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议策
作者:清韵公子   流华录最新章节     
    随着虎贲奇袭的成功,黄巾军的攻势暂时被遏制。然而,冀州的形势依然如乌云密布,黄巾军虽因缺粮和缺乏攻城器械而暂时偃旗息鼓,但其庞大的兵力依旧对周边的城市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危机,魏郡太守孙原决定召集魏郡的智囊团,共同商讨对策。
    会议在太守府的议事厅举行,这里曾是地方官员们处理政务的地方,如今却成为了对抗黄巾军的重要指挥部。厅内灯火通明,烛光摇曳,映照着田丰、沮授、和洽、荀攸、郭嘉等一众谋士的脸庞,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与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息,仿佛一场风暴前的宁静。
    “诸位,黄巾军虽然暂时退却,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孙原首先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犹如定海神针,“我们需要找到彻底解决这场叛乱的方法。”
    田丰站起身来,缓缓说道:“黄巾军之所以能迅速壮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的社会动荡和百姓生活的困苦。张角兄弟利用天公将军的名义,煽动流民起义,吸引了大量无家可归的农民加入。这些流民原本就处于社会底层,生活艰难,一旦有了机会,便蜂拥而至,如洪水般席卷四方。然而,黄巾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组织结构松散,各地的渠帅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
    沮授点了点头,接着说道:“不仅如此,黄巾军的内部矛盾日益显现。张角虽然去世,但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之间也存在着权力争夺。张宝主张继续北上,攻占更多的城市,扩大势力范围;而张梁则认为应该先稳固后方,确保粮草充足。这种分歧导致了黄巾军的决策迟缓,难以形成有效的进攻。”
    和洽补充道:“黄巾军的后勤问题尤为严重。他们的军队规模庞大,每天需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但黄巾军缺乏稳定的后勤支持,只能依赖沿途的劫掠。这种做法不仅难以持久,还会引起当地百姓的反感,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民心基础,使他们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荀攸点头赞同,他轻轻捋了一下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正是如此。黄巾军的指挥官张宝、张梁等人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在战略上却显得短视。他们过于依赖数量优势,忽视了战术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他们在面对坚城和有组织的防守时,往往束手无策,如同猛虎入陷阱,徒呼奈何。更严重的是,黄巾军内部的矛盾已经开始影响到军队的士气,许多士兵对未来的前景感到迷茫和不安。”
    郭嘉最后总结道:“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其内部存在诸多问题。他们缺乏统一的指挥,后勤补给不足,指挥官的战略眼光有限,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因此,他们目前的停滞不前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巾军的粮草将逐渐耗尽,内部矛盾也会加剧,最终导致其自行瓦解,如风中残烛,难逃熄灭的命运。”
    孙原听罢,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诸位所言极是。既然如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策略,一方面加强城防,确保各城的安全;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宣传朝廷的恩惠,安抚民心,分化黄巾军的力量。”
    田丰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我愿意亲自起草告示,向百姓宣传朝廷的政策,安抚民心。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立救济站,向贫困百姓发放粮食,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沮授附和道:“我支持田丰的提议。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祭祀、娱乐等,来凝聚人心,增强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黄巾军内部的矛盾,通过秘密渠道向他们传递不实信息,加剧其内部的分裂。”
    和洽接着说道:“城防方面,我认为应该加强城墙的修缮,增派巡逻队,确保各城的安全。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士兵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荀攸点头赞同:“和洽所言甚是。我还建议,可以招募更多的民兵,组建一支临时的防御力量,以备不时之需。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打击黄巾军的士气,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的实力。”
    郭嘉最后总结道:“关于军事计划,我认为我们应该制定一套详尽的防御方案,包括如何应对黄巾军的进攻,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反击。同时,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黄巾军的动向,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孙原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诸位的建议都非常宝贵。田丰、沮授,你们负责起草告示,向百姓宣传朝廷的政策,安抚民心。和洽、荀攸,你们负责加强城防,确保各城的安全。郭嘉,你则负责制定详细的军事计划,准备随时应对黄巾军的可能反扑。”
    会议结束后,众人各司其职,迅速展开行动。孙原站在议事厅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夜空,身侧郭嘉看了他一眼,知道他心中有思量,也不点破。
    秋夜静谧,凉风习习,孙原步入书房,见郭奉孝与管宁已在此等候。桌上一壶热茶散发着袅袅热气,几碟精致的小点心映入眼帘。无需多余的客套,三人如同久别重逢的老友,自然而然地围坐下来。
    “青羽,你来了。”郭奉孝微笑道,亲自为孙原斟满一杯茶。
    孙原端起茶杯,轻啜一口,赞道:“奉孝的手艺愈发精湛了,这茶香醇可口。”
    管宁在旁,脸色不愠不喜,看不出丝毫情绪。
    片刻宁静后,郭奉孝缓缓开口:“青羽,今日朝堂上的事,你有何想法?”
    孙原放下茶杯,神色略显沉重:“田丰、沮授他们提了许多建议,但我总觉得,关键之处尚未触及。”
    管宁眉头微蹙:“青羽担忧的,是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
    沮授和审配均出身于冀州的大族,这意味着他们的家族在当地拥有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影响力。家族控制的大量土地和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经济基础,还使得他们在地方上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地位。因此,在面对诸如黄巾军起义这样的外部威胁时,他们的首要考虑是如何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不受侵害,而非仅仅关注整个国家的安危。
    河北士人间的联姻关系非常紧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之间的友情,更是一种政治上的互助同盟。沮授和审配通过婚姻和血缘关系与其他世家大族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这些关系网成为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处理政务时,他们会更加倾向于维护与自己家族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大族的利益,以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
    由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沮授和审配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政策,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避免剧烈的社会变革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例如,在面对土地兼并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反对任何可能削弱大族势力的改革措施,因为这直接威胁到了他们家族的经济利益。在对外政策上,沮授和审配也会基于家族利益做出决策。比如,在袁绍与曹操的争斗中,他们会更倾向于支持对自己家族有利的一方。如果某一方能够提供更多的保护和支持,使他们的家族利益得到保障,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站在这一方。
    沮授和审配的家族背景不仅塑造了他们的政治立场,还深刻影响了他们在具体政治事务中的态度和行为。他们的决策往往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维护和扩大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单纯从国家大局出发。这种立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能够采取的政策选择,但也使他们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沮授、审配等人均是冀州大族,各自家族在坞堡之中,奴仆上千,自然不在意黄巾军的攻击。河北士人大多联姻,关系匪浅,关系盘根错节,良田阡陌相连,如蜘蛛织网不可轻言。孙原若无天子之命,想在魏郡有所作为,只怕更是艰难。孙原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正是。沮授、审配等人家族势力庞大,各自拥有的坞堡中奴仆成千,对于黄巾军的威胁并不在意。河北士人间联姻频繁,关系错综复杂,良田广袤,犹如蜘蛛网般紧密相连。若非天子圣命,想要在魏郡推行改革,实属不易。”
    郭奉孝沉思片刻,道:“的确,这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但青羽,你既然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就不能轻易放弃。”
    管宁附和道:“不错,青羽。河北士人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逐步推进,总会有转机的。”
    孙原眼中闪过一丝决心:“你们说得对,我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退缩。但如何才能既不触动这些大家族的根本利益,又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呢?”
    郭奉孝微微一笑,举起茶杯:“青羽,你决定了,我们自然会全力支持。”