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本“拉登”之死《1》
作者:贝贝熊的糖   世界大案之人性的泯灭最新章节     
    公元两千零一年九月十一日清晨,阳光洒满美利坚合众国的大地,但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成为了每个美国人心头永远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那一天,一群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如鬼魅般潜入两架民航客机,将无辜乘客扣为人质,并驾驶着飞机径直朝美国纽约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呼啸而去。
    时间定格在早上八点四十六分,第一架被劫持的客机以惊人的速度撞向世茂大楼北楼,刹那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紧接着,不到一个小时后的九点多钟,第二架客机如恶魔般再次撞击南楼,整个城市仿佛陷入末日的恐慌之中。
    然而,这场噩梦并未就此结束。几乎与此同时,第三架被恐怖分子挟持的客机如同失控的导弹一般,直直地冲向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防部五角大楼,又一次引发了惊天动地的爆炸。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袭击事件就像一颗威力无比的重型炸弹,瞬间引爆全球舆论,引起轩然大波。人们震惊、愤怒、悲痛交织在一起,世界各国纷纷对这起史无前例的恐怖行径表示强烈谴责。
    事后经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调查,认定这场恐怖袭击的幕后主使是基地组织的头目奥萨马·本·拉登。面对如此巨大的屈辱和挑衅,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表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本·拉登,这个名字让人不禁心生恐惧。他是世界头号恐怖分子,其经历堪称传奇。
    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沙特阿拉伯富二代,明明可以继承家族企业,却放着大好前途不要,偏偏要跑到其他国家参与极端组织,甚至还用钱为自己铺路,最终成为了恐怖组织的头目,并笼络了一众小弟。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与美国作对,让美国政府头疼不已。尤其是 911 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本拉登更是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为了得到本拉登的线索,美国政府悬赏 2500 万美元,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在这段时间里,本拉登似乎是为了挑衅美国,时不时会发布一些录像带,暗示自己活得好好的。随着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小布什的总统任期即将结束,但关于本拉登的情报仍然一无所获。有人说他住在山洞里,有人说他已经死了,还有人说他就在巴基斯坦。总之,关于他的下落众说纷纭,但就是找不到他的人影。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4 年,中情局终于获得了一个代号为“科威特人”的重要情报,内容是关于一名基地组织成员的。可惜的是,除此之外,中情局并没有掌握更多的信息,线索再次中断。直到 2010 年 8 月,事情才出现了转机。中情局在对“科威特人”进行持续追踪后,终于发现了一些端倪。根据他们掌握的情报,中情局向奥巴马总统汇报称,他们正在追踪的人物极有可能是本拉登的信使。如果这个猜测属实,那么就能解释为什么美国用尽了一切高科技设备,却始终无法找到本拉登的原因了。
    虽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但中情局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多年来,寻找本拉登已经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根刺,让他们如鲠在喉。如果这个线索是真的,那么年底的业绩就有了保障。就这样,中情局顺藤摸瓜,发现这位信使经常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叫阿伯塔巴德的地方活动。
    为了不打草惊蛇,中情局对这位信使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秘密跟踪,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一座可疑的房子上。据邻居们透露,这所房子的主人从未出过门,就连生活垃圾都是自行焚烧处理。更让人怀疑的是,这栋楼用来观景的阳台竟然被墙壁完全遮挡,窗户又小又少,信号也极其微弱,仿佛与世隔绝。
    这种欲盖弥彰的迹象太过明显,里面的人不是毒贩就是逃犯,中情局对此高度怀疑。经过专家们的多次分析,他们认为住在这所房子里的人有 60%的可能是本拉登。这个不确定的概率让白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进还是退?这是十多年来他们离本拉登最近的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抓住他的机会。
    在收到中情局局长提交的情报报告后,白宫方面高度重视,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了数十次大型会议,讨论了上百种设想和公关策划。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奥巴马总统犹豫了长久 8 个多月,最终在 2011 年 4 已下令正式逮捕本拉登。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式下令逮捕之前,美国政府还专门聘请了一位技术人才,按照 1∶1 的比例复原建模了本拉登的住宅,并将其命名为“acone”。此后,美国政府全力以赴地在北卡罗莱纳州建设这个秘密基地。为了确保刺杀行动的顺利进行,美国政府可谓是下了血本,不仅全程保密,就连白宫高层也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计划,甚至连当初参与建模的人都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模型竟然是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的主宅。
    不知道那位在看到新闻后才得知真相的哥们儿,心里是激动还是激动呢?毕竟,他一不小心就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在秘密基地的建造过程中,中情局又传来了一个消息,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他们在对本拉登的住宅进行日常监视时,发现了一位疑似本拉登的大高个男子贴着墙根散步。这个诡异的举动让中情局人员将该男子是本拉登的概率提高到了 70%。
    然而,60%、70%这样的概率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对于奥巴马来说,这个判断结果无非就是“是”或者“不是”。因此,尽管中情局报告了这个消息,奥巴马仍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此时,他想到了美国特种作战部司令麦克雷文。麦克雷文在实地考察了“acone”模型后表示,虽然难度不大,但要想确保行动的成功,还需要海豹突击队员们进行实地演练。
    于是,在又一次紧张而激烈的会议结束之后,中情局和麦克雷文紧密合作,共同为奥巴马精心策划了三套极具挑战性的作战方案:
    第一套作战计划堪称大胆冒险之举——他们打算派遣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海豹突击队员搭乘直升机,如鬼魅般潜入目标区域,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袭击行动。这些精英战士们将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突破敌人防线,完成任务。
    第二个选择则更显强硬与果断——直接出动具有强大威慑力的 b2 轰炸机,对那座备受瞩目的住宅实施毁灭性打击!这种策略无疑会给敌人带来沉重打击,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最后一个方案则需要与邻国巴基斯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双方情报共享和协同行动,共同对目标住宅发起突然袭击。这不仅需要高度默契与信任,还考验着各方政治智慧与外交手腕。然而一旦成功实施,必将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