”
    一切犹如倩人代替、吃空饷、懈怠训练等事,就别想逃过他这双眼。
    整顿军中的同时,也彻查在京旗人。
    严惩违法违规事,一经查实,不管满汉都要受到严厉惩处。
    该下狱的下狱,该出旗的出旗。
    适龄该从军者,严行考核,编入新增佐领里。
    然后才是积极操练,针对性提高全军的战斗与战备水平。
    你说现在四海无战事,八旗兵马已经不少。正该适当裁剪,以减少糜费?
    不不不。
    虽然他们听了胤祄的心声,知道乾隆让汉军旗出旗为民的相关政策。
    也知道那算是个减轻八旗负担的实用法子。
    但情况不同,选择自然也不同。
    历史线上的乾隆被四海生平的假象蒙蔽,以为天下安矣。
    他们可听了小辅星的心声!
    知道厄鲁特蒙古叛了又服,服了又叛,过几年就又要卷土重来、侵犯哈密、扰西藏。
    清准之战来来回回打了上百年,给大清国力带来了很大损失。
    必须严加防范。
    北边沙俄也虎视眈眈。
    且当年噶尔丹事,他们就没少跟着起哄架秧子。之前朝廷忙着收拾厄鲁特蒙古,怕他从中坏事才签了尼布楚条约
    实无奈之举。
    日后再有机会,说什么也得就这块地再重新谈谈。还有南边日益猖獗的海贼,海外蠢蠢欲动的诸国……
    危机四伏着呢。
    且需要大量精兵悍将护卫国土,伐四海不臣,哪能裁撤?
    大阿哥之外,七阿哥、十三阿哥也都摩拳擦掌着。想参与练兵,来日好披甲上阵,把遭瘟的那几国都提前收拾个遍呢。
    别的弟弟太子不管,十三他可不放。
    前有十八弟心声高度赞许,后有这些日子以来他的紧密观察。
    确定这个弟弟心思缜密、办事妥帖。
    且勤勤恳恳,没有半点旁的心思,最是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帮手了。正要提拔重用呢,哪能让他投笔从戎?
    咱说好了的太子党啊!
    为此,他还特意给十三恳谈了番呢。
    就为让他知道扬威沙场固然好,整理好内政也一样重要的道理,并保证自己也不是个吝啬的。
    言下之意只要他肯积极努力,铁帽子王必定也有他的一份。
    几近明示。
    临近殿试,左都御史赵申乔也这样明示自家好大儿:“放心吧,今上最是个仁慈不过的,向来念旧。前头圣驾南巡,为父特提及你叔父与你之名,随即你叔父就榜上有名,此次定也不会有什么例外的。”
    赵熊诏微笑点头,虽然会试时自己略逊了那戴名世一筹。
    但两人水平其实相差无几。
    现在他有爹背书,一定能挽回约略颓势,成功考上榜首的。等殿试时,他看到题目时,心里这笃定就更甚:今儿这个状元,他是当定了!
    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料,康熙四十八年春闱结果,赵申乔之子赵熊诏力压南山先生戴名世成为金科状元。
    杏榜一出,全城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