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三哥咱不哭,擦擦眼泪继续撸
作者:芷汀   清穿:读我心后,康熙九龙齐心了最新章节     
    康熙跟太子也双双诧异了:这个,这个水是不是放的有点大?
    一百二十遍大法下,康熙诸子里就没有世俗意义上的草包。但胤?那文采……
    就称不上什么文采。
    能把文章写通顺,康熙都得念阿弥陀佛。
    而三阿哥在仕林中也是有些名声的,否则的话,在十八心声所说的历史线上,康熙也不会派他带人编纂《律历渊源》跟《古今图书集成》。
    小十八今儿这结论,绝对是他开蒙以来被羞辱得最惨的一次。
    怪不得都几个孩子的阿玛了,还被生生气哭。
    “呜呜呜,不止啊,汗阿玛!”三阿哥一脸愤恨:“儿子闷头改了六遍,足足六遍,午膳都没顾得上用。十八弟不是说太深奥了,就是说掉书袋。”
    “最后更让人拿着儿子的文章给那些个识字的老宫女、老太监们念。什么时候他们都毫无迟滞地听懂了,什么时候才给儿子合格。”
    “十弟说这有何难?当场刷刷点点写了一篇,结果被大肆褒扬。”
    就很难让三阿哥不以为自己是被针对了!
    但胤祄表示他不是,他没有,根本不存在这个情况。只是他想要的报纸内容得通俗易懂,像白居易诗一样。便是老弱妇孺也能过一遍耳朵,就能明白其中内容。
    而三阿哥的文章……
    胤祄摇头:“也不能说不好,只是词藻过于华丽,用典也太生僻了些。不够通俗易懂,这方面十哥就做得很好。”
    诸皇子:!!!
    你还说,你还说,你没看他都被气哭了吗?
    连被表扬的十阿哥都红了脸:“十八弟喜欢哥的文章,哥欢喜着。但跟三哥比起来,为兄真是差得远着。三哥自幼刻苦天分也卓然,文课上在所有兄弟里边都是前排。”
    胤祄扶额:“我也没说三哥不好啊!可是……这报纸办出来是要流于市井的,得让百姓都能看懂、能理解透彻,才符合办报纸的初衷不是么?”
    “弟弟绝没有羞辱三哥之意,只想着宫女太监都不曾读书认字。若他们都能听懂,这报纸才更好流通。”
    [否则再怎么妙笔生花,旁人根本不懂,也是白搭好么?]
    [唉!]
    [清朝怕重复蒙元老路,怕被撵回关外放羊。愚民大棒挥得狠,文字狱的紧箍咒念得也勤。读书不一定三元及第,诗作不好却容易满门抄斩。如此高压之下,可不就遍地是文盲?]
    [清朝末年,据说文盲率达到九成九。这数据虽然无考,也可能过于夸张,但民间识字者少是肯定的。主流市场都不识字,咬文嚼字给谁看啊?]
    胤祄腹诽,心里可多可多不满了。
    但三哥都气哭了,他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在心里碎碎念:[不怪网友说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条约。又说泱泱华夏霸于秦,强于汉,雄于隋,盛于唐,富于宋,刚于明,奴于清。]
    [我都叭叭说这么久了,一个个都在哄小孩,谁也不肯认真听取本阿哥意见。带不动,简直一点都带不动啊!连十三哥都不觉得我真知灼见……]
    康熙与诸皇子皆暗暗咬牙:你小子说清楚,什么叫明小说清条约?
    又怎么刚于明,奴于清了?
    是朱祁镇没当过瓦剌俘虏,还是崇祯没打量着跟太祖爷议和?
    只不过阻力重重,没能成功。
    才落得个往煤山自缢,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句而已。
    还刚!真刚,他就该大刀杀向那些个佞臣,抄家抄出军费来。外打边患,内抚流民。而不是自忖无颜见先祖,只能以发覆面。
    但问不出来,也抒发不出这满心不赞同。
    父子几人只能憋憋屈屈地听着小家伙越叭叭怒气越甚,最后竟有点努力不成,就要彻底摆烂的样子。
    康熙且等着他泄露出更多的天机来,好查漏补缺,助力九龙齐心呢,哪会允许他半路撂挑子?
    赶紧一个眼神使过去,太子认命上前。
    笑眯眯蹲身与胤祄平视,一脸的认真郑重:“初听还不觉,越听越觉得十八弟所言有理。货卖用家,棺材卖给死人。文章自然也一样,好坏取决于看文章的人。”
    “三弟固然文采斐然,但十八弟想要做大清人都能看懂、听懂的大清报。”
    对对对。
    胤祄小鸡啄米式点头:“还得是太子二哥!太子二哥说得对极了。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我可从头到尾都没说三哥文章不好,更没有任何侮辱之意。只是不适合,只是想改进,只要个更好、更合适的。”
    说完,他还踮起脚尖,送上帕子:三哥咱不哭,擦擦眼泪继续撸!
    三阿哥:……
    其实不想,但在皇父与太子二哥的双重压力下,他不想也得想。
    还得努力扯动唇角说没关系,误会解除就好。
    也是他脾气急云云。
    总之众人拾柴……哦不,群策群力地哄着小家伙,让他保持十足干劲儿别撂挑子。
    然后,所有人包括康熙都被安排了命题作文。
    大家一起来,为第一版大清报献策出力。
    把刚刚三阿哥的苦又都受了一遍。
    当然十阿哥除外。
    他行文简单直白着呢,天然去雕饰。宫里的老太监、老嬷嬷们都能轻松听懂无压力。
    被胤祄强烈吹捧中,直接占了头版头条。
    力压康熙。
    让十阿哥瑟瑟发抖,生怕被秋后算账。
    也让康熙跟诸皇子惴惴不安,怕这大清报刚出头一版就成绝响,再也没有下文了。
    为了避免这悲剧,康熙还拐弯抹角搞起了促销。
    比如接见某大臣,谈完了朝堂政务后拉家常时,就不免提及自家爱子们鼓捣的大清报。
    官员能说什么呢?
    只能夸小阿哥别出心裁,诸皇子兄友弟恭呗。并表示报纸面市后,必然早早购买一赏佳文。
    这个时候,他浑然忘了自己也拗不过小儿子,提笔写了个首赞暖壶的打油诗。
    太子倒是没忘,但太子爷没敢提醒啊!
    于是,第一版五千份大清报售罄后,传播范围最广的不是十阿哥、不是三阿哥,而是康熙爷的诗才。
    热气腾腾来,寒夜变暖春。
    水瓶功不小,温情入梦乡。1
    嗯,简单直白,通俗易懂,这才是百姓读得懂的好诗。顺便,皇上老爷子都这么夸的水瓶哪里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